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双鸭山市委书记滕喜魁:“我们要做黑龙江省最大的煤电和钢铁基地”
2008-12-29马玉忠
中国经济周刊 2008年26期

长期以来,黑龙江省一些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增长过分依赖资源的产出。
双鸭山市委、市政府主动摒弃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遵照《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发展规划》,借助资源优势,打造煤电化基地,旨在把东部地区建设成为以煤电化产业为主导,相关产业相互配套,煤电资源综合利用,非煤支柱产业快速发展,区域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更加良好的重要经济增长板块。作为煤炭资源占黑龙江省近50%的双鸭山市,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在第19届中国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下称“哈洽会”)上,《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了中共双鸭山市委书记滕喜魁。
资源优势得天独厚
《中国经济周刊》:作为国家重要的资源型城市,双鸭山整体资源状况如何?
滕喜魁:双鸭山生态环境优良,资源十分丰富,是黑龙江重要的煤炭、粮食、电力和钢铁生产基地,是全省唯一兼有大煤田、大森林、大湿地、大界江、大粮仓等“五大”特色资源的城市。
煤炭远景储量达120余亿吨,占黑龙江省煤炭储量的近50%,被列为全国十大重点煤炭开发基地之一。林地总面积8632平方公里,林木蓄积量50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39.4%。湿地面积15.3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6.8%。耕地面积1290万亩,耕地面积人均占有量分别比全省、全国平均水平高34%和 78%,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7%,年产粮食350万吨以上。
双鸭山东隔乌苏里江与俄罗斯相望,边境线长达13l公里,境内有国家一类口岸——饶河口岸,它是内地通往俄罗斯远东地区的重要门户,是中俄及欧亚海陆联运的桥梁和联结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纽带,也是参与开发西伯利亚资源的国际协作重要通道。
双鸭山的人文资源也很丰富,迄今在市域内发现文物遗址1000余处,出土文物及地域的一些山川河流名称证实,双鸭山地区自古以来并不是绝少人烟的茫茫荒原,而是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满族祖先肇兴之地,古邑楼王都所在”,是满族文化的发祥地。
招商看重大项目
《中国经济周刊》:近年来,双鸭山在依托资源上项目中取得了哪些成果?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滕喜魁:双鸭山的竞争优势在资源,发展潜力在生态,根本出路在招商上项目。近几年来,我们始终把招商上项目作为双鸭山振兴之本、转型之根、发展之源加以强力推进。自2001年以来,我市引进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41个,投资额为194亿元,其中超亿元项目20个。项目的投入拉动了经济的发展,全市经济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五年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外贸进出口总值分别翻了一番、两番、近两番和增长了23倍。
此次哈洽会,双鸭山共签订了包括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30万吨甲醇生产项目、香港神州资源集团有限公司160万吨位煤基尿素项目在内的23个经济技术合作项目,签约总额为146.49亿元。
近年来,我们以强化城市功能,提高服务质量为重点,全力创建发展前景好、交易成本低、投资风险小、社会信誉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进一步强化市县区领导重点项目包保推进、相关部门联系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跟踪服务等几项制度,建立和完善以招商上项目为重点的县区、部门领导班子,特别是党政一把手任期目标与年度目标相结合的责任目标体系,并加大考核力度,强力推进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抓重点、抓关键、抓落实,特别是专心谋划招商,潜心研究项目,精心组织推进,坚定不移地实现总量扩大、实力跃升、位次前移的目标。
煤电化基地是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经济周刊》:作为全国十大重点煤炭开发基地之一,双鸭山市在煤电化基地建设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滕喜魁:5月27日,双鸭山市举行煤电化基地建设研讨会,邀请国家有关部委、省直有关部门及石化煤炭行业的领导和专家学者、企业家等200多人,高标准、高起点谋划双鸭山市煤电化基地建设的主攻方向和发展路径。会议认为,煤电化基地建设是双鸭山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和城市战略转型的需要,是双鸭山又好又快和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
双鸭山市应从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长远发展出发,延长煤炭产业链,做强和拉长煤电、煤化工和钢铁等主导产业链条,推动煤电化产业向新型工业化、循环经济方向发展,双鸭山有条件、有基础、有能力打造“全省最大的煤电、钢铁生产基地和全省重要的煤化工、安全优质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锁定“四大基地”建设,打造煤电化之都
《中国经济周刊》:双鸭山经济建设,重点是什么?达到怎样的目标?
滕喜魁:首先,我想说,国家振兴东北和省委、省政府建设东部煤电化基地的战略机遇千载难逢,双鸭山要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和煤电、钢铁、农产品产业基础优势,锁定“四大基地”建设目标不动摇。
进一步拉长、做强煤电产业链,坚持按照煤电一体化的模式,加快开发建设高产、高效煤炭项目和规模电力项目,特别是煤电一体、煤电化一体项目,积极发展矸石发电、风电、生物质发电项目,推进煤电产业结构优化、层次提升。
全力推进鲁能宝清露天煤矿、东荣一矿、顺发煤矿和鲁能宝清电厂、饶河风力发电等重点项目开发建设,力争到“十二五”全市煤炭生产能力、电力装机总量分别达到4000万吨和500万千瓦,成为全省最大的煤电生产基地。
进一步拉长、做强煤化工产业链,坚持按照园区引领、项目支撑、集聚发展的思路,加快鲁能褐煤工业园区、东荣烟煤循环工业园区等园区建设,集中开发建设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带动力强的煤化工项目,拉长做强煤气化—甲醇—烯烃、煤焦化等深加工产业链,积极谋划煤—液化—油产品深加工产业链。强力推进鲁能宝清甲醇、中铁焦化、双矿合成氨等项目建设以及煤炭液化等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到“十二五”全市煤化工生产能力达到300万吨,成为全省重要的煤化工生产基地。
进一步拉长、做强钢铁产业链,全面加大高附加值钢铁项目和钢铁吃配项目建设力度,推进钢铁产业做大做强。全力抓好建龙铁精粉、生铁、钢、棒材达产、达效和无缝钢管项目建设,积极谋划从俄罗斯进口铁精粉项目和钢铁吃配项目,力争到“十一五”末期,全市钢铁生产能力、钢材生产能力各达200万吨,成为全省最大的钢铁生产基地。
进一步拉长、做强优质农畜产品产业链,按照“建龙头、壮基地、打品牌”的思路,加快开发建设一批市场开拓力强、产业拉动力强的农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推进安全优质农畜产品加工产业战略升级。全力抓好北大荒肉牛屠宰加工等项目达产、达效和长林生猪屠宰加工以及天兴、阳霖、同泰大豆深加工等项目建设,力争到“十一五”末期,全市农畜产品加工能力达到800万吨,其中精深加工能力达到350万吨,成为全省重要的安全优质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