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图书馆管理历史简述
2008-12-29于冬梅张超陆启成
中国市场 2008年39期
摘要:在当今的网络化环境下,图书馆管理给社会以前所未有的影响、冲击力,必将使社会科技、经济、文化、生产等方方面面发生深刻的变革。本文对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历史进行了阶段划分,通过对不同阶段管理机构的设置和工作安排的阐述,以及对此期间图书馆管理理论的研究,反映了图书馆管理的不断发展与深入。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管理;阶段
所谓管理,就某个部门而言,是管理者对该部门的劳动力、劳动对象、劳动工具等生产力的诸要素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形成现实的生产力,为社会发挥其应有的职能和价值的行为过程。图书馆管理,亦称图书馆科学管理,它是在总结图书自身特点基础上,广泛吸收了管理学的原理、原则、方法而逐步形成的一套科学体系,是管理学与图书馆学相结合的产物。具体地说,图书馆管理是遵循图书馆工作的客观规律,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指挥等手段,合理配置和使用图书馆资源,以达到预期目标,满足读者知识信息需求的一种活动。
一、从藏书楼到图书馆的转变阶段
鸦片战争(1840年)以后的60多年间,是从藏书楼到图书馆的转变阶段。中国人第一次睁开眼睛看世界,“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马克思语)。1896年“图书馆”一词传入我国。1904年,正式以“图书馆”命名的公共图书馆在湖南诞生。在此期间,清末以戴鸿慈、端方为首的大臣考察欧美。从某种意义上说,此次考察的直接结果就是开启了现代公共文化事业的先河。朝廷自此责成学部筹办各项公共文化事业,命各省兴办图书馆,并将其纳入国家教育管理体系。至1912年相继创建的省级公共图书馆有18所,京师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也于1909年对外开放。近代中国的图书馆管理,基本上处于模仿、翻译、介绍、探索阶段,但也已有了较为系统的思考和努力。如1910年王懋镕翻译了日本的《图书馆管理法》,1917年朱元善所著的《图书馆管理法》出版,1909年清政府颁布了中国第一部全国性的图书馆法规《京师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使得公共图书馆建设走向规范化。这一切,可以说是中国图书馆界自觉进行图书馆管理的早期形态。
二、介绍和引进西方图书馆管理理论和方法的起步阶段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1919年)到新中国成立(1949年)的30年间,是介绍和引进西方图书馆学理论和方法的起步阶段。五四运动后,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再一次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进行反思。如李大钊自1918年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兼教授达4年,其间不仅利用图书馆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而且为奠定现代化图书馆的基础做了大量的工作。他注意吸取西方图书馆的好经验,如试行开架、采用《杜威十进分类法》类分西文图书等,还撰写了《美国图书馆之训练》。1920年,文化名流梁启超在北京设立松坡图书馆,并亲任馆长,由徐志摩任管理员。它倡导的种种服务,开图书馆现代管理之风,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封建藏书楼对阅读的禁锢。现代中国的图书馆管理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1928年,杜定友出版了《学校图书馆管理》;1932年,杜定友又发表了《图书馆管理方法与新观点》;1926年,洪有丰出版了《图书馆组织与管理》;1928年,马宗荣出版了《现代图书馆经营论》等。20世纪40年代,芝加哥大学图书馆学院致力于将图书馆管理与公共管理的研究联系起来,并有《公共管理与图书馆》等著作问世。
三、研究和学习苏联图书馆管理理论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后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15年间,是向苏联图书馆管理理论研究和学习阶段。一方面,苏联政府派图书馆学专家来我国讲学。另一方面,我国图书馆界翻译出版了一批苏联图书馆学论文、论著和教材。如《列宁对苏联图书馆工作的指示》、《列宁论图书馆事业》、《图书馆技术》等,对当时中国的图书馆管理实践进行了一些探讨。但从总体上来看,整体研究水平不高。“文化大革命”期间,图书馆管理的理论研究处于停顿和混乱状态。
四、发展和变革的新时期
改革开放以后至今,是图书馆发展和变革的新时期,提出了图书馆现代化的概念。对现代技术的引进首推刘国钧先生。早在文革期间,他就翻译介绍了国外的计算机编目和M A RC款式,并在重病期间先后撰写了《M A RC计划简介——兼论图书馆引进电子计算机问题》、《用电子计算机编图书目录的几个问题》等文章。从此,计算机技术开始逐步应用于图书馆工作的各个环节,图书馆开始从手工劳作向计算机管理过渡。
1980年5月,中共中央书记处举行第32次会议,通过了《图书馆工作汇报提纲》,提出加强和改善对图书馆事业的领导,决定在文化部设图书馆事业管理局,统一管理全国的图书馆事业。1981年9月,教育部召开全国高校图书馆工作会议,讨论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条例》,11月,成立了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协调高校图书馆系统的各项业务工作,创办专业刊物,组织人员培训等,1982年12月颁发了《高等学校图书、资料、情报工作人员守则》,促进了高校图书馆事业走向正规化和科学化。1987年,条例经多次修改,定名为《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1986年11月,国家教委成立了教材和图书情报管理处,1989年初并入条件装备司,对全国学校图书情报事业进行宏观管理,并将全国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调整为国家教委领导下对全国高等学校图书情报事业进行协调、咨询、研究和业务指导的机构。1993年,“信息高速公路”的冲击遍及全球,图书馆改革又一次面临新技术的挑战,现代化技术在图书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到1997年,中国教育科研网已经形成以清华大学为中心的总出口,西北、西南、华中、华南、华东和京津等8大地区9所院校为节点,连接200多所高校校园网的立体网。1998年国家教委改为教育部,条件装备司被撤销,高等学校图书馆管理归高等教育司。为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图书情报事业的建设,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协调、咨询、研究和业务指导作用,更好地履行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和情报职能,为教学和科研服务,教育部于1999年10月成立了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并于2002年2月正式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2003年2月,教育部高校图工委组织拟订并公布了《普通高校图书馆规程(征求意见稿)》。图书馆立法是从根本上改善我国图书馆宏观管理的基本途径,也是发展图书馆事业的根本保证。2001年图书馆立法正式成为文化部上报全国人大的立法项目,随即开展了工作。2001年4月前全国人大拿出了法律草案,并于2002年上半年修改后形成了第三稿。目前我国图书馆法已经进入起草过程中的意见征求与完善阶段。这些成文的政策、规程、制度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和规范意义,是加强和发展高校图书馆事业建设的有力工具,是保障图书馆有序运行的有效措施,它监督、规范着图书馆从业者的行为,并为图书馆立法,为图书馆管理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打下了基础,对新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起了组织、指导和推动作用。
我国图书馆管理的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起步,但形成研究气候则始于1981年。中国图书馆协会学术委员会在四川召开了“图书馆科学管理专题学术讨论会”,该会总结了过去管理实践和理论的得与失,并对图书馆管理的理论、方法、评价等多方面的问题作了较为全面的研讨,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思想和观点,标志着理论研究进入到发展时期。同年出版的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合编的教材《图书馆学基础》中又辟有“图书馆科学管理”专章。中国的图书馆事业进入蓬勃发展时期。80年代我国图书馆界出现了一股研究图书馆管理理论的热潮,最引人注目的是引进西方各管理学派的管理思想和理论以及国外的图书馆管理学方面的成果。其间翻译的这方面的著作主要有:贾迪格斯•萨兰•沙尔玛(印度)著、黎肇汉等译的《图书馆的组织管理》(1984);R.D.斯图亚特(美)等著、石渤译的《图书馆管理》(1984);N.M.福鲁明(苏)著、赵连生等译的《图书馆的组织与管理》(1985)和沃伦•B.希克斯,阿尔玛•M.蒂林(美)著、李新乐、王少敏译的《现代图书馆管理》(1989)。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就图书馆管理的许多问题进行了总结与论述。如图书馆的操作规程与劳动定额、图书馆的机构管理、经费与经济核算、报表与统计、网络化的组织原则、图书馆事业的管理与工作方法、图书馆的监督问题等。
我国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图书馆事业组织与管理的历史。图书馆法律、法规包括图书馆法、图书馆工作章程、条例和制度等,它们既是图书馆事业和工作的管理依据和准绳,同时也是实现管理目标的可靠保证。随着社会对图书馆管理实践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以及图书馆自身所面临的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与日益复杂,尤其是传统图书馆正在向数字化、网络化的转变过程中,图书馆管理理论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并不断注入新的内容,成为当今图书馆理论研究中不多的持续较长的热点之一。综观这个时期中国图书馆管理理论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里,有关图书馆管理的研究,可以明显看出以下转变的痕迹:从纯经验、感悟为主导的研究到理性与经验相结合,进而实现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理性为主导的研究。这种主动追寻现代管理理论,跟踪最新研究成果的尝试与努力,正反映了图书馆管理研究的日渐成熟。
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图书馆
参考文献:
[1]徐建华.现代图书馆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