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2008-12-29贾玲玉陈遇春

中国市场 2008年52期

  [摘 要]21世纪是高度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网络已深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也为文化的传播方式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当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既提出了挑战,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如何发挥计算机网络的优势,建立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成为网络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关键词]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校园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52-0030-02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核心的社会文化形态。它是依附于高校这个载体并通过高校这一载体反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文化中的一种亚文化。校园文化本身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它不是在封闭状态下形成的一成不变的文化形态,其发展和建设要受到社会文化和其他亚文化的影响。目前,随着高校信息化进程的推进,网络已深入高校教育领域的各个环节,高校校园文化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网络正以其自身的优势,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产生巨大的影响。
  
  1 网络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的新特点
  
  信息化校园的出现为校园文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物质技术环境,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网络环境促使校园文化发生了新的变化。
  1.1 校园网络文化成为校园文化在网络环境下的新形式
  校园网络化的直接结果是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形成“交叉”,并进而产生了一种新型的校园文化——校园网络文化。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在网络环境下的新发展。校园网络文化是指高校校园内与互联网紧密联系的一种文化形态,具有全球性、开放性、平等性、交互性等特点,它克服了主、客观的分离,实现了现实文化与虚拟文化的兼容,构造了一种全新的校园文化社区。
  1.2 网络环境下校园文化主体的参与方式呈现出平等性
  网络文化最大的特征是在于交往的虚拟性,在虚拟条件下,网民的交往角色是虚拟的,交往更加平面化,是一种典型的横式的平等交往。当代的青年学生受其的影响,其价值取向也出现了强烈的多元化和个人本位化特征,这在校园网络文化中表现的极为明显。同时,网上交往的虚拟性淡化了现实生活中的同学﹑同乡等种种交往“圈限”,从而使的交往更加自由﹑平等。
  1.3 主流文化影响作用弱化、高校校园文化的社会属性更加显著
  价值多元化的基础是文化交流和文化比较,通过网络,大学生可以了解到各种文化和价值取向,经过反思和理解,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认同。由于大学生更加依赖网络获取知识和接受教育,因此,价值多元化的发展必然弱化社会主流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伴随着校园信息化的发展,社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度空前加大,传统的“校园特色”或“独立性”有一定程度减弱,校园文化的社会属性日益增强。
  
  2 网络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巨大影响
  
  在信息时代,互联网已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信息的及时性、广泛性、自由性和开放性等特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进网络世界。高等院校是中国社会“网络化”的发展前沿阵地,随着网络信息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正逐渐成为高校师生信息来源的重要渠道,使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以说网络的普及应用开辟了校园文化发展建设的新时代。
  校园文化通过创造一种教育的环境,影响教育的效果,以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的情感陶冶、思想感化、行为养成的方式,达到教育的目的。校园文化不是存在于学校围墙之内的闭环系统,而是与一个时代的文化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功能性联系。当今,对于校园文化影响最大的外部因素无疑就是网络。网络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着巨大的影响。它的影响作用,“并非简单是非、优劣、好坏能作结论,即使是消解与融合、正面与负面的影响,也是相互包容的关系,是一种文化的互动与发展”。
  2.1 网络发展给高校校园文化带来新的机遇
  (1)网络使先进思想有更快的传递速度;巨大的速度优势,是网络最重要的特征。网络信息传播的迅捷性加快了校园文化的发展速度,将相对封闭的校园变成开放的信息交流空间,扩大了校园文化的信息来源和活动空间。
  (2)网络资源的共享性为校园文化传播开辟了新的途径;随着网络功能越来越强大,高校可利用网络充分展示自己极具个性的校园文化,将抽象的精神文化具体化,增强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这样既可将本校学生凝聚在自己优秀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同时又向社会宣传本校的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积极扩大高校校园文化的引导功能。
  (3)网络的应用能够使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更加受到广泛关注;人们在接受文化相互影响的同时,也将刺激和强化已经觉醒了的民族文化意识,将自己的民族文化展示给世界。全球文化发展的趋势也为今后我国的文化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坐标和新思路,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开拓和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2.2 网络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冲击
  (1)传统校园文化内容受到强烈冲击。网络将世界各国紧密联系起来,不同的文化形态、思想观念在互联网上或相互交融或相互冲突。由于网络环境的特殊性,使得网络信息错综复杂真假难辨,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易受外来思想、观念的影响和左右。从而使网络文化给传统校园文化内容带来强烈冲击。
  (3)互联网淡化了大学生的责任心。由于目前网络环境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律规范,网上行为主要依靠用户的自觉和道德约束。因此,在互联网上,人们似乎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这些都给正在成长中的大学生造成道德责任感的削弱和自由意识的泛滥,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4)网络文化逐渐成为校园文化中的非制度文化环境。与传统校园文化活动相比,在互联网上组织活动,不需要遵循某种制度和规则的约束,从而带有更大的自主性和随意性,也比较难以控制。网络文化的这一特性,也影响到校园文化的制度建设和发展。
  
  3 网络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网络时代,引导高校校园文化向积极的方向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努力。笔者认为当前应从精神文化、物质基础、管理监控机制等几个方面入手,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真正实现高校校园文化教育和引导功能,保证网络时代高校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3.1 加强精神文化建设,丰富高校校园文化内涵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体现着学校的价值观,是校园文化的方向和实质。在网络环境下,要重视精神文化的建设,为创建和谐校园文化奠定基础。
  (1)塑造与时俱进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高校文化的核心与灵魂,高校应把塑造大学精神放在校园文化建设的首要位置。在网络环境下,更要塑造具有鲜明时代特色与学校个性特色的大学精神。以校园网为交互平台,培育师生的科学精神、民主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及理性的批判精神,增强师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倡导和谐的人文精神。离开和谐的人文精神,网络技术就有可能将青年学生引向邪路。应将网络技术与人文教育相融合,广泛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文化活动。用人文精神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训练他们的情感意志,抵御网络不良思想的侵害。
  3.2 加强网络硬件设施建设,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载体。在网络环境下建设高校校园文化,需要加强网络硬件设施建设。
  (1)加强校园网络系统建设。目前,我国高校大都建立了校园网,校园网络硬件系统的建设程度,直接影响着高校校园信息化进程,关系着校园网络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2)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网络环境下的现代教育,要求高校转变观念,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新阵地。运用校园网络系统,开发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的综合性主题教育网站。利用电子公告、聊天室、电子信箱、专题栏目等形式,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加以引导。在营造良好校园网络文化环境的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3.3 加强管理和监控机制,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它的建立健全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提供了重要保障。在网络环境下,不仅要发挥传统制度的优势还需要建立适合网络文化发展的新制度。
  (1)依法治网。近年来,网络犯罪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世界各国纷纷积极推进网络立法,我国也颁布了一系列管理条例,对网络安全进行监督和管理。高校应积极响应国家法律政策,严格依法治网,打击网络犯罪,为校园网络文化建立良好的环境。
  (2)建立健全网络管理制度。虽然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但很多高校还没有建立网络使用管理制度,使网络管理和监控在具体实施阶段缺乏依据。各高校可以广泛发动学生,通过民主决议的方式建立健全网络管理制度。利用这些制度对学生网络游戏时间、浏览内容等进行一定的限制,逐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3)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利用校园网向广大师生宣传网络道德规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培养健康的网络道德人格。采用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
  网络化是时代发展的特征,它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培育时代精英的重要场所,高校应开发网络优势,加强学校物质环境、管理制度、精神内涵建设,形成具有时代特色和学校个性的校园文化,为完成教育目标、培养高素质人才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 1 ] 蔡克勇. 网络与校园文化建设[ J ] . 民办高等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