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改革与发展趋势研究
2008-12-29周颖杰
中国市场 2008年52期
[摘 要]30年的企业改革与发展深刻地影响和推动了许多重要领域的改革,同时也书写了自身创新发展的辉煌篇章。但是,随着企业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入,一些制约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显现,同时还面临着许多新问题亟待解决。站在新的起点,企业只有在转变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实施品牌战略,勇担社会责任,不断在提高管理水平等方面推进改革,才能进一步发展壮大。
[关键词]企业改革;发展趋势;企业战略
[中图分类号]B0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52-0070-03
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我国企业的改革深刻地影响和推动了许多重要领域的改革,同时也书写了自身创新发展的辉煌篇章。一是初步建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体制和机制。公司制已成为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二是企业所有制结构更加合理,极大提升了国民经济的活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有力发挥主导作用。三是企业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迅速提高。四是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队伍逐步形成并日益壮大,企业家的职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素质不断提升。五是企业改革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发挥了支撑与促进作用。但是,随着企业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入,一些制约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显现,同时还面临着许多新问题亟待解决。如大多数企业的发展方式转变缓慢;企业活力不足,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体制和机制还有待完善;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核心竞争力不强等。党的“十七大”对今后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目标和要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我国企业的进一步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站在新的起点,推进企业改革与发展,笔者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 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促进企业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胡锦涛同志曾明确指出,解放思想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过去30年,中国企业的进步首先得益于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今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仍需要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当前,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就是要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就是要在企业理念和价值观方面,树立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正确处理好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率的关系;就是要增强资源、环境忧患意识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紧迫感,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要切实采取措施,使企业尽快实现由主要依靠资金和自然资源发展转变为更多地依靠知识资源和技术进步发展,由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发展方式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式转变。
2 进一步健全企业制度,创新体制与机制
我国大部分企业在不断深化改革中已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的框架,但离“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因此要通过扩大董事会试点、推行外部董事和监事制度、推行市场化的高管人员聘任制度等途径,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下的权力制衡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使企业行为实现更彻底的市场化和规范化。
民营企业虽然根植于市场,但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许多民营企业也面临由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的艰巨任务,要改革高度集中的产权结构和管理结构,从产权多元化,引进职业经理人,逐步规范内部管理制度等方面着手,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及早进入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轨道。
将解决公司治理的制度经济学与解决组织管理结构的管理学相融合,这是现代成功公司的普遍趋势。同时,由于各国的发展水平、法治传统、价值理念等大不相同,公司治理模式也各有特色,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和通用的公司治理模式,不能教条照搬,因此,各企业要因地制宜、因企制宜、“洋为中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探索一条具有我国特色的公司治理体制和机制。
3 进一步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国内外企业的发展经验表明,技术已广泛渗透到产业的各个环节和整个价值链,核心技术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此我国广大企业需要从战略的高度牢固树立以创新求发展的理念,积极探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建立企业研发、成果转化和保护的有效机制。
(1)要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增强企业的技术集成与产业化能力,努力做到研究开发机构主要在企业、研究开发人员主要在企业、研究开发经费主要来自企业、研究开发成果为企业自主掌握。要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产业化试验基地,对于行业内有较大影响的企业技术中心可直接认定为国家级、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或者享受国家级、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待遇;积极引导外资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在国内设立研发机构,鼓励本土企业与外商联合开展研发业务。同时小企业要积极向大中型企业靠拢,争取技术支持。
(2)建立健全企业自主创新机制。一是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首先要创造人尽其才的企业内部环境,充分发挥现有人员的作用,从不同角度、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空间,锻炼其参与技术创新活动的能力。其次要建立正确的评价标准以及公正的利益分配与奖励标准,对参与创新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采取诸如技术入股、按利润分成、奖励股份、一次性奖励等多种奖励形式,充分调动企业员工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二是要建立健全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法规,在税收、金融和财政等方面给予必要支持,以降低自主创新风险,激励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同时,加强与知识产权制度相配套的法律环境和市场环境建设。三是加强企业自主创新的文化建设和理念培育。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创新要从理念、技术、管理、机制等方面全方位开展。企业决策者必须转变传统的生产观念和工作范围,树立技术创新意识。要从长期的高投入、高消费、低效益的旋涡中跳出来,走出一条依靠技术创新“少投入、低消耗、高效益”的路来。同时,企业决策者要正确选择技术创新的战略和模式,善于整合和应用社会的相关资源,使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流程创新同步进行。
4 要学习和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方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管理是生产力,管理也是软实力,但目前相当一些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包”代管、重外轻内、重技术轻管理等不良倾向,造成资源浪费、效率不高。因此企业要进一步树立管理出效益的意识,加强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加强成本管理和财务管理,做到工作任务都有章可依,提高管理方面的清晰度。同时要把危机管理和风险管理提到重要日程,将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把管理学、经济学、信息学、预测与决策方面的学科知识运用到管理中,探索新的管理方法。如管理决策方面,运用“多目标规划”和“博弈论”可以大大提高企业家的决策水平;生产管理方面,由于生产概念由制造领域扩大到服务领域,“准时化生产”的方法使整个生产时刻都与市场密切联系,使生产实现了废品量最低、准备时间最短和库存量最少。
管理现代化主要措施之一是信息化,当前我国亟待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政府方面,应充分发挥现有教育科研机构和中介咨询机构的作用,引导、鼓励它们指导、帮助中小企业开展信息化工作;应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的培训,解决企业“一把手”的观念问题;政府部门还应尽快制定信息管理法规,加强信息资源管理;政府有必要提供服务平台,加速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各级政府应加大对中小企业信息化资助力度及其改造专项资金使用管理。企业方面,企业应该根据其实际情况对信息化实施规划,全面规划信息化建设方案,选择适宜的信息化建设基本模式;应该将信息化建设作为企业发展战略加以实施,同时保证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来源;应该提高企业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信息技术队伍。
5 要进一步树立强烈的全球化意识,不断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
当前全球化已渗透到各个方面,不仅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更加全球化,而且制度、规则、环境和观念等也越来越全球化。如何适应全球化的新形势,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上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实现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都将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面对这种新形势,要缩小与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的差距,应对全球化的挑战,要学会并善于用世界眼光观察现实,用全球意识思考问题,用战略思维谋划未来。
企业领导人的高素质和适应全球化的战略眼光与驾驭能力,是公司发展壮大和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关键,没有国际化的人才,就不可能有国际化的企业。因此,要加快培养应对全球化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高素质的企业管理者,尤其要加大对企业一把手的培训力度。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经济交往规则的全球化和金融风险扩散的全球化。一方面,要关注规则变化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要关注和防范金融风险问题。美国金融风险扩展很快,从金融到经济、政治。中国也会面临这样的风险影响。要关注国际资本与产业资本的结合,关注新的垄断寡头。应建立从发现风险、报告风险到识别风险、分析风险、控制风险一整套风险管理系统。因此,从政府到企业,都必须密切关注国际经贸形势的变化,及早采取措施,尽量避免或减少国际经贸形势变化给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和企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6 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做一个优秀的企业公民
企业的生产目的首先是利润,但利润的获得不能偏离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因此,企业在能源环保、生产安全、产品安全、收入分配、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做优秀的企业公民”。
企业要在解决能源与环保问题上肩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能源和环保越来越成为全球化问题,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政府应当制定能源战略,完善环保法规和制度。中国可持续发展也需要每个企业自觉做起,国有企业更要率先垂范。要向国际大公司学习,研究未来的“可持续移动性”,既不能牺牲发展,更不能牺牲环境。
企业要在解决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上肩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中国30多年来经济高速增长和收入高速增长的成就,举世瞩目。但目前中国内部收入差距有扩大趋势,对于这一问题,虽然解决这个问题根本上要靠国家制度和政策安排,但从企业角度来看,责任重大,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除了多创效益多纳税外,也可以通过在不发达地区投资、捐助等多种途径发挥作用。
企业要在生产安全、产品安全上肩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生产安全、产品安全事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企业领导人和经营者要树立人本意识与质量意识,依法依规,自觉保证和增加安全投入,改善安全条件,加强改进安全基础管理,搞好安全教育培训,排查和治理隐患,创建安全型企业。坚决纠正忽视安全、放松管理的错误倾向,切实保障从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权益。
另外,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也是社会对中小企业的期望。很多地方在发展社会事业上投资不足或无力投资,这就需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本,中小企业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发展社会事业,为成为一个好的企业公民而对外捐助。
7 树立正确的品牌意识,制定和实施科学的品牌战略
大量中外企业的实践证明,品牌是促进企业成长的主要动力,而且品牌对企业的贡献随着企业的成长日益扩大。因此创立品牌、宣传品牌、保护品牌、发展品牌、走品牌之路是我省企业的必然选择,实施品牌战略也是我省企业发展和参与国内、国际两种市场竞争的必由之路。企业要精心打造自己的品牌,重视品牌的全面建设,塑造企业良好的形象,通过宣传和营销手段,提高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政府应强化服务意识,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为自主品牌的创建和发展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充分发挥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监督作用,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名牌产品和知识产权;规范有关品牌的认价和认定活动;公开奖励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通过示范作用引导带动全省上下的自主品牌建设。全社会要注意培养和树立敏锐而成熟的品牌观念与意识,主动保护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
8 要进一步为企业、企业家的成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坚持确立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企业的主体地位是市场的基石,我国要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就必须发挥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政企关系,减少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充分发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和维护统一、开放和公平的市场秩序,为企业创造优良的外部环境。
(1)各级政府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发展的关键是开放,开放的生命在环境。要把治理经济发展环境当做一场革命来对待,用工业化的理念抓发展环境的治理。
(2)加紧地方政府有关配套的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出台,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完善的政策法制环境。树立与时俱进的中小企业发展观,淡化所有制色彩,对所有企业一视同仁、一个政策,加快中小企业法律法规建设,营造健全公平的法律环境,保证对中小企业政策法规的连续性、严肃性及纵横分明性。
(3)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要弱化政府的行政干预,切实把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逐渐实行政务公开,提高办事效率,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深化体制改革,减少行政审批,降低企业发展的商务成本,提供信息、技术、人才、融资、法律等全方位的服务。
9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的凝聚力
企业为共同目标而奋斗的精神力量,是增强企业凝聚力、适应力、创造力和持久力的无形资产。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企业面临的国内、国际竞争压力不断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家认识到如何塑造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成为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近年来,我国企业蓬勃发展,经济实力日益增强,但企业文化等软实力的提升却相对滞后,已成为制约企业整体竞争力提高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的凝聚力。
(1)政府应该建立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协调管理机构,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文化建设政策与服务支持体系,制定中小企业文化建设指标监督考核机制,建立有利于推进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政策环境。
(2)企业要树立企业文化建设与生产经营发展同步进行的思路和战略。中小企业加强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地位与作用的正确理解和认识,明确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和内容,构建企业文化建设战略。
(3)企业应大力培育企业特色文化与创新文化。中小企业应注重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合金文化,消除小富即安、故步自封的思维定式,树立创新无止境的新思维,培育学习型企业组织是保持创新力的动力。
(4)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应该树立鲜明的企业文化形象,培育制度文化和诚信文化,同时要提高企业跨文化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仇建涛.企业社会责任法律化[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