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课运用型教学理念与实践

2008-12-29陈惠敏

中国市场 2008年52期

  [摘 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及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提出更新教学理念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确立新的运用型教学理念是对时代要求的创新型回应。运用型教学理念表现为五种意识,运用型教学要求实现五个转变,运用型教学理念的核心及实质表现在学生能动性的发挥上,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引导学生思考、研究、探索问题,以促进学生实现自我教学。并在实践中将运用型教学理念贯穿在课堂教学、加强实践教学、考核方式改革等教学要素中,明显地提高了思想政治课的效果。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运用型教学理念;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52-0142-02
  
  我们在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深深感到,学生成长的环境已发生很大变化,我们是在一个多样化的环境中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想用简单的、灌输式的办法使学生接受思想政治课内容已很困难。我们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和面对这一现实,与时俱进,深化改革。经过多年的改革探索,我们围绕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性,根据当代学生成长的环境变化、心理特征、认知规律、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特点、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等进行了实践探索。
  
  1 运用型教学理念的确立
  
  我们认为思想政治课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些概念、原则、结论,而应是一种理论思维,是观察当代世界、当代中国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如果你能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说明一两个实际问题,那就要受到称赞,就算有了几分成绩。被你说明的东西越多,越普遍,越深刻,你的成绩就越大”,“看一个学生学了思想政治课以后怎样看中国问题,有看得清楚的,有看不清楚的,有会看的,有不会看的,这样来分优劣,分好坏”。这应当成为我们评价“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即是否“有效”的标准。根据多年实践的探索,我们认为,更新教学理念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的源头,确立新的运用型教学理念是对时代要求的回应。学生只有会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现实问题,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型教学理念表现为问题意识、双主体意识、开放意识、探讨意识、能力培养意识五种意识。第一,要有问题意识。传统上,教师在课堂上几乎提供所有问题的答案。其实,思想政治课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教学,它是依托知识的思想教学,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要有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也就是要有鲜明的针对性。这样的问题意识才能使得师生真正地双向交流、互动成为可能。第二,要有双主体意识。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看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教学者的积极性,但由于它漠视受教学者的主体性,其主动性的发挥就受到极大的限制。只有当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两者之间是平等的时候,教师和学生相互主体性才能达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学的过程才可能是互动的。第三,要有探讨意识。我们所处的时代新问题层出不穷,重大的理论问题、现实的热点难点问题如何去回答,必须要以探讨的态度去对待,不能将“结论”强加于人。思想政治课教学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以期达到认同真理的目的,产生共同的认同效应。第四,要有开放意识。马克思主义从来就是开放的思想体系,只有在开放的环境中,在多视角、多方位的比较中与时俱进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把握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真谛。第五,要有能力培养意识。知识的传授应为能力的培养提供条件,思想政治课教学,应以知识教学为依托,着力培养分析、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
  
  2 实现五个转变,实践运用型教学理念
  
  运用型教学理念要求教学要实现五个转变:第一,由既定的结论灌输向师生共同研究得出科学结论转变。真理的认同性,靠既定的结论灌疏是不行的,特别在当代,人们面临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既定的结论遇到了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就会失去其现实作用。如果学生只知道了既定的结论,而没有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论就没有任何意义。只有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研究,通过各种思想的碰撞,共同的利益、价值、情感认同,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有自己作出结论的能力,思想政治课才能真正有效。第二,由教师授业解惑向师生共同探讨解惑转变。授业解惑是教师的职责,知识的传授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基础性内容,它是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基础。对学生只教知识,不重视能力的培养,知识就是死的。但是能力的培养只有通过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的动力,营造民主探索的气氛,通过师生共同探讨解惑,才可能实现。第三,由单一的课堂讲授向课堂讲授与多样化教学方式相结合转变。课堂讲授是重要的教学环节,但不应是唯一的,只有通过多形式、多环节的教学活动与课堂教学环节相互配合,才能使运用型教学理念落到实处。第四,由单一的学校课堂教学向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转变。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实践教学应成为思想政治课贯彻运用型教学理念的重要环节。社会大课堂就是指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了解社会、了解人生,将理论与实际更好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提高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第五,由传统的“千人一卷、千人一面”的考核方式向以理论思维的提升、能力的培养为目标的考核方式转变。考核方式的改革是整个教学环节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贯彻运用型教学理念,启动和深化其他教学要素改革的“导航器”。运用型教学理念的核心及实质表现在学生能动性的发挥上。要通过学生自身的思考来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参与度”、“问题意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应当成为衡量运用型教学实施情况的重要指标。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应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研究、探索问题上,以促进学生实现自我教学。运用型教学的目的是要使思想政治课真正起到思想政治教学主渠道的作用,达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目的。使他们成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 运用型教学理念的实践
  
  在实践中我们努力将运用型教学理念贯穿在每一个教学要素中。
  3.1 创新课堂教学
  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是中心环节,传统的做法是教师在课堂“满堂灌”,几乎提供所有问题的现成答案。这样的教学对学生也有启发,也可以讲得很生动,但是,学生没有感到压力,没有经过自身的思考,因此,不利于学生思想水平和思维能力的提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采取专题教学、主题讨论、互动式教学等方式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由“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向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讲授与提问、讨论相结合,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的启发式教学模式。教师既要讲解理论的重点、难点,又要讲清问题的思路,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只有通过学生自身思考获得的知识才能在学生的头脑中扎下根来。这些形式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关切度、积极参与的热情和收获超出了我们所预料。
  3.2 形成具有思想政治课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
  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目的,在于使广大青年学生树立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崇高理想,只有学校小课堂的教学是不够的。因为理论是实践的指导,而实践不仅是理论的验证和重现,而且是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源泉。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切入点”,也是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国情,深化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不可或缺的极为重要的环节。我们在实践中形成了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即“两个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是一种三段式的模式。第一阶段,深入社会大课堂开展社会调研。如在开设思想政治课前我们就布置学生利用寒假在家乡进行社会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学生对此抱着极大的热情。开学第一周教师都会收到相关的调研报告,从这些有血有肉的感受之中,既可以看到他们对改革开放的实践有相当程度的认同,也可以看出他们在理论上还有相当多的困惑。第二阶段,在学生课前调查的基础上,聚焦热点、难点问题,并围绕理论的重点和难点,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理论思考,由于学生参加了社会实践,是带着问题去学习的,对课程有极浓厚的兴趣,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第三阶段,回到社会大课堂。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通过实践,学生去验证自己的思考,升华了理论认识,学生写出了一篇篇充满激情,发自肺腑的总结报告,只有这个时候理论知识才有可能不但入耳,而且入脑,入心。我们的体会是:第一,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课实现理论联系实际,使教学更具现实感和吸引力的重要教学形式;第二,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便于教师了解学生思想实际,了解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设计专题并组织教学;第三,社会实践是学生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可缺少的认识环节,它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认识规律,拓展和深化了课堂教学;第四,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这对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引导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起了重大作用。
  3.3 改革考核方式
  传统的考核方式只注重学生的知识教育,学生考核过后把相关知识都还给教师,有时学生最简单的知识都没有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较低。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把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学生能力和思想政治觉悟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我们在实践中把上述三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考核效果较好。
  思想政治课运用型教学理念的提出和实践,提高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学生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受到学生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