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标致雪铁龙抢位中国

2008-12-29阚世华

中国新时代 2008年6期

  中国研发中心的成立,将解决多年来标致雪铁龙在中国“水土不服”的问题,以达到2010年在华销量100万辆的目标
  
  
  2008年4月,标致雪铁龙(PSA)宣布,公司三年内将投资10亿元设立中国造型、研发、采购中心,500名研发人员将屯兵上海,就地孵化标致雪铁龙在华的未来产品。
  “研发中心设立在上海,我们进行了多项的比较。首先,东南沿海地区是一个市场的必争之地。但是更重要的我们也看中了这里是一个人才聚集地。其他企业的研发中心在此地的数量占据了全国非常重要的份量,甚至是最重要的份量。”标致雪铁龙研发中心总裁陈业宏告诉《中国新时代》。
  此举就是解决多年来标致雪铁龙在中国“水土不服”的问题,使集团今后拥有在中国市场发展所必须的本土研发能力,以达到2010年在华销量100万辆的目标。
  这个由标致雪铁龙独资建立的研发中心,从去年标致雪铁龙中国事务部成立之后就开始酝酿,今年9月将正式投入运营。该研发中心更确切的名称为研发、采购、造型中心,是在标致雪铁龙上海采购中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总裁斯特雷夫每两个月就到标致雪铁龙中国研发中心一趟,可见标致雪铁龙总部对此项目的重视。
  
  需求
  
  标致雪铁龙是最早来中国投资的三个跨国汽车企业集团之一,16年前与东风合资建立神龙汽车至今,年销量超过20万辆。神龙虽然是中国合资汽车企业中最老的企业之一,外界评价却并不是最优秀。
  雪铁龙在欧洲口碑甚好,但到中国后就是得不到理想的销量。陈业宏也坦言,标致雪铁龙在中国没有做好。
  同样在全球面临困境的标致雪铁龙,去年在新总裁斯特雷夫上任后大力改革,决定重振中国市场。该集团所制定的CAP2010远景计划中,不仅将以前设在法国部门直接搬到中国北京成立“小标致雪铁龙”,而且决定将研发职能前移到中国上海。
  “从整体来看,标致雪铁龙是按照总裁斯特雷夫制定的2010计划来发展的,还是不错的。就中国本身,我们认为离我们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从内部来看也不是非常满意的。中国市场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而标致国内这段时间的发展,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要求。”陈业宏说。
  在陈业宏看来,在北京而不是在巴黎远程指挥中国的业务,这是一个重要的改变;第二,建立市场和产品规划部,贴近神龙公司的市场销售网络;第三,启动研发中心,加强研发和采购能力,这些都是按照原来预定的设想来进行的。
  在标致雪铁龙的复兴计划中,2010年中国市场的销量是100万辆,相当于届时标致雪铁龙全球销量的1/4。为此,该公司除了其在华唯一合资公司神龙汽车设立一个研发中心之外,又设立独资的中国研发中心,足见对中国市场的重视。
  在已经公布的计划中,神龙公司将在2013前投放20款新车型,这种造型中心的前移对神龙汽车来说更有利。现在神龙汽车制造的车型由神龙与标致雪铁龙法国总部共同设计造型,然后进行车型的本土化适应改造。
  造型在国外完成,法方不一定了解中国市场消费者需求,而法方的研发中心前移到中国后,可以更了解中国文化,设计的车型进入市场后可以更好地符合中国消费者的审美观点。
  在中国设立的新研究中心将与标致雪铁龙其他的全球研发中心协同作战。实际上,新研发中心成立的更重要的意义在于,纳入标致雪铁龙全球研发体系,提升标致雪铁龙在中国投放新车型的速度。
  “从一款新车的设计开始,就参与到标致雪铁龙全球研发的过程中,把中国市场的需求纳入进来,将中国市场在生产和销售环节遇到的问题,在前期研发的过程中就避免掉。”陈业宏表示,“目的就是为了加快在中国投放新产品的速度。”
  这样做在提升速度的同时,还可以节约大量成本。比如在法国制造一款两厢车,到中国要改成三厢车,或者在中国研制了一款三厢车,推广到全球其他地方,却要改成一款两厢车——“最好的解决方法是从一开始就设计一款两厢车和一款三厢车。”
  陈业宏认为,共同开发中,大家分别负责一个模块,或者几个模块等,这是一个趋势。研发中心之间的合作是非常紧密的,是整个全球研发中间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孤立的研发中心。
  “所有的研发、合作都是围绕项目。全球研发的这种合作,除了跟标致雪铁龙其他的研发中心合作,另外还包括同神龙公司的一些研发中心合作。除了本身拥有的资源,也利用一些外部供应商的资源。所以我们的关系都是归属一个项目来进行共同管理的。”
  要想长久立足市场就必须要创新,标致雪铁龙中国研发中心同样要面临这样的问题。
  “我们需要了解市场并把握市场的脉搏,这就是‘标致学’。首先建立市场和产品规划部,跟销售公司一起对市场进行分析。在全球,无论是与供应商的合作,还是我们从发动机或是整个车身以及车身造型研发,我们一直在寻找最新的途径。”陈业宏说。
  中国研发中心的成立会加快在中国推出全球同步车型的速度,标致雪铁龙公关经理乐万年明确地表示,2008年—2013年之间,神龙公司将投放20多款新产品,2009年第二工厂竣工投产后,神龙公司将开始生产3号平台的高档车型,2010年神龙的产销规模将超过45万辆。
  
  竞争
  
  2007年初,标致雪铁龙进口车C4、C6在中国的高调上市。
  标致雪铁龙在中国一直围绕小型家用轿车开拓市场,同时,雪铁龙还带来超前的汽车消费理念,但是这种引领潮流的思路和做法让东风雪铁龙付出了一些代价,其产品一直是“叫好不叫座”,赛纳和毕加索遭遇了“滑铁卢”后。在C6之前,雪铁龙已经5年多时间没有自己的大型豪华车了,C6是雪铁龙在高端商务车领域有重大突破的产品,是雪铁龙品牌在全球投放的最高档的车型,代表着雪铁龙科技与设计上的最高水平。
  另一方面,在奔驰、宝马、奥迪、雷克萨斯等品牌林立的高端车市场,C5无法撑起雪铁龙品牌的大旗,雪铁龙要想在中国占有一席之地,C6是唯一的选择。
  标致雪铁龙在中国的步伐全面加速的同时,开始了战略上的重大转折。这使得标志雪铁龙在中国的产品线大大延伸,杀入中国已经白热化的高档轿车市场,提升到了真正国际大品牌的高度。
  中国汽车业强劲的增长势头是有目共睹的,标致雪铁龙对中国市场有着清醒的认识:2001年中国汽车市场销售是200万辆,法国市场是220万辆;2006年,中国销售是420万辆,法国仍然是220万辆——从这个数据不难看出,中国市场翻倍增长,而法国则是一个持平的状态。现在中国市场的厂家不断增加,不仅有很多国际品牌,自主品牌也得到了很大的成长,这是一个非常有活力的市场,目前已经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的第三大汽车市场,而短期内赶超日本也不是困难的事情。
  2006年11月,法国总统希拉克在武汉主持了标致雪铁龙集团在武汉的第二工厂的开工仪式,这足以表明中国市场对于标致雪铁龙至关重要。因此,在中国的销售和形象的提升是今后雪铁龙发展的重心。
  大众、标致雪铁龙以及雷诺在内的欧洲本土市场在2005年的整体下滑,决定了中国等新兴市场回到舞台中央,这也是标致雪铁龙重新在中国提速的宏大背景。
  随着标致雪铁龙中国阵营逐渐庞大,其在华“双品牌”策略开始步入成长期。按照规划,标致和雪铁龙将在今年内全面覆盖A0、A以及B级车市场,而A0级小型车市场、B级中高档车市场将是今年的重中之重,这和中国车市的增长曲线正好吻合。
  
  人才
  
  上海是人才密集的地方,同时江浙的零部件供应商条件好,有利于研发、采购中心开展工作。
  目前,上海的同济大学、交通大学等高校都与通用、大众、宝马等车企有合作关系。陈业宏表示,上海有很多实验中心,大学的实验设备利用率低,如果共同合作可以节约资源。这也是集团将研发中心设在上海的一个原因。同时,中国的研发人才人力资源成本要比国外低,这对标致雪铁龙降低研发成本有利。
  而标致雪铁龙中国研发中心在招聘过程中,总部则给予了巨大的支持。
  “未来将有五百人在标致雪铁龙中国研发中心。相对集团的一万七千人的研发队伍还是比较小的一个数字。因为中国有经验的研发汽车的人才群体正在逐渐形成,作为我们设立的研发中心,五百人是我们最初的一个中短期的计划。”
  在陈业宏看来,人才招聘是标致雪铁龙中国研发中心是当务之急的事情。
  “由于中国市场的发展迅速,总体人才仍然是非常紧缺。特别是有经验的,做汽车设计方面的这些人才,还是非常抢手的。”
  陈业宏认为,标致雪铁龙中国研发中心要弘扬自己的企业文化。因为人才来到企业以后,要有认同、理解企业共同的目标,个人职业发展和企业的发展是并行的关系。标致雪铁龙中国研发中心将为人才提供一个非常好的工作环境,比如将所有进来的人才送到法国总部培训。
  “招聘渠道很多,我们在网上已经开始一些招聘。另一方面,我们在一些重要的一些岗位,也通过猎头公司和一些外部的服务公司提供招聘信息。第三,通过媒体,宣传我们这个计划,吸引他们来到我们这儿来工作。”陈业宏说,“因为我在这个行业干了十多年,也有一些熟悉的人脉,通过这些人脉能吸引了一些人员到这里工作。在中国做事,人才的本地化是我们研发中心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
  对于人才的需求及培训,陈业宏认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人员培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投入很大。培训必须是因人而异。我们在内部建立一套非常完整的系统。在整个评估过程中,对员工个人的发展进行规划。所以我们要针对每一个人进行它整个培训的规划,然后按照这个培训计划进行。”
  “事情要一步一步的做,饭要一口一口的吃,不能一开始就招五百人,需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