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财政政策扩大内需更加有效

2008-12-29池玉波

中国经济周刊 2008年45期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世界实体经济停滞(衰退)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社会各界已初步达成进一步扩大内需的共识。最近一段时期,政府也做出了积极反应,货币政策、外贸政策和财政政策等都做出了一定的调整。但是总体上看,共识是笼统的,举措是针对性不强的,为了进一步做好扩大内需的工作,笔者认为还需进一步明确以下三个问题。
  
  扩大内需不应是“权宜之计”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信用货币前提下信用经济与实体经济的长期不平衡(或脱离)发展。主要表现在美元充当国际货币体系近乎单一的世界货币地位,使得世界贸易增幅远远超过世界GDP增幅成为可能,不平衡的世界贸易长期拉动着世界经济的增长。
  世界贸易逆差国(美国为代表)可以持续地扩大货币供给来保障贸易需求,世界贸易顺差国能够取得进口国货币(当作宝贵的外汇储备)来延续出口供给。这种世界贸易格局不仅仅造成美元流动性严重泛滥,同样也造成顺差国货币流动性泛滥。
  由于经济发展程度、生产要素市场化状况、国民收入格局、居民消费水平、物价控制能力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顺差国货币流动性泛滥所引起的国内通货膨胀忍耐能力,远远大于顺差国(美国为代表)对信用经济膨胀的承受能力,从而贸易逆差国首先出现金融危机产生。
  信用经济与实体经济的长期不平衡的发展是长期的,同时也是严重的。因此美国金融业整个行业的调整是深刻的,也是根本性的。在此过程中,世界经济调整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将是长期的。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