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贬值事出有因
2008-12-29《中国经济周刊》评论员
中国经济周刊 2008年47期
12月份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骤然下行,其中市场交易价已经连续数日触及单日波动区间下限,官方中间价也在12月1日大跌156个基点,创下近一年来单日跌幅最高记录。
上述行情自有令人不解之处,毕竟,自2005年7月21日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处于一路攀升之中,累计升值幅度已经超过20%,而这种本币币值单边上扬的行情,又导致中国的货币调控乃至宏观调控面临如何消除升值预期,以及遏止外汇占款过快增长的突出困境。
推动人民币升值的直接变量——贸易顺差仍在持续增长之中。最新数据显示,10月份我国贸易顺差再次创下352.39亿美元这一历史新高。除此之外,人民币币值由升转贬的另一不合逻辑之处是,为了减缓金融危机造成的损害,美欧等国被迫施行大规模救市,其中仅美国就已投入1.3万亿美元,其明年财政赤字更将达到创记录的1万亿美元。按照常理,这种大举借债、大举印钞的举措势将贬损该国信用基础。
针对人民币“一反常态”的贬值,学界见仁见智地作了大量解释。归集起来,这些解释主要包括:其一,央行一次性下调人民币基准利率108个基点,持有人民币的无风险套利空间被大大压缩;其二, 10月份出口增速已经降至19.2%,当月贸易顺差再创新高只是因为进口增速下降更快;其三,最近数月外汇储备增加额少于同期贸易顺差与FDI(外商直接投资)之和,反映出国际资本开始部分撤离中国。
上述解释颇为合理地指明了人民币贬值的短期诱因。除此之外,我们认为人民币汇率还有一些中长期走低的苗头值得注意。
第一,中国的贸易顺差固然不太可能转为逆差,严格的资本管制也可避免国际资本大量外逃,但是,中国是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有预测称,至2010年时中国历年积累的FDI存量可能达到1万亿美元,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这些投资平均年回报率约为13%-14%。不难想见,一旦这些目的在于汇回利润的外商投资不再继续留存收益,中国的经常项目账户并非没有出现赤字的可能;
第二,中国的贸易顺差并非全无虚高的水分,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中国出口部门的竞争优势大量建立在土地、资源、环保等要素价格被人为压低的基础上。胡锦涛总书记近日指出的“我国突出面临传统竞争优势逐步减弱”等四种压力,实已明示忧患意识可增不可减;
第三,中国的经济增长缺乏弹性且对外依存度过高,积贫积弱的金融体系究竟有无实质性改进也还需要时间加以验证,凡此种种长期存在的深层次缺陷,客观上决定了人民币长期走强并无可资信赖的坚实基础。今年以来同样存有此类缺陷的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几乎全部对美元贬值,此现象虽然有其吊诡之处,但也能给唯一升值的人民币提供警讯。
当然,以上分析并不表明我们看低人民币汇率中长期走势,真实的意图一为强调居安思危之必要,二为反对美国借机发作又一次“敦促”人民币升值。美方应看到,近期出现的、缘自诸多短期诱因及中长期制约因素的人民币适度贬值,本属各类预期充分博弈后产生的市场化结果,不仅符合中国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制之既定目标,而且符合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社会重构国际金融体系所必然要求的灵活、平等、均衡之普遍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