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最具影响力的30件大事

2008-12-29

中国经济周刊 2008年1期

  王永庆
  (1917年- )
  出生于台湾省台北县。15岁小学毕业后开始做学徒工,16岁时利用父亲所借的200元开了一家米店,之后又经营过碾米厂、砖瓦厂、木材行等。1954年创办台塑公司。现台塑集团已经成为台湾最大的民营企业集团,下辖台湾塑胶公司等9家公司,员工7万多人,资产总额1.5万亿新台币,形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庞大“王国”。
  眼光决定成败。在上世纪50年代,当大多数企业家都认为台湾的塑胶产品无论如何也竞争不过日本的产品,从而不愿意投资塑胶行业之时,王永庆却看到了它在台湾的巨大发展空间。王永庆的眼光与坚持成就了台塑,也成就了自己的声名——“经营之神”。用50年的时间,王永庆从一个卖米的伙计成为一个企业教父式的人物。王永庆的声名更在于他的拳拳报国之心,在祖国的政治敏感时期,他以实际行动表达对祖国的支持。“海沧计划”不仅仅是一个商人逐利的投资计划,更重要的是一个信号,对祖国在任何时候都充满信心的信号,激励了广大台商投资大陆的信心和激情,倡导了两岸的经济交流。而在大陆设立奖学金,更是支持了祖国的教育事业,眼光长远,功在千秋。
  
  王永寿
  经历过上山下乡,后参军入伍。1986年出任无锡漂染厂厂长,带领该厂成为最早也是最成功的创汇企业。荣获无锡市1987年优秀厂长;1988年全国首届经济改革人才金杯奖。
  他的名字也许并不为人所熟知,然而他的故事却是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亮点之一。上任厂长之初,王永寿和他的无锡漂染厂就面临行业不景气、原材料物价上涨等难题。面对困境,王永寿力主提高产品质量,加速技术进步,带领全厂职工“眼睛盯着国际市场,有本事去赚外国人的钱”。在当时,这是一个冒风险的决定,因为外销在很多企业眼中是苦果。不过,王永寿和他的员工却硬是让苦果变甜——2000多人的厂子,人均劳动生产率超过10万元,人均创利1万多,人均创汇1.5万美元。这背后,与他大刀阔斧地进行企业内部体制转换,坚决打破分配上的“大锅饭”,采取“完成任务拿工资,完成目标拿奖金”、“部分基本工资与奖金捆在一起”等改革措施是分不开的。王永寿以开拓者的大智大勇,成就了无锡漂染厂和国人走向国际市场的梦想,为改革开放的故事增添了动人的一笔。
  
  
  王纪年
  (1949年- )
  1968年毕业于河北机电学院,加盟许继集团有限公司(前身为许昌继电器厂),先后当过工人、车间主任、生产科长、生产副厂长,后任许继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1989年获全国劳模;1992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6年获全国机械工业优秀企业家称号。1998年主持创造的《现代企业量化动态的人事管理》获国家企业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
  这个与共和国同龄的改革家,不仅具有企业家的魄力,还带有学者的儒雅风范。对于他来说,改革不仅仅是机制创新——在分配制度和劳动人事制度上取得突破;也不仅仅是管理创新——虽然他拥有“纳谏厂长”的称呼;更在于技术创新——在他的领导下,许继发展始终与科技结合在一起,科研、产品开发、工艺技术开发及市场开发成为企业经营发展的关键。目前,许继是中国产品最多、品种最全、配套能力最强的电力装备制造企业。王纪年认为,紧紧把握高科技、新技术的新动向,高起点超前开发高技术产品,正是许继自主创新始终走在同行前列的重要因素。许继将坚定地走自主创新、集成创新的道路。
  
  王林祥
  (1951年- )
  出生于内蒙古包头。1970年在原伊盟绒毛厂参加工作;1981年任伊盟羊绒衫厂副厂长;1983年任伊盟羊绒衫厂厂长。1991年至今任鄂尔多斯羊绒集团公司党委书记、总裁;1999年12月至今任鄂尔多斯集团董事局主席;1995年10月至今任鄂尔多斯羊绒制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1994年7月至今任伊盟政协副主席。1987年获全国首届经济改革人才奖;1994年获全国杰出青年企业家、全国纺织工业劳模称号;1995年4月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杰出经济管理大师称号。
  从1983年至今,他带领着伊盟羊绒衫厂一路走到今天的鄂尔多斯集团。25年的风雨兼程,他为中国创造出了一支享誉世界的纺织业民族品牌。“中国羊”在他的牵引之下,沿着改革开放的大道,变成极具市场竞争力的“世界狼”——鄂尔多斯不仅实现了持续25年的赢利,而且将其它竞争对手远远抛在身后。同行业世界排名前五位的其它四个集团,全加起来也赶不上鄂尔多斯。2007年,鄂尔多斯品牌价值达到了70.29亿元。在国家西部大开发、能源战略重点西移带来的历史性机遇中,鄂尔多斯集团又斥巨资打造重工业园区,大举进军煤炭、电力、冶金和化工产业领域,积极培育新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拉开了二次创业的帷幕。
  
  王宪章
  (1942年-)
  河北霸县人,1965年毕业于辽宁财经学院。1969年起在中国银行大连市分行工作;1980年进入保险业,曾担任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辽宁省分公司总经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副董事长、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副董事长、中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香港中国保险(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董事长等职务。现任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会长、中国保险学会副会长。
  他是我国金融系统乃至国际金融界广泛关注的风云人物。他利用丰富的保险从业经验和国际视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领导中国人寿积极参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取得了辉煌业绩,完成了公司众多历史性跨越。在他的带领下,中国人寿实施大中城市发展战略,打破了公司业务增长缓慢的局面,保费收入出现较快增长;实施了构筑人才高地、机构改革等六大发展战略,成为内地第一家进入全球500强的保险企业。他提出“高效、务实、开拓、创新”的经营理念,通过拓宽销售渠道、适时调整销售策略,成功地掌握了市场的主导权。他以极大的勇气和魄力,领导和推动了中国人寿的股份制改革,并成功完成了中国最大国有保险企业的重组和境外上市工作,创造了当年全球最大的IPO。他带领中国人寿向多元化、国际化、现代化金融集团迈进,揭开了人寿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王健林
  (1954年-)
  四川成都人,1970年入伍,1986年毕业于辽宁大学。1986年7月任大连市西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1989年下海经商进入房地产行业;1993年担任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至今。曾被评为 “20年20位影响中国的本土企业家”之一、 “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最具影响力的25位企业领袖”之一、“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
  他从四川农村走出来,在革命军队中成长;他看准经济建设新战场,靠老城改造掘首金;他与足球联姻创经典玩法,实现企业知名度提升;他与跨国零售巨头结盟,以商业地产切入跨国公司价值链。他独辟蹊径,具有很强的开拓精神和创新精神,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和房地产开发建设方面有独到理念。他在业内率先提出的“三项承诺”、“八条信誉保证”,被建设部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也是建设部自建国以来首次推介一个房地产企业的典型。他在全国首创了“订单商业地产”的全新模式,和跨国商业连锁企业签订了联合发展协议,在全国各大中城市投资建设“万达商业广场” 项目,成为中国商业地产发展的“领头羊”。 2005年,他成立了大陆首只房地产信托基金REITS,在海外公开上市,为中国企业海外上市融资提供了新的借鉴模式。
  
  牛文元
  (1939年-)
  出生于河南省焦作市。196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理系,1966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现任国务院参事,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中美环境与发展研究委员会中方主席等职。获得国家发明奖一项,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中科院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1996年获洛克菲勒基金会世界科学家奖。1995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杰出学术奖。
  
  多年来,他围绕战略管理学、环境与发展、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实践,并在这些学术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他参与起草了联合国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我们共同的未来”(布伦特莱报告),成为中国最早投入可持续发展领域研究的先锋。他早在1988年已将可持续发展列入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的研究计划,相继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可持续发展理论专著《持续发展导论》以及作为执行主编的《绿色战略》;他因研究“国家现代化”问题,提出了一套全新的理论体系,被境外学界称为“牛氏指标”。他曾为全球起草“新千年生态评价”的奠基式文本。2007年,他向全国政协提交提案,呼吁加快研究建立绿色GDP核算制度,指出政治意愿与管理手段之间的不匹配是经济增长方式难以真正转变的根本原因,开展绿色GDP核算的重要意义体现在核算过程将展示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全景图示。
  
  牛根生
  (1958年-)
  生于内蒙古自治区,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工商管理硕士。1978年成为呼和浩特大黑河牛奶厂的一名养牛工人;1983年任原呼和浩特回民奶食品厂厂长;1992年担任伊利集团生产经营副总裁;1999年创办蒙牛乳业集团任董事长、总裁。曾获得“中国民营工业行业领袖”、“中国企业新领袖”、“中国策划最高奖”等荣誉。
  他从一个刷瓶子的工人,凭借实力升到伊利集团副总裁的高位。他创办蒙牛乳业,短短三年时间创下了震惊业界的成长纪录。在“一无工厂,二无奶源,三无市场”的困境下开拓进取,他提出了“先建市场,后建工厂”的逆向经营模式,他将“虚拟联合”模式渗透到资本运营的各个方面。在产品竞争中,他提出“一切从设计开始”。从企业诞生之日起,他就十分重视产品开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成功地塑造了蒙牛品牌,用最短时间打造出“中国驰名商标”,以最佳的创意首倡共建“中国乳都”新概念。他处处显示出经营智慧,信奉“小胜凭智,大胜靠德”、“财聚人散,财散人聚”、“小策略看对手,大策略看市场”的经营哲学,领导蒙牛与亿万消费者、千万股民、百万奶农及数十万产销大军结成命运共同体,蒙牛被人们称为西部大开发以来“中国最大的造饭碗企业”。
  
  冯根生
  (1934年-)
  浙江杭州人。14岁时进入著名的“江南药王”胡庆余堂做学徒;1972年被任命为杭州第二中药厂厂长;1992年任中国(杭州)青春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同年任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裁。经浙江省浙经资产评估事务所评估,冯根生对中国青春宝集团有限公司1972年-1999年的利税贡献价值是2.8亿元,利润贡献价值是1.2亿元。
  冯根生有一句名言:国有企业的经营者,要有小车不倒只管推的精神。他也就是这样把桃源岭下的煎胶工场推成了青春宝集团这辆行业领头车。作为胡庆余堂的关门弟子,冯根生还用他掌舵的青春宝兼并了庆余堂,并给与了这个百年老字号以新生。他敢于创新,敢于突破传统,为传统中药的发展找到了空间。在每一次企业发展面临紧要关头时,他都用改革的方式为企业寻找到新的生机,用企业家的勇气和胆识为改革增添新的尝试。冯根生率先试行了干部聘任制,全厂员工实行合同制。更戏剧性的一幕是1997年,他毅然从银行贷款270万,买下了青春宝2%的股份,促成了这一老牌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和体制突破。小平同志说过:“冯根生,我知道,做药的。”正是这个做药的冯根生,把永葆青春的企业家精神奉献给了青春宝,奉献给了中国的中药行业。
  
  石山麟
  (1945年-)
  吉林东丰人。1968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核物理专业;“文革”中因反对林彪、“四人帮”被判15年徒刑,入狱10年。平反出狱后,在公开招聘中取胜,成为黑龙江商学院讲师;1985年创办哈尔滨昌宁给水设备厂,担任董事长至今。
  只要血液还流动着,石山麟的创造欲似乎就不会凝固。当他跳进没有水的宾馆浴盆时,一个想法就在他心中形成:要来一次供水的革命。于是这个“蹲过大牢”,就职讲师的朝鲜族汉子交了辞呈,讲师、公职全不要了,凭着在狱中自修的机械学、液压学、金属材料力学、热动力学和腋下的一圈图纸,获得了高压水泵的专利,开始了创业。从此之后,成功和财富就如同汩汩不止地活水,涌向了石山麟。“快节奏、高效率”是石山麟的办事风格,是昌宁集团的口号,紧紧地和着改革的节拍。在改革的大潮中,石山麟成就了自己也造福了世人。昌宁集团目前是中国最大的给水系统供应商,并且已拓展到机械、电子、食品、轻工和建筑等五大行业,而石山麟本人也成为了中国富豪100强之一。
  
  史玉柱
  (1962年-)
  安徽怀远人,198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1989年毕业于深圳大学研究生院,获软科学硕士学位。1989年在深圳研发M6401桌面中文电脑软件;1991年,组建巨人公司;1996年巨人大厦资金告急,巨人公司名存实亡;1999年建立上海健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004年成立上海征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2006年在海外注册巨人网络科技有限公司;2007年巨人网络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
  他的身上浓缩了中国市场经济的改革和变迁。当年因为冒进,巨人大厦轰然倒塌,他尝尽了商场失败的苦涩。“买楼花还当年债”备受关注,他从此学会低调。从头做起,他自强不息,坚忍不拔。产品、广告频惹争议,他不再脆弱,书写着自己的历史。从巨人汉卡到巨人大厦,从脑白金到黄金搭档,如果经商也是一场游戏,史玉柱玩了一场大翻盘,表现可圈可点。在中国经济改革的浪潮中,他无疑是具有传奇色彩的创业者之一:从一穷二白的创业青年,到全国排名第八的亿万富豪,再到负债两个多亿的“中国首穷”,再到身家数十亿的资本大鳄,他演绎了九十年代中国企业家的一段兴衰史。在民营企业家命运沉浮变幻的序列中,史玉柱再次崛起的故事,突显出“毅力与执著”的魅力和价值。
  
  宁高宁
  (1958年-)
  生于山东滨州,198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经济系,1987年毕业于美国匹兹堡大学,获工商管理学硕士学位。1987年加入华润(集团)有限公司,曾任华润创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华润集团有限公司及中国华润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华润北京置地有限公司主席;2004年起任中国粮油食品(集团)公司董事长。
  他用资本的力量换取巨大的市场空间,加速了国内产业整合的步伐。为了带领华润实现软着陆并转向实业发展,他坚持做着两件事:华润内部的重组和变革,中国内地市场的并购和扩张。2001年,他率领香港华润集团在内地展开了一连串的策略性并购行动,横跨房地产、啤酒、零售等主体产业,目标都直指“行业领袖”的地位。根在大陆,身在香港,眼观全球,他是用金融资本整合产业资本的探索者。2006年,他宣布了中粮集团未来的发展战略:除了生物制能源以外,中粮必须在粮食流通、粮油加工、品牌食品、地产酒店、金融投资、土畜产等5到8个行业建立行业领导地位。他不断引导公司中高层干部从“国有企业干部”向国际型“职业经理人”转变,认为只有保持优质、高效、稳定的职业化人才链,才有可能打造基业长青的企业。
  
  邓中翰
  (1968年- )
  江苏南京人。1997年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电子工程学博士、经济管理学硕士、物理学硕士学位,是该校建校130年来第一位横跨理、工、商三学科的学者。1997年,加入IBM公司;1998年,在硅谷创建了半导体公司Pixim任首任董事长。1999年,在中关村注册成立了“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现任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先后荣获“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求是杰出青年奖”、“2003中国半导体企业领军人物”、“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等多项荣誉。
  
  他是“中国创造”的实践者。他领导中星微电子研发的“星光中国芯”系列数字多媒体芯片,彻底结束了“中国无芯”的历史。经过不断创新,产品已经被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大批量采用,覆盖了欧美日韩等16个国家和地区,占计算机图像输入芯片全球市场60%的份额,成为第一个大规模打入国际市场的“中国芯”。2005年,中星微电子在纳斯达克上市。与以往那些在美上市的网络服务股不同,中星微是一家纯粹的技术概念公司。在多媒体芯片领域突破7大核心技术类,申请超过500多项专利,让中星微不仅仅是中国第一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芯片设计企业,更是中国第一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拥有完整自有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的企业。
  
  厉以宁
  (1930年- )
  江苏省仪征市人。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1985年—1992年,任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系主任;1993年—1994年,任北京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1994年—2005年,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曾任中国民主同盟副主席、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方委员等职。现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全国政协常委兼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他在对中国以及其它许多国家经济运行的实践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非均衡经济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解释了中国的经济运行。他提出了企业改革主线论的主张,认为价格改革主线论的缺陷是没有认清当时中国经济的非均衡主要是第二类非均衡,即企业没有充分活力情况下的非均衡。他在改革之初就提出用股份制改造中国经济的构想,认为股份制的性质取决于投资者的性质,因而股份制与公有制可以相容。他的这一系列理论与政策主张在中国经济改革与实践中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对中国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而又重要的影响,被社会誉为“厉股份”。他担任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期间亲历了中国立法的巨大进步,主持起草了《证券法》和《证券投资基金法》,审议和参与制定了《民办教育促进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多部法律。
  
  刘永行等四兄弟
  四川新津人。1982年,大学毕业的刘氏四兄弟(刘永言、刘永行、刘永美、刘永好)为摆脱贫困,相继辞去公职到农村创业,从孵鸡、养鹌鹑开始,完成了1000万元的原始积累,并成立了希望集团。1995年,刘永行四兄弟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