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磊:我国应尽快建立“综合减灾法”
2008-12-29许浩
中国经济周刊 2008年20期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秘书长金磊:我国应尽快建立“综合减灾法”
5月12号发生的四川大地震,考验了中国政府的应急反应能力,同时也对防灾减灾相关法律的完整性进行了考验。
5月22日,地震发生十天之后,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委员长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指出,要“研究修改突发事件应对法、防震减灾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面对如此巨大的自然灾害,我国政府反映十分迅速,相关措施也很得当。目前,相关的防灾减灾相关法律发挥了相应的作用。但是,这些法律法规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秘书长金磊认为,国家应抓住时机,反思防灾减灾的立法思路,建立对所有灾难有普遍意义的“综合减灾法”。
就此问题,5月28日,本刊对金磊进行了专访,以下为采访实录。

应对次生、
衍生灾害亟需综合性减灾法
《中国经济周刊》:对于地震等类似大规模灾害,我国现有哪些相关法律法规?
金磊:目前我国防治灾害方面的法律有《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保险法》、《防洪法》、《防震减灾法》、《消防法》、《人民防空法》、《矿山安全法》、《安全生产法》、《交通安全法》等。这是人大针对个案而制定的法律,虽然它在减灾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这些法律法规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目前,我国减灾立法虽开始步入法律轨道,但与很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颇大,如缺乏国家减灾的根本大法;现行的单灾种法律(防震减灾法、防洪法等)多数覆盖面单一,而且没有综合减灾思路,面对未来灾害的多元化及开放性,如城市恐怖活动、城市交通瘫痪、城市大面积停电停水等交织在一起的情况,它们暂时还无法满足政府的救灾管理需求。
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在建立法律保障和法律监督的前提下,建立灾害救援综合体系、实施有效的综合减灾管理模式已十分必要。重大救灾是一种全景式立体化的活动,需整合社会各部门资源,这就需要以更高法律位阶的国务院颁布行政法规及人大立法的形式出台能“号令诸侯”的高级法。
《中国经济周刊》:什么是综合减灾管理模式?
金磊:要解释这种模式,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什么是综合灾害或者说混合型灾害。
自然变异和人为作用是现代及未来灾害的两大根源,从而分别形成自然灾害、人为灾害或混合型灾害。其实现在,世界上已经很难再出现单纯的自然灾害或者人为灾害,而更多的是混合型灾害。
综观人类近年来遭受的每次灾害,都有次生、衍生灾害发生。比如,这次四川大地震引发了山体滑坡、泥石流、堰塞湖、房屋倒塌、管道爆裂、交通堵塞等次生灾害。此外,灾区还面临着传染病、火灾等衍生灾害。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亟需有一部综合减灾法来应对各类突发性灾害事件的发生。
《中国经济周刊》:目前我国在综合减灾立法上的现状如何?
金磊:2003年非典得到有效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