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招行卡“春晚秀”看金融营销

2008-12-29聂俊峰

中国经济周刊 2008年7期

  
  2008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冯巩与王宝强等合演的小品《公交协奏曲》中出现了招商银行“和”卡的瞬间特写。彼时的情景是冯巩要把自己的“工资卡”拿给急待用钱的农民工兄弟。这个看似不经意的瞬间在面向14亿观众眼球时是那么明显而巧妙,令人不得不叹服招商银行“植入性”营销的功夫。在其他行业,各色“植入性”广告早已应用纯熟。娱乐圈中炙手可热的华谊兄弟,在贺岁大片《手机》、《天下无贼》等票房电影中对手机、汽车等产品进行成功植入,一举奠定了其娱乐营销的江湖地位。“超级女生”、“快乐男生”、“红楼梦中人”等媒体选秀活动更是“软广告”层出不穷。类似的“功夫”在银行营销中目前尚欠火候。招行卡的“春晚秀”也许正是中国金融营销手法“升级”的开端。
  回顾中国30年来的金融营销故事,我们不难发现,金融营销本身亦为中国金融改革的一部分。金融营销的手法与技巧进化正反应了中国金融业从垄断到竞争的进化。30年间,银行广告主题从以往的大楼、大厦等银行实力和“牛气”象征一度转换到“因您而变”等文化理念的描述。而今天,越来越多的银行广告以细腻的人物、服务等细节来进行人性化的诉求。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时尚和潮流文化被应用到银行的金融营销之中,逐步颠覆了商业银行保守而刻板的广告形象。
  法国广告评论家罗贝尔•格兰曾有一夸张的说法:“在一个媒体霸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