APP下载

当前如何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2008-12-29赵春蕾

中国市场 2008年52期

  [摘 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必然导致农业劳动力的大量转移,随着农业生产劳动率的提高和可耕地资源的减少,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凸显出来。加快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分析,找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渠道。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
  [中图分类号]F3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52-0198-02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必然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但是现行的户籍制度、不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城镇化和中小企业发展缓慢及劳动力素质低下等形成了其顺利转移的障碍因素。应加快各种制度的改革,推进我国工业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三管齐下,为劳动力的顺利转移铺平道路。
  
  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分析
  
  1.1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降低了土地对劳动力的需求
  从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至今,市场经济在农村得到了蓬勃发展,一方面解放了被束缚的农业劳动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内部分工的发展,使农村人力资本获得重新配置。另一方面,农民在获得对土地等生产资料的支配权的同时,也获得了对自身劳动的支配权。而同时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也开始松动,制约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制度也开始弱化,使农民的进城和进厂成为可能。
  1.2 城乡收入的巨大差异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利益驱动力
  城乡居民存在差异,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有数据统计,1985年城乡差距为1.6∶1,到1998年扩大为2.5∶1,而到2003年则为3.2∶1,2004年我国的城乡差距达到了世界之最。并且从事非农劳动的工作强度往往低于农业劳动强度。而更为重要的是城乡生活水平的反差,刚解决温饱问题的农民有了迫切提高生活水平的要求。
  1.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需要
  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都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关系到支持经济起飞的积累率能否达到。“城市化”不仅是城市规模的扩大,更要有人口的增加,这必然对劳动力形成强大需求。因为城市发展的首要任务是道路、桥梁及一系列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些建设中的大量劳动力基本都来自农村。
  1.4 农村教育的发展和现代信息手段的推广是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力支撑
  近年来,农村中九年义务教育得到全面推广,希望学校纷纷建立,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在农村中兴起,使农民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进一步了解了外面的世界,外出务工的观念越来越清晰。这些因素都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
  
  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
  
  2.1 工业化进程区域间失衡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工业化和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础。我国工业化进程梯次推进,东部发展最快,中部次之,西部较落后。
  2.2 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影响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的长期实行严重妨碍了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形成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因此,应全面推进我国的户籍制度改革以促进劳动力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
  2.3 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是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的重要原因
  劳动日益科学化和智能化,劳动者的智力因素及受教育水平越来越重要。我国农村虽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是其文化素质总体上处于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