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中国考察招商”
2008-12-29侯隽
中国经济周刊 2008年35期
“我们来中国的目的就是想寻求更多的合作,我们大力欢迎中资企业投资我省的汽车、能源、物流和教育领域。”9月9日,厦门,法国57省副省长克洛德·皮特坦率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他是第一次来中国考察招商,印象很好,11月份他们将组织更大规模的考察团由省长亲自挂帅,再赴中国。
9月8日至11日在厦门举行的历时四天的第十二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下称“投洽会”)上的种种信息显示,中国正逐渐成为受世界欢迎的投资力量之一。根据大会组委会通报,本届大会参会人数超过5.5万人,共吸引126个国家和地区的13685名境外各界人士参会,创历届投洽会之最。各代表团共签订各类投资项目784个,总投资金额159.03亿美元,利用外资135.55亿美元。
中国经济大踏步前行,各国频抛橄榄枝
“中国的经济形势总体上是好的,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4%,消费投资出口增长更趋均衡,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战胜当前的困难和挑战,实现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目标。”随着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掷地有声的话语,本次投洽会拉开帷幕。

投洽会始于1987年,当时在改革开放前沿的福建省厦门、泉州、漳州、龙岩四个地市联合主办了“闽南三角区外商投资贸易会”,即投洽会前身。随着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不断拓展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投洽会的规模不断增加,今年是投洽会举行的第十二个年头,同时也是继北京奥运会后在中国举办的又一国际盛事。
今年的投洽会上,在中国积极寻找外商投资机会的同时,来自拉美、中东、欧美等世界各地的客商,也开始频频向中国的资本和企业投出“橄榄枝”。澳中财富集团董事局主席杨敏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即不断强调投洽会规模大且多样化,“它是一个可以让世界资本集中的地方,为展商提供了无穷便利。”
巴西出口投资促进局主席亚里山德罗·特谢拉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接收国,也是众多跨国公司的首选投资目的地。”而此前他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见本刊2008年第30期“奥运舞台上的政府营销”一文)还曾一再表示希望与中国寻求更多的经贸合作,热情欢迎中国的企业投资巴西。
漫步本届投洽会的境外展区,迎面而来的是“走进意大利”、“投资法国中西部”、“韩国欢迎你”等广告语。在采访中记者也发现了一个特别的现象,今年的境外展区内,会说中文的老外特别多。比如美国驻广州总领事金瑞柏就始终坚持用中文回答记者的提问。因为用他的话说,投洽会是一场属于中国的投资盛会,而美国选择以19个展团的隆重的阵容前来参会,也正是看中了展会背后巨大的中国市场。
采访过多次投洽会的当地媒体同行也告诉记者,早年在投洽会上对着不同肤色的人们勤奋宣传的主要是中国人,如今宣传的主力变成了外国人,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投洽会已从区域性的展会,发展成为国际性投资促进平台。
中国对外投资大幅增长
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2年,中国对外投资仅为25亿美元,2007年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已达到187.2亿美元,5年增长近6.5倍。今年上半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更达256.6亿美元,同比增长229%。与此同时,截至今年上半年,已有480家全球500强企业在华设立企业或投资机构,中国利用外资继续保持良好态势。
出席本届投洽会的经济界人士普遍认为,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在为中国源源不断引入国际投资的同时,也使中国企业逐步具备了投资海外市场的资本和能力。
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本届投洽会上明确表示,中国国内消费旺盛、投资稳健、进出口总额平稳增长,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不会因奥运会的结束而发生改变。中国仍将大力发展开放性经济,保持利用外资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陈德铭部长在本届投洽会举行的“2008国际投资论坛”发表演讲时表示,当前在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际金融动荡加剧,吸引外资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中国对外资的吸收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有强劲的增长,这本身就说明外商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中国在未来的发展中将继续为全球投资者提供难得的商机。
银杉基金执行总裁尹明庆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尽管全球经济受美国次贷风波影响,但中国机遇依然魅力不减。他表示,之前流传的“后奥运经济衰退”预测对规模巨大的中国经济来说影响不大。
据了解,其他知名的全球顶级投资基金,如凯雷投资、霸菱投资、雷曼兄弟环球策略投资、IBM投资、巴菲特投资等近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