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买到最便宜的飞机票
2008-12-29宋雪莲
中国经济周刊 2008年41期
2008年10月1日开始生效的《关于改变国内航空运输销售代理手续费管理方式的通知》规定:“改变现行由民航局统一规定手续费支付标准的管理方式。具体由航空运输企业与销售代理企业按照平等自愿原则,签订委托代理合同,在委托的业务范围内协商确定手续费支付标准、支付条件、奖励办法以及管理办法。”
据业内人士介绍,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各航空公司给出的佣金一直执行的是3+x的机票代理销售模式(即在3%佣金的基础上航空公司再付给机票代理商一定比例的“返点”)。而新标准的执行,意味着,现行的航空公司支付给代理人的3%固定代理费制度将告终结。
据相关统计,目前国际国内一年的出票额大约为2200亿元,机票销售代理商可以获得的代理费收入约在50~60亿元左右,这吸引了很多人进入这个市场分食蛋糕。但随之而来的价格战和佣金战也让众多中小代理商“很受伤”。
“去年海航就淘汰了北京地区排名靠后的100名代理商,今年还会有更多代理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北京雁华恒信董事长刘娜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航空公司方面用两年的时间普及了电子机票,他们的直销网络和携程、e龙等网站的兴起,都给已经疲惫不堪的众多中小代理商带来了致命打击。”
“一路坎坷”的机票代理
1980年3月,民航系统开始实行成本核算,机票价格由物价局审批。到1984年,社会代理人出现。
“我工作那时机票销售还没有完全放开,坐飞机的人甚至还都需要开具处级以上单位介绍信。出国的人订机票都需要外办的人批准。”刘娜回忆道。 “当时的社会代理人基本也就是中航服这样的三产机构,很少像现在这样面对散客。”而据她介绍,90年代以后,机票的代理审批权限放开,机票代理才逐渐走出垄断。1993年下半年,航空公司向代理人支付3%的代理费。
1997年11月,民航实行“一种票价,多种折扣”的票价体系,优惠幅度在5%~40%之间。刘娜清楚地记得,1998年新春伊始,国内各航空公司为吸引客源各出奇招,从而引发了“价格大战”。
“当时的最大折扣已经达到3折。”刘娜回忆道。同年4月,民航全行业亏损,结束了连续19年的盈利历史。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代理人进入到机票代理行业,行业的利润也开始逐渐下降。
1999年,民航总局不得不拿出“禁折令”。 规定各航空公司票价最低只能打八折。“虽然在当年暂时中止了亏损,但这却造成了民航上座率的持续下降,“此后,民航总局实施航线联营,成都至上海6个航班,总座位数超过1200个,但总客数不过200人,客源大幅下降。从而造成第二年行业再次亏损。”南航的一位工作人员回忆说,而这样的情况直到2001年民航禁折令取消才开始宣告结束。
“生存愈加艰难”
据介绍,目前各航空公司均实行收益管理,机票中的燃油附加费基本占到票价的10%-20%,所以不管票价如何变化,只要卖出去,这10%-20%的收入就已经到手了。“淡季时机票大多供过于求,考虑到燃油费附加费的因素,原有的票价定位上就有了很大的打折空间。而像北京到上海的航班就有50个左右,这样高密度的起降格局在旅游旺季倒不存在生计问题,到了淡季,打折在所难免。”刘娜介绍说。
“其实,‘禁折令’前后几年,机票代理人就在各种压力之下开始投入残酷的价格血拼了。” 刘娜告诉记者,为了从航空公司获取更高的佣金比例,票务公司在竞争最激烈的时候,开始把3%的代理费全部让利给大街小巷发名片的票代游击队,“他们希望利润来自把量做大,从而锁定航空公司给予的x奖励”。这样从以前暗折暗扣时代到明折明扣的巷战时代,机票代理人的利润逐渐降低,甚至出现了零佣金的状况,一批中小代理商的经营状况更是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