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 准备过“紧”日子
2008-12-29陆新之
中国新时代 2008年1期
12月,美国那边连环减息“救火”,中国这边则重手加大宏调力度降温,如同冰火两重天。年底的一系列政策动作显示,2008年的资金供给肯定会比较“紧”。或者说远一点,未来五年经济新路向以量取胜拐向以质取胜。换句话说,资源的利用效率要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也得提高。大多数企业的经营,要继续过上一段紧日子。
之所以说继续,是因为以货币政策而言,2007年已经相当的紧。到11月末,央行已9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5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6次发行定向央行票据。周行长的各项指定动作,都得到执行了。
2007年股市大起大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调整也在所必然;债市低位横盘,收益率上升;居民储蓄大量分流,而居民储蓄大搬家大迁移之后的最终流向,是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最关注的要点之一,也是直接关系未来消费趋势的大事。

央行自2006年7月开始调高存款准备金率至今,每次皆上调0.5%,可12月这次一次调高1%,是XJogjNjztMKrpBKEc9uQMw==出手最重的一次。而存款准备金率由7.5%逐步调升至14.5%,已差不多将存款准备金率增加了1倍!也是1985年至今最高的水平,甚至比起当年朱镕基总理执行宏观调控的年代更高,某程度亦可反映出中央欲收紧货币政策的决心。至于14.5%的存款准备金率是否是极点?答案为否定。在1984年时,存款准备金率高达20-40%,因当年不同性质的存款有不同的存款准备金率。
对12月的央行上调准备金率,专家们窃窃私语——不可能再调高了。因近15%的资金全被冻结在央行手里,不能产生出经济效益。专家们总是建议,应该逐渐放弃准备金率作为货币政策的工具,更多地依靠利率、汇率和公开市场操作。事实证明,在这次宏观调控之中,似乎不可能发生的事,今天都会发生。那似乎绝不可能发生的事,明天会不会发生?大家应对此保留一个问号,不宜盲目扩大投资,尤其是对于资金需求较大的生意。
在中国国民总产值之中,投资部分占40%,和绝大多数其它国家比偏高;个人消费则占36%,属偏低。这一点和大洋对岸的美国恰恰相反。一向主张超前消费的美国,消费部分严重偏高,是72%,刚好是中国两倍。也就是说,现今中国经济的问题,其一固然是整体过热,其二则是GDP结构不平衡,消费过低而投资过高。过热是短期的,结构问题是较长期的。商务部去年的一项调查显示,被调查的300多种投资产品,其中53%是供过于求;600多种消费品中,过剩的竟占80%!这正好说明,GDP中的总投资,即工商业投资加存货增量,已严重偏高。再经济规律中有一个投资边际收益率递减定律。就前述商务部发表的投资产品过剩的数据看,中国的总体边际投资收益率应属很低,个别环节更可能已跌至零!在这种情况下,还不停扩大投资的话,只能是一种浪费。目前,中国政府大力压缩投资额,主要还是为了短期冷却经济,而较少是反映改善经济活动比重的长期考虑。
一方面,内地银行融资渠道紧张,能上市的企业数量有限,甚至连企业债券的发行也有严格指标。而更加民间的拆借利率,往往比起央行加息幅度放大。有一个统计,民间融资利率的增幅往往是同期央行息率的四倍,也就是加息0.25个百分点,民间利率就增加一个百分点。对于需要现金的企业来说,可谓百上加斤。另一方面则是,美国减息、加拿大减息、英国减息,全球各国纷纷进入减息周期。而人民币升值预期并未减弱,大量外资想方设法进入内地,泛滥性流动恐难短时间遏制。美国的大选年、中国的奥运年,不缺钱,但是缺少长远的投资者。在这样的背景下,未来制造业的日子会越来越难过,快速消费品行业的竞争会日趋白热化,服务业如不能推陈出新,把握客户新需求,一样难以避免被高租金和增加的薪资所消耗。对于大多数行业来说,最立竿见影的办法是能够引入直接投资,其次才是技术升级和商业模式更新。
当然,最近又能看到,不少企业挖空心思寻求VC以及PE的投资,很多快公司则再次出“拼盘子”做规模的情况,希望获得资金青睐。至于这类公司实在的盈利能力和整体素质,则还需要时间考验。因外资的投放,是日趋理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