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知识流动模型研究
2008-12-29石永贵苏卫昌
中国市场 2008年52期
[摘 要]本文以知识为研究视角,深入研究并构建了知识流动模型,并分析了知识仓库、知识传递线以及知识传送方向等问题,为企业实现知识共享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企业;知识;获取;知识流动;模型
[中图分类号]F42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52-0118-02
1 引言
当前,世界经济正在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知识经济是相对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而出现的一种正在形成中的崭新的经济形态,它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并且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知识的发掘和积累。企业已经逐渐开始意识到它们最宝贵的资产和资源是知识,即知识作为资源不但是生产的要素,而且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本文从知识管理的视角出发,研究企业知识的流动过程,以期为企业获得宝贵的知识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2 知识流动模型研究
知识获取的目的是实现企业内部知识的流动与共享,为企业的经营绩效服务。
如前所述,企业内的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其中,显性知识是容易表达和被编码化的知识,多以文档和表格形式存在于企业之中,而隐性知识是不容易表达的,个人化的知识,多存在于人们的大脑中,在企业知识结构中,隐性知识占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像经验型知识和惯例化知识是企业长期实践中所积累的财富,这些知识容易被管理者忽略,但在企业的日常运营过程中却发挥着极大的作用。而企业进行知识共享的途径是让企业的知识在企业员工之间流动起来,其中既包括显性知识,又包括隐性知识。而当前国内关于知识共享的研究领域中,缺乏从知识角度出发,研究企业整体的知识流动的理论,鉴于此,本文建立了知识流动模型(见图1)来丰富企业的知识共享理论,下面我们对该模型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知识流动模型是建立在两个基本假设前提下进行的:
假设一:企业拥有良好的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管理体系,并有基于信息管理体系之上的知识仓库;
假设二:企业内部的知识主体为企业的员工和各个业务团队,知识的转移是通过知识主体间的活动实现的。
图1 知识流动模型图
2.1 知识仓库
本文认为,实现知识在企业内畅通传递,建立一个适合于自己企业的知识仓库是非常必要的,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企业建立知识仓库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企业的知识仓库并不是仅仅用于知识的存储上,而更重要的是为知识在主体间流动做准备工作,它是企业知识流动的源头所在。企业所获取的知识首先要经过知识仓库进行整理、分类、编码等处理,然后再以一种容易消化的形式传递给企业内的各个知识主体——团队、员工。
注意,此处我们所说的知识仓库并不同于数据库中的数据仓库,数据仓库主要用于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的,而知识仓库则是主要用于知识的收集、整理、编码、存储和分发的,主要为企业内部知识共享提供动力和支持的。
2.2 知识传送线分析
知识的流动是一个无形的过程,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在企业里,它几乎每天都在发生,知识主体总是有意或无意地完成着知识的流动过程。就像生产过程有生产流水线一样,知识在流动过程中也存在一条隐形的“知识传送线(KTL,Knowledge-transferring Line)”(见图2)。在这条传送线上,知识仓库为引擎,它把外部获取的知识经过处理后传递给企业内部成员,并不断从企业内部回收知识用于内部共享,而每个知识主体都是一个知识传送节点,他们把自己的知识放在传送线上,并从传送线上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每个传送节点都是活跃的,也就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加入到知识共享的队伍行列里面,我们把当前不愿意进行知识共享的员工或团队称为“潜在知识传送节点”,这些知识主体需要企业领导采用适当的激励策略来加以引导。但是,企业知识传送线并不会因为少数知识传送节点的缺失就不能正常运行,知识主体可以随时地加入到知识共享过程中,不受人数和时间的影响。而各个知识传送节点之间的传递距离是不一样的,我们把能直接当面交流(包括面谈、演示、团队合作等)的知识主体间距离定义为0,把需要中间人或中间介质来负责传递信息的知识主体间的传递距离定义为1,两个不能彼此进行知识传递的主体间的距离定义为2,显然,传递距离为0时,知识主体间既可以传递显性知识,又可以传递隐性知识,而传递距离为1时,只能彼此通过网络、邮件、电话等“有距离沟通”来传递一些显性知识。如图2所示,企业知识主体之间通过知识传送线连接起来,假如知识主体1与其他(n-1)个知识主体之间的传递距离之和(Ni代表第i个知识传送节点,即知识传送线上第i个知识主体,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