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华与基辛格:历史的见证与拥抱

2008-12-29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08年9期

  1971年,作为美国总统尼克松的特使、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时,从北京南苑机场到钓鱼台国宾馆的公路两边不时出现大幅标语:打倒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相信那时的基辛格怎么也不会想到,37年后,他会带着家人来北京看奥运比赛;而当年接待基辛格来访的黄华,想象力再丰富,恐怕也不会构想出96岁的他与85岁的老朋友基辛格一家聚会的温馨场面。
  
  
  2008年8月11日,北京医院病房。
  黄华比平日起得要早,身体虚弱的他,坚持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开始一丝不苟地做准备:临时撤掉氧气管,脱掉病号服,换上雪白的衬衣、笔挺的裤子和紫红色的唐装,然后是刮胡子,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端坐在沙发上。他告诉夫人何理良,“要让自己精神些,像正式的外交官一样”来迎接他的老朋友、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一家。
  早在3个月前,基辛格就写信给他:他会带家人来北京看奥运,并拜访黄老,“我想知道黄老在这70多年的革命和外交活动中,是怎样非常潇洒地走过来的。”
  基辛格带着夫人南希、儿子戴维、孙子塞缪尔、孙女索菲如约来到病房,黄华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作为“见面礼”——他拿着奥运开幕式提供的拨浪鼓,快捷地摇着表示欢迎,而后使尽全身力气站起来与基辛格握手、拥抱。
  
  开幕式时间越长越好
  
  两位老朋友的话题从奥运开始。黄华最大的遗憾是因身体原因不能到现场看开幕式。他视力不好,无法看清电视画面,在开幕式当天,他坚持听完了直播,后来又让去现场看开幕式的何理良仔仔细细地向他汇报。
  基辛格告诉黄华,自己强烈建议布什总统来参加北京奥运会,中国值得他来访问!“虽然我们两国并不是在每个具体的政策细节上都能完全达到一致,但是我们对彼此都非常重要,我们必须共同努力缩小差别,避免对抗。”黄华不住地点头,两个老朋友的手始终紧紧地握在一起。
  “我看到的一切超出了我的想象,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基辛格向老朋友谈起自己的感受。他告诉黄华,“开幕式场面非常壮观,同时又十分感人。”在基辛格看来,只有对自己充满自信的人民,才能做出这个融
  合历史与未来的表演,并以极具冲击力的方式表现出来。
  两人谈到开幕式中表现的中国的四大发明,黄华说:“中国有5000年的历史,中国人喜欢记录所有的东西,人的活动,日蚀月蚀,包括地震,都有文字记载。” 基辛格认为中国是很了不起的民族,文化悠久,创造力强。
  黄华很认真地与基辛格讨论,“你说开幕式的时间是不是有点长?”基辛格幽默地回答:“对于美国的电视台来讲,可能不会这么想。因为他们花了近9亿美元买来奥运会的独家转播权,当然时间越长越好。”
  基辛格还告诉黄华,在开幕式结束后的12小时,他就接到了一系列积极的评价,他认为,奥运会“对中国确立在国际上的地位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关于“获悉”的共同记忆
  
  黄华与基辛格近40年的友谊见证了中美关系的发展和变化,他们的友谊始于谈判和“交锋”。
  1971年7月8日,基辛格在访问巴基斯坦期间,突然“失踪”而秘密飞抵北京,开始他具历史意义的访问。此前中美两国关系长期处于对峙状态。在美国人的眼里,中国这个冷战时期的铁幕后的国家,不知道会发生什么。而在中国人心中,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要打倒的“纸老虎”。此前,根据毛主席的指示,黄华像基辛格那样“失踪”在钓鱼台国宾馆里,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潜心为基辛格的来访做准备工作。7月9日至11日,周恩来总理同基辛格进行了6次会谈。7月16日,双方发表了会谈《公告》。
  多年后,两个不再年轻的“谈判对手”在北京医院轻松地叙谈友谊时,不约而同地提到“获悉”一词,回忆起这个《公告》背后并不轻松的故事。
  当时,根据6次会谈结果,双方各自先提出了一个公告草案。中方的稿子比较简单,说基辛格来中国同中方进行了会谈,尼克松总统准备来中国访问。美方的稿子渲染基辛格同中国的会谈,涉及亚洲和世界和平的基本问题,是以诚挚、建设性的方式进行的;而尼克松的来华访问将有助于重建两国人民的联系,并对世界和平做出重大的贡献。黄华对此表示不同意见:台湾问题都还没有解决,其他问题怎么谈得上?
  最关键的争议出在关于尼克松访华的措词上,美方的稿子强调是“中国邀请”,中方认为是“同意邀请”,基辛格认为中方的稿子,很像是尼克松自己邀请自己访华。在黄华的回忆录《亲历与见闻》中,记录了这段历史:“我根据周总理事前的指示,直接去见毛主席向他汇报。当主席听我说基辛格认为尼克松认为中方的草案的意思是自己邀请自己访华时,大笑着说,要改要改。”
  而谈到此,黄华笑着做了一个动作:弯腰抱膝。原来,是当时谈完这件事,黄华告别主席走出他的书房时,回头看了一下,主席当时坐在沙发椅上俯身向前,双手抱膝。“我当时问王海容,主席在做什么。她说,主席在向你们行大礼呢,我们忙说,真不敢当,希望主席健康长寿。”可以看出,毛主席对中美关系的顺利开始是相当满意的。
  基辛格和黄华至今把公报中的“获悉”一词,称之为周总理的“杰作”。这个词避开了谁主动提出访华的问题,基辛格因而在尼克松总统“接受了这一邀请”之前加上了“愉快地”这一副词,投桃报李。
  最后发表的公报中这样表述:“获悉,尼克松总统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1972年5月前适当时间访问中国。尼克松总统愉快地接受了这一邀请。”
  基辛格的这次北京之行成为打开中美关系大门的一次破冰之旅,也成为他和黄华友谊的起点。
  
  “我们还会再见面的”
  
  何理良说,两个老人之间的友谊很可贵的,自从基辛格博士秘密访问之后,两国的关系开始了历史性的正常化过程,而黄华能参与其中,是他一生引以为荣的。何理良回忆说,黄华和基辛格不仅在推动中美关系不断向前发展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几十年来他们多次见面,基辛格还邀请黄华去美国访问,向美国公众谈中国的对外政策和中国的发展情况。何理良回忆说,美国“9·11事件”发生后,黄华马上给基辛格和其他的美国朋友发了慰问电,关心他们及家人的安全。基辛格这样评价他的老朋友:“他是中国杰出的外交官,不但很坚定,很有才华,而且很有人情味。”
  基辛格夫妇这次是带着儿子、孙子和孙女来北京,黄华也把女儿黄玫和女婿曹吉东介绍给他们。基辛格告诉黄华,他希望孩子们多了解中国的历史和中国的成就。他说自己时刻感受到中国的发展和变化。黄华认为把友谊通过第二代第三代人传下去是十分重要的。
  何理良此时插问,基辛格博士的后代中是不是会有人学习中文?基辛格说当然当然。
  黄华很珍视这次会面。来中国前,基辛格刚刚过完他的85岁生日,黄华一家特意请著名画家娄师白的儿子娄述德先生画上九个栩栩如生的大红桃,为这位老友祝寿。画上的“大寿”两个篆字由93岁的娄师白先生亲自题写。基辛格非常高兴地接受了这份真诚的祝福,还忍不住用手摸了摸画上的桃子。基辛格还得到一份特别的礼物:一张DVD,是他秘密访问中国时,及他第二次访问中国时见到毛主席的录像。
  会面时间远远超过了医生规定的15分钟,两个老朋友相拥道别。平日里只能偶尔起来坐坐的黄华,竟然自己站起来,拄着拐杖稳稳地向前走了好几步,他要像以往那样送送远道而来的老朋友,但很快被医生制止了。
  恋恋不舍中,基辛格回过身来再次与老友相拥,“我们还会再见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