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生态立省九年路
2008-12-29刘江张梅芳李波张永杰
中国经济周刊 2008年13期
对于生态环境良好、经济相对落后的海南来说,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如何解决生态与生存之间的矛盾,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
经历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泡沫经济带来的经济增长大起大落之后,海南人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与资源才是海南最强的竞争力。海南的生态一旦遭受破坏,岛屿的所有优势将会丧失,作为支柱产业的旅游业、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就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载体。
1999年,海南生态省建设拉开序幕。9年的实践表明,建设生态省,就是海南立足自身最大的优势,站在较高的战略起点上谋划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谋划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可持续发展。
2007年,海南省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4.5%,创1994年以来经济增长新高。在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的同时,海南的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一流水平。
海南,正在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推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王下乡的生态补偿实践
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是一个“美中不足”的地方。
这里和中国任何一个贫困山区一样,远离城市,有着良好的生态基础,却依然为生活和经济发愁。
这里依然有着原始村落的味道,马路两旁,随处可见木质结构的茅草屋,虽然算得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但贫穷不能掩饰。
王下乡位于霸王岭群山深处,是昌江县最为偏僻的黎族山区,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大面积的原始森林,古树名木随处可见,原始森林里面更是拥有许多濒危物种,可谓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
人口3215的王下乡,拥有的耕地只有1000多亩,当地居民的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多年来靠山吃山的生活习惯对当地生态的影响不容忽视;此外,当地百姓种植兰山稻(一种旱稻)的耕作传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他们将林地砍、烧后用于种植兰山稻,一年之后便将其撂荒,再换一块林地种稻。当地政府也曾想过搬迁,但百姓害怕出去后不能适应外边的生活,大多选择了留守。
在生态和生存之间,王下乡面临着两难抉择。
王下乡政府工作人员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2007年开始,昌江县决定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从县财政预算中拨出专款,对居住在霸王岭周边的3000多名王下乡农民进行生态补偿。生态补偿标准参照农村低保标准发放,平均每人每月约33元。发放方式为,相关部门替村民在当地邮政储蓄部门办理好存折,然后交给村民,每月初将补偿金打到存折里。王下乡洪水村一位村民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我们祖祖辈辈都住在大山里,没有柴烧就上山砍树。自从政府给了补偿金,有了生活保障,我们不会再上山乱砍树了,要安心发展生态农业,配合政府建设生态文明。”
此外,乡政府还以每株种苗补贴5元的方式鼓励农民种橡胶。据王下乡政府办公室的王主任介绍,目前,王下乡的农民不但得到了生态补偿金,也加大了橡胶的种植,截至2007年底,全乡种植橡胶面积已达20000亩,人均7亩。这既保护了生态,也实现了经济效益。当地居民的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
此举在海南省尚属首例。据昌江县财政部门核算,昌江县每月发放给王下乡群众的生态补偿金额达9万多元,每年发放金额逾100万元。
除生态补偿外,王下乡的教育移民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据王下小学校长符明强介绍,目前,王下乡已取消了4个教学点,适龄儿童全部在乡小学就读,对于路途较远的学生,由政府提供食宿,这样就为这些山村孩子的基础教育打下了基础。而王下乡的初中生则全部搬到县城上学,由政府给予一定的补助,初中毕业后再由政府安排上技工学校,毕业后在城市就业,“这样,孩子们就可以通过接受教育,慢慢地离开这个地方”,最终实现生态移民的目的。
据海南省生态办介绍,近年来,海南省一直在积极研究探索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2006年开始,海南省环境科学院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历时一年半,经过基础性调研、公众调查、专家论证,于2008年2月完成《海南省生态补偿机制框架设计》。
2008年3月,“海南生态补偿机制制度建设暨生态补偿政策国际研讨会”在五指山市召开。来自国内外33个单位的60名专家、学者及官员参加了会议。会议讨论并修改了《海南省中部地区生态补偿管理办法建议书》和《海南省生态补偿机制框架设计》,确立了海南省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原则,明确了生态补偿范围与主客体,确定了生态补偿标准和途径,为生态补偿制度的落实提供了现实的基础和可操作性。
据悉,“框架”敲定后,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将向省人大提交海南省中部地区生态补偿建议书。通过立法后,海南生态补偿制度将有利于推动环保工作实现从行政手段为主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行政手段的转变,有利于推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快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现不同地区、不同利益群体的和谐发展,也将为全国和其他地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提供方法和经验,填补我国生态补偿法律制度上的空白。
其实,这仅仅是海南在生态建省中的一个剪影。

生态建省之谋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立的地理单元,海南建省之初,省委省政府就提出要走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发展道路;之后,海南又先后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海南人民的饭碗”、“保护生态环境与资源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与资源就是发展生产力,破坏生态环境与资源就是破坏生产力”。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在经历了泡沫经济带来的经济增长大起大落之后,海南省委、省政府清醒地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与资源才是海南最强的竞争力。
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厅长严之尧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海南未来真正能给中国发展做出贡献的,不是其经济总量,而是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生态环境。海南的生态一旦遭受破坏,岛屿的所有优势将会丧失,作为支柱产业的旅游业、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就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载体。大特区的探索试验所能引领和示范全国的,应是绿色发展的道路和模式。
在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方面,海南省三亚市走在了全省前面。
三亚市国土资源环境局辛科长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1996年,三亚的财政收入只有4900万元,正处于困难时期,但毅然上马了3亿多元的环保污水处理项目,以大魄力开始了三亚的生态建市步伐;同年,经原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三亚成为全国第一个生态试点市。2000年初,三亚市获得全国生态示范区称号。
几年来,三亚市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一直保持着全国一流和世界先进水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4%,城市绿化覆盖率为44.3%,绿地率达40.6%,人均公共绿地18.3平方米;空气质量优于国家一级标准,空气污染指数年平均30左右(空气污染指数0~50,则空气质量状况为优),近岸海水水质和地面水水质分别达到一类和二类标准,噪声符合功能区控制标准。在三亚近期开展的一项民意调查中,认为“三亚市人居环境好”的市民达97.8%之多。
三亚市从一个不起眼的边陲小渔村,发展成为世界瞩目的滨海旅游城市,其起点、支点和亮点都是以自然生态环境为依托。“多年来,尽管三亚市市级领导层也在发生变动,但三亚市的发展目标始终围绕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大做文章。经过多年的努力,三亚市上下逐步形成了‘生态环境是三亚的生命线,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生态环境就是发展后劲,三亚要发展就得打生态环境牌,走生态环境路,吃生态环境饭,发生态环境财’的共识。生态示范区的建设正好为我市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一个发展平台,使三亚市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建立在一个质和量标准化的标杆之上。”三亚市市长陆志远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1999年,海南省颁布了《关于建设生态省的决定》,并通过了《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同年,经原国家环保总局批准,海南成为全国第一个生态示范省。
根据《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生态省建设涉及四个方面:一是加快发展生态经济,推行节约、环保、高效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更快地协调发展,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目标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是开展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在发展中注重解决好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打造生态环境优势;三是创建具有海南特色的优美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创造一流的生活与工作环境,提供一流的生活质量;四是推进生态文化建设,在全社会营造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环境的良好风气,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目标是经过20年的努力,把海南建设成为具有良好热带生态系统、发达的生态经济体系、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化氛围、一流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的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省份。
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厅长严之尧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海南根据自己的省情,在《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中明确了生态省建设的区域布局,把全省划分为“三圈一区”(海洋生态圈、海岸生态圈、沿海台地生态圈、中部山地生态区),明确了各圈区功能以及保护和发展的方向。中部山地生态区作为海南省的重要生态功能区进行保护;主要的开发建设集中在沿海台地生态圈;东南部以生态旅游和热带高效农业为主;工业项目限定在西部几个工业开发区内,保证了产业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通过在法规中规定这样的区域布局,海南省否决和取缔了一批布局不合理的工业项目。
自此,海南拉开了生态建省的序幕。
“三不”原则下的新型工业发展
碧海蓝天,椰风海韵,是海南岛吸引国内外游客的特色之美。但多年来,海南建起了16家规模和节能减排不达标的水泥厂,破坏了资源,污染了环境。为此,今年3月,海南省出台《海南省“十一五”水泥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对水泥生产提出了主要目标和总体要求,对澄迈县年生产能力只有10万吨水泥的生产线实施了转产,对三亚市年产30万吨的生产线实行了拆除,对儋州市年产5万吨的蓝羊水泥厂、白沙县年产16万吨的凯达实业公司水泥生产线责令停产,还拆除了定安等市县的8条落后水泥生产线。同时对东方、屯昌、昌江、保亭、琼中等市县的14条落后水泥生产线,制定出时间表,要求分别在2009年和2010年底前全部拆除。
海南水泥行业的龙头企业——海南昌江华盛天涯水泥有限公司的负责人王能保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因为海南对环保的高要求,华胜天涯水泥也努力做到节能减排,投入1500万所作的余热发电成本已基本收回,下一期工程已准备近期上马,生态的经济效益已初步显现。”
作为国内纸浆生产的龙头企业,海南金海浆纸业有限公司行政处处长谢盛杰告诉记者:“金海浆纸业本身就是省政府节能减排试点单位,自身的排放标准远远低于国家标准,而且已经形成了有效的环保机制,员工能通过有效的途径对公司的环保提出自己的意见。”
今年1月,海南省委书记卫留成在三亚举办的2008长江商学院年度论坛上就曾表示,海南省委、省政府在反复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三不”原则,即在不破坏资源,不污染环境,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前提下发展新型工业,通过在项目建设中严把环保关,坚持“大项目带动、大企业进入”的产业发展战略和“三不”原则(不破坏资源、不污染环境、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引导企业开展循环经济建设,变废为宝,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实践证明,海南已经找到了一条适合本省省情的新型工业发展道路,在较短的时间建成了一批支撑海南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性项目。
创建美好人居环境
在城乡人居环境建设方面,海南创造性地组织开展了文明生态村、文明生态集镇、文明生态城市、绿色社区系列创建活动,使得城乡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在生态建省之初,海南就在全国率先提出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以自然村为单位,建设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引导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05年1月,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在海南召开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座谈会,海南的文明生态村建设被誉为“一条创建和谐农村社会的新路子”。
据悉,海南省现有18个市、县,203个乡镇,2531个行政村,23310个自然村,人口828万。截止到2007年底,海南已建成文明生态村7774个,占自然村总数的33.4%。
据海南省文明办主任陈修演介绍,文明生态村建设让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农民收入和农村城镇化水平都有了提高,各市县形成了各具特色、有代表性的创建模式,比如临高县松梅村“沼气+养猪+经济作物”的“小庭院、大产业”模式、琼海市边沟村的“文明生态村+科技村”模式等;文明生态村还成为深受海内外游客欢迎的新兴旅游点,截至目前,先后有900多个团队共60000人次前来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