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变革与合作中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008-12-29金鑫
中国新时代 2008年6期
北京外企服务集团(英文简称FESCO)成立于改革开放之后的第二年——1979年,是中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开创者,至今仍在行业内具有重要影响。今天,FESCO集团成员公司向数十万中国劳动者,以及遍布全国各地的国内外企业提供专业的人力资源及相关服务。FESCO伴随改革开放一路走来,期间到底经历了哪些重要的转折?取得了怎样的成绩?记忆中留存着什么样的珍贵片段?带着这些问题,《中国新时代》近期专访了FESCO集团董事长霍晨光先生。

中国新时代:北京外企服务集团是我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开创者,早在1979年就向外国驻京代表机构派遣了第一名中国雇员,可以说北京外企服务集团几乎和改革开放同时诞生,这是一种巧合还是必然?
霍董事长: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从1978年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对外开放则主要发端于东部沿海城市。在对外开放的政策引导下,外商开始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设立办事处,不可能都用本国员工,要招聘中国雇员。外企服务集团的创立者敏锐捕捉到了这个市场需求,在当时政策支持下,率先开展向外商驻京代表处派遣中国雇员的业务。
同时,外企服务集团的成立也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70年代末期,文革刚刚结束,百废待兴,人才匮乏,特别是在当时的人事干部制度和劳动制度条件下,国家干部和工厂职工是不能随便流动的,外国商社要想聘用一个合格的工作人员首先就遇到了制度上的难关。我记得,当时在解决干部身份的问题上就费了一番周折,但无论是外企服务集团,还是当时的政府主管部门,都有务实、创新的思维,很多事情特事特办,结果我们很快就拿到了北京市政府的授权,允许我们向外国商社派遣员工,员工的干部身份等一系列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所以,外企服务集团能有幸成为我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开创者确实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没有改革开放的好形势,没有一种解放思想、求真务实的精神,可能就不会有北京外企服务集团,也不会有我们今天的事业。
此外,5月12日在我国四川发生了特大地震,给当地及周边地区的人民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这次地震的破坏强度超过1976年唐山大地震,但是我国政府表现出来的应急救灾的意识和能力远远超出30多年前的水平,受到了包括一贯挑剔甚至孤傲的西方媒体的一致赞誉。全国各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无论是社会知名人士还是普通老百姓都踊跃捐钱、捐物、献血,充分显示出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在天灾面前决不屈服的坚强意志。近300年来,中华民族多灾多难,但我们从来没有被各种灾难打垮。近30年来,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社会主义国家为谋求民族振兴而进行了一次伟大的变革,这个过程充满了艰辛和痛苦。但是,改革开放30年来,国家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国力和国民素质在经受各种考验后得到极大提高。自近代以来,我们国家和民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大。我坚信,只要我们团结起来,就一定能够战胜眼前的地震灾害,只要我们不停止探索的步伐,就一定能在不远的将来取得更伟大的成就。
中国新时代:可以说北京外企服务集团伴随改革开放一路走来,历经风雨,终于成为我国目前处于行业领导地位的人力资源服务供应商,近30年来,北京外企服务集团经历过哪些重要的转折或里程碑事件?
霍董事长:外企服务集团作为国家经济社会中的一分子,伴随改革开放不断成长,其过程也是曲折而坎坷的。总体上来说,如果以10年为一个阶段,外企服务集团的发展经历了大致三个阶段。
第一个十年,从独家垄断走向初步的市场竞争。成立头几年,外企服务集团几乎垄断了向外商驻京代表处派遣员工的业务,由于外语人才缺乏,新的代表处不断设立,出现人才供不应求的状况,很多外商几乎是天天排队等我们派员工。但这种状况并没有持续很久,80年代中后期,其他一些从事人力资源服务的公司相继成立,有的也获得向外商驻京代表处派遣员工的资质,外商有了选择的空间,市场上有了竞争。随着我们服务的外商机构的增加和派出员工的迅猛增长,1988年开始,我们促成了与北京市人才中心的合作,推动了国家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促进了人才的流动。也是在这个历史时期,外商驻华代表处纷纷变成独立法人公司,即通常所说的“三资企业”,有了独立的用人权,可以直接聘用员工,对此,外企服务集团积极应变,加强了服务功能,业务经营和市场份额仍然不断扩大。1989年的政治风波曾一度影响到我们的业务,但我们给外商做了大量工作,解释党和国家的政策,极大稳定了外商的情绪,增强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经过努力,除少部分外商短暂离开,绝大多数都留了下来,我们中方雇员都坚守岗位,很快离开的外商也都陆续回来。这也说明无论是国家的改革开放还是企业的经营发展都离不开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同样在1989年,外企服务集团发起并领导成立了中国对外服务工作行业协会,是人力资源服务领域最大、最早的全国性行业组织,目前拥有全国各地一百多家会员单位,至今都在发挥很重要的作用。

第二个十年,进入全面市场竞争。进入90年代以后,特别是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麦当劳等国际知名企业开始纷纷进入中国,国内资本市场初步形成,大批国企上市。周边地区,亚洲四小龙迅速崛起,新兴市场的提法开始出现。在欧洲,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统一的欧洲市场初现端倪。美国则打了一场海湾战争,但到90年代中后期IT和网络公司在华尔街的资金支持下获得井喷式发展。90年代,我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初步形成,专业化、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一方面,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程加快,各地纷纷建立人才服务中心,另一方面,国家初步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外企服务集团的绝对优势已不复存在,但仍然是行业的领军者之一。这一阶段也有几件值得提出的事。1993年,我们与北京市人才合作举办外国企业人才招聘会,以后每年一届,坚持到今天,我们以招聘会的形式带动了就业市场,曾一度带来万人空巷的场面,但可惜的是,我们没有抓住机遇,未能深入探讨和积极尝试招聘业务的发展模式,以至于一些招聘网站从1997年开始出现,带来了现在网络招聘大行其道的局面。1994年,国家对外汇体制进行改革,取消外汇券,由于很多客户以外汇券缴费,也给我们业务带来了一定麻烦,不过,我们积极沟通,准备充分,最终也化解了这一政策变化对我们的影响。整个90年代,除了传统的人事代理、派遣业务以外,外企服务集团也在人力资源领域进行了一些新的开拓,包括培训、家政服务等,从历史角度看,这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创新,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没有能够成为这些细分行业的领军者。例如北京有一家著名的民营企业搞培训比我们晚很多年,一开始的资源也远不如我们,但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就赫然成为行业的标杆,并成功在海外上市。与此同时,由于集团盈利状况良好,开始实行“多元化经营”的战略,向旅游、房地产、酒店等领域投资,从某种意义上说,外企服务集团是首都最早搞房地产的企业之一,但最终没能搞起来,这其实印证了投资领域的“二八原则”:即,通常来讲,投资10个项目,真正盈利的只有2个,剩下的8个很可能根本不赚钱。事实上,盲目投资是这一阶段国有企业的一种通病,经济历史学家往往称之为“投资冲动”,教训是很深刻的。后来国家成立国资委,首先就要清理国企乱投资,调整国资布局,从劣势领域退出,这是在吸取了沉痛的历史教训之后作出的正确决策。
第三个十年,走向全球化和多功能化的市场。经历过亚洲金融危机和本世纪初的网络泡沫后,中国经济不但没有减速,反而愈发强劲,出口额连年高速增长,中国开始成为“世界工厂”。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同年,我国申奥成功,上海举办APEC年会,这一系列标志性事件表明,中国正以超乎寻常的速度融入国际大家庭。国际上,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表现更加抢眼。美国遭受911恐怖袭击,单边主义情绪抬头,发动第二次伊战,导致国际能源价格持续攀升,深陷中东,经济增长乏力,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引发国际金融市场大地震,至今余波未了。这个阶段,我国人力资源市场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从深度上看,在传统的人事代理、派遣业务上延伸出薪酬管理、福利外包、培训、招聘、猎头、咨询等新的、附加值更高的业务,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和价值得到了更新和更深的认识。从广度看,除了外资公司,越来越多的国企、民企倾向于选择将人力资源的全部或部分功能外包出去,此外,随着服务业的逐步放开,包括万宝华等国际知名的人力资源服务供应商相继进入中国市场。在这个阶段,外企服务集团人力资源业务呈现快速增长势头,特别是近几年来,每年新增服务员工总数都在5万人以上,到今年3月份,服务员工总数超过22万,服务企业客户超过8000家。2002年,我们进入上海--中国人力资源服务市场总量最大的一个城市,进而开始了外企服务集团全国业务网络建设的进程。目前,我们在上海、深圳等11个主要城市建立了分支机构,各地签约合作伙伴约百家,业务网络遍及除西藏以外所有省市自治区。2007年,全国人大批准通过了《劳动合同法》,该法试图从劳动合同入手,加强保护员工特别是包括大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有关法律条款还首次承认了劳务派遣的用工形式,并对其进行了规范。虽然《劳动合同法》出台前后曾经发生了诸如华为辞职门等事件,一些用工单位和专家学者也提出了较多不同意见。但这毕竟是我国劳动管理制度上的意义重大的一次改变,是在新形势下平衡劳资关系的一次大胆尝试,其主旨符合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精神要义。当前,我国的人事、劳动制度正处在转型调整期,应该鼓励和欢迎这样的尝试,然后积累经验,不断完善。
总体来说,如果没有国家的改革开放,就没有北京外企服务集团,如果没有改革创新的精神,外企服务集团也不可能走到今天。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完善给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今后,我们到底能在市场竞争环境下走多远,主要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够保持改革创新的精神,积极迎接挑战,不断超越自我。
中国新时代:人力资源外包服务被认为是一个朝阳产业,您如何看待目前及今后国内人力资源市场的发展趋势?
霍董事长:这是一个我非常愿意谈的话题,关于人力资源外包的重要性我几乎逢人必讲,因为我总觉得对这个问题包括政府、学术界、甚至我们自己都认识得很不够。人力资源外包是指利用企业外部的资源,更经济、更有效地解决组织内部人力资源活动所涉及的工作,而这些工作过去通常由企业内部有关部门完成。从形式上讲,人力资源外包属于业务流程外包(BPO),而且是BPO最主要的形式之一,已经被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企业广泛采用。参照国际通行标准,人力资源外包主要包括:招聘与配置、培训、员工派遣、薪酬管理、福利管理、管理咨询、员工异地安置等。国内的人力资源外包还要再增加人事档案管理等内容。在人力资源外包行业,呈现国企和外资二分天下的格局,国企阵营中,外企服务集团是行业前三强之一。外资阵营中,以美国万宝华、荷兰任仕达等世界500强企业为代表的跨国巨头抢滩中国市场,从高附加值的服务切入,发展也很迅速。此外,还有一些从事网络招聘等业务的民营企业也崭露头角,不断扩大市场份额。
美国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就曾指出:“在10年至15年之内任何企业中仅做后台支持而不会创造营业额的工作都应该外包出去,任何不提供向高级发展的机会和活动、业务也应该采取外包形式。”麦肯锡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全球财富500强企业通过人事外包而使其劳工成本削减25%-30%。人力资源人员与员工的比例,发达国家通常是1:100,我国是1:30。

人力资源外包在国际上已经形成了使企业实现优势互补,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化、规范性、公正性,使企业专注于自身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项目和事务上,进一步赢得竞争优势的一种趋向。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有限,发展空间很大。随着认知度的提高,人力资源外包服务的需求也将大幅增加。目前人力资源外包市场的平均增长已经超过了我国GDP平均增长速度的1.5倍。
中国新时代:您如何看待北京外企服务集团目前在国内行业中的地位?
霍董事长:尽管外企服务集团是我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开创者,我们最早采用的一些业务模式,包括业务部门设置、菜单式服务、上门服务等已经成为现今行业中普遍施行的标准,我个人更愿意更思辨的、客观的看待我们自己在行业中的地位及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既不夸大,也不缩小,既要总结经验,更要面向未来。
首先,我们为提升首都投资环境作出积极贡献。集团通过人力资源外包及相关服务帮助在京外资企业实现良好的指标业绩,稳定了一大批在京跨国公司。初步统计,在京投资的180多家财富500强企业中,90%以上都是我们的客户。在京成立地区总部的跨国公司有35家左右,其中90%是我们的客户。根据北京市统计局的数据,外商投资企业对首都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1.9%,也就是说在加入WTO后北京GDP12.2%的平均增速中,有3.9个百分点来自外资经济的贡献。外企服务集团为进一步优化和提升首都投资环境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为建设“人才之都”贡献力量。集团通过经营活动,促进了就业,优化了本地人力资源配置,把首都的潜在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30多个成规模的跨国公司在京设立了研发中心,绝大多数都使用我集团外聘员工。据不完全统计,集团派出的员工中,登记在册的具有初、中、高级职称的超过1.7万人,其中通过我集团申报并获得中、高级职称的超过5000人,并以较快的速度增长,此外还积累了超过50万的人才储备库。
第三,在政府和外商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集团通过多种渠道,对外宣传政府政策,对内传达外商反馈,促进了政府和外商之间的沟通。我们积极宣传、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政策,增强外商对政策的理解,促进各项具体措施的落实,还及时将外商的各类要求和建议向市政府反映。例如,非典时期我们及时了解到外商准备撤离、观望、坚持在北京等待等各种情况,为市政府出台相应对策提供了依据。我们还针对经济发展后涌现出来的新社会阶层开展服务,推荐了一批非公经济人士参加政协、工商联等组织,进一步加强了桥梁作用。
第四,抓好非公经济党建工作和工会工作。这一块也是我们的特色,甚至可以说是典型。其它首都国企党员构成中国有经济占主体,而我们是非公经济占绝大多数。举例来说,截至2007年底,外企服务集团党员总数8800多人,其中外聘员工党员达到8300多人,集团本部党员为500多人。外企服务集团党委结合客户公司的不同特点,创新活动内容,改进工作方式,丰富工作载体,探索总结出一套在非公经济领域开展党建工作的新理论、新办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为止,我们在非公企业中党组织覆盖率达到100%。此外,截至2007年年底,共有15家外资企业约4000名员工加入了我们成立的工会联合会。
第五,时刻牢记社会责任。外企服务集团从创立之日起就非常重视创造社会效益,集团最早的一批领导人都是优秀党员和干部,自身素质较高,社会责任感很强。由于最早和外商、外资接触,我们对企业的社会责任的理解也因此更早更深刻一些。从80年代开始,我们企业和员工就多次向灾区、学校、希望工程、亚运会、残疾人事业等捐款捐物,很多捐助和帮扶活动是经常性和持续性的,至今从未停止。我们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成立了北京青年志愿者协会外企分会,走进社区、农村、工厂开展志愿活动,还为此次奥运会的志愿者工作作出了较大贡献。此次地震虽然发生在四川,但我们在北京感同身受,震后第二天,全集团就开始了对灾区的募捐,24小时内完成筹集第一批善款送到北京市慈善协会,还迅速捐赠了包括帐篷、睡袋等在内的一批抗灾物资。除了突发事件以外,企业的社会责任还体现在日常经营中。外企服务集团自成立以来就非常重视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早期有个别外商曾利用法律漏洞侵害员工利益,在我们的据理力争之下,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为员工讨回了公道,因此,很多员工特别是老员工,都把集团看成自己的“娘家”。由于大量的员工工资、社保每月都由我们代收代付,涉及不同地区的报税、银行账户入账等,手续繁杂,但我们规范操作,一丝不苟,保证每月员工工资的及时入账。2007年国家税务局评出的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前百强企业中,外企服务集团排全国第8位。

中国新时代:正如您所说,现在人力资源服务市场竞争很激烈,北京外企服务集团如何应对这些竞争,今后的战略发展方向和重要举措有哪些?
霍董事长:从去年开始,外企服务集团着手进行一些战略层面的调整,现在,一个比较完整的5年期发展战略也在制定中。简单来说,集团今后的总体发展方向仍然是以人力资源外包为主要内容的服务外包领域,在这个领域内,要实现专业化、国际化、系列化和多功能化。集团将服务于国家发展和首都功能,力争用三到五年时间,把外企集团建设成一个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外包龙头企业,在人力资源外包领域具有很强竞争力;成为一个资产优良、结构优化、管理科学的首都国企集团。把FESCO打造成具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服务外包品牌。
要实现这些战略目标,最根本的一点仍然是坚定不移的推进改革。因为市场在变化、客户需求在变化,而集团目前的状态还不能完全达到市场和客户的期望,只有勇于变革才能始终走在行业前列。温家宝总理今年初发表讲话时曾说“改革开放一刻也不能停止”。回顾国家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历程可以发现,温总理的讲话非常正确,正是由于我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才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正是由于我们以开放的心态与先进国家开展合作,才迅速融入到国际社会中,为本国的经济腾飞插上了翅膀。尽管如此,我们的现代化建设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今后改革开放可能会遇到一些更大的阻力,但是只有坚持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才可能有更大的发展,正是在这个形势下,党和国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一个国家是这样,对于一个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的企业来说也是这样。当前,人力资源服务市场已经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不仅从业公司众多,各种服务产品都很齐全,从基础的人事代理、派遣,到附加值较高的招聘和猎头、培训、薪酬管理、福利外包、战略咨询等。外企服务集团也正在不断完善产业链,延伸服务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更加需要以坚定的信念推进改革,以开放的心态迎接合作。这是一个“自我变革、自我更新”的艰难过程,更是一个“凤凰涅磐、浴火重生”的伟大过程。
变革从何而来,在这里,我想说一点,就是学习的重要性。当前,整个世界都在迈向一个更新的发展模式,这个模式中缺少的是开放和相互整合,而不是彼此封闭和相互隔离。一个领导人,不管来自是公共部门还是商业部门,都必须具有全球视野,具备敏锐和旺盛的学习能力,能够对一系列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进行思考,从而具有更强的能力应对技术发展带来的持续或间断的变化,具有更强的能力去平衡局部的微观操作和整体的宏观运行。我不敢说自己具有这些能力,但我愿意带领我们的管理团队一起去努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