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万科的战争

2008-12-29王其明

中国市场 2008年42期

  买方与开发商在“互耗”半年多后,万科等大开发商率先进行策略性降价。
  
  中国地产业的龙头企业万科,以大幅降价的方式进行抛盘,珠三角的深圳、广州,中部的武汉、长沙,长三角重镇上海、杭州、南京,随着降价战线的逐步拉开,越来越多的开发商被卷了进来,楼市里飘出了“血”的味道。
  很多人对万科表示愤怒,这里面有他的对手,也有他的客户,是利益受到冲击的人们;很多人对万科表示失望,认为他“领袖不像领袖样,大哥不像大哥样”。
  
  “食言者”与“遮羞布”
  
  2008年9月9日,几乎可以被定义为“内房股”的“悲情日”。当天,基本上所有在香港上市的内地房地产企业股价都大幅下跌,而这一切皆源于万科的“中秋”降价行动。
  8月28日当天,万科在上海媒体刊登“喜迎中秋、八盘共庆”的促销广告,宣称在8月30日至9月14日,旗下8个楼盘推出特价房。忽然而至的“直降10万”让万科的竞争对手耳鸣心跳。“阴跌”、“暗降”的遮羞布被无情地拉开了。此后,万科在长三角各地区展开一系列的降价行动,杭州一些楼盘甚至一度出现7折。
  8月初,王石曾表示;“万科不会依赖降价来赢得客户和市场。”万科执行副总裁肖莉信誓旦旦地宣称:“我们不会打价格战。”然而20天不到,事情就发生了180度逆转。万科的发言人表示,这主要是公司按照地方行情做出的调整。
  从万科的销售代理那里了解到,其实从8月中下旬开始,万科在深圳的几个项目已经陆续开始大幅降价,其中东方尊屿甚至可以打到6折,深圳的降价采用的是业内惯常的做法,也就是通过联合代理直接与客户沟通。
  “万科不厚道,这半年来,其实大家都在暗地里降价,但大家都是心照不宣。”一位同样是大型上市房企的营运总监显得有些措手不及,在采访当天,他连续开了7个小时的会。他表示,其实万科在公开宣布降价以前,已经通过会员优惠、一次性折扣等等名目向市场做出众多折让,完全不需要如此大规模地公开降价。
  “房地产是买涨不买跌的产品,不公开降价就是对市场最有效的培育,这基本是不成文的行规。像广州楼价从1997年到2003年下跌了超过4成,但基本没有大规模公开降价的项目。”上述人士坦言,万科掀开这块遮羞布后,公司必须有所应对。
  果然,万科的竞争对手一方面责之切切,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惶惶跟进。
  除了_上述上市公司准备推出近7折的公开折让外。恒大地产也公开表示,将在10月同时推出13个新项目,并且大幅折让,最高折扣将达到6.5折。同一天,雅居乐董事局主席陈卓林也在香港表示,产品存在一定的降价空间。
  一时间,价格战硝烟弥漫,地产股股价跳水。
  
  动机之谜
  
  有人说万科缺钱,其年内的支出近乎190亿元。独立来看,其财务压力的确不小,但放在行业的范围来看,万科的财务状况几乎是房企里最好的。其中期末净负债率为37.1%,与行业动辄六七成的负债相比,实在不算多。另外万科获银行授信总额超过400亿元,持有货币资金已滚动到200亿元以上。就在9月上旬,万科成功地发债59亿元。从现有的数据看,万科已经成为持有现金最多的内地上市房地产企业。
  那万科大规模降价的动机为何?
  2008年中报数据显示,万科存货已高达811亿元以上,较去年同期的增幅超过87%,以公司2007年营业收入计算,这些存货的消化还需要两年以上的时间。另一方面,公开数据显示,第二季度销售开始急转直下。7月万科单月销售面积和销售金额同比减少27%和15%。财经评论员叶檀表示:“万科全年量价齐跌趋势已经确立。”
  对于万科来讲,加快周转率一直是其追求的发展目标。数据显示,万科一直引以为豪的存货周转率自2003年以来逐渐下降。另一方面,2007年的疯狂扩张让万科的拿地成本剧增,这些都要求万科加速周转速度。另外,万科2008年小户型比例提升到80%,业内人士认为此部分产品价格弹性较高,万科存在降价的冲动。
  但这些还都不足以支撑万科的打破常规、公开降价。保利存货同比增加154%,需要消化4年。恒大仅广州一地就有40亿元的地价有待支付。这些公司从销售回笼资金的冲动远远高于万科。
  “万科就是要打仗。”上述上市公司营运总监表示。据他所了解,万科仅在深圳一地,正在商谈收购的项目就有10多个,“他的公开折让,一方面可以为收购回笼更多的资金;另一方面,其他开发商在他折让后不得不跟进,中小开发商的经营压力更大,他的收购机会又大大增加。”摩根大通最新的研究报告也表示,未来内地房地产的整合会加剧。而他们判断,万科正是其中最大受益者之一。
  万科的董事办主任谭华杰觉得外界是过度揣测了。他说,“万科就是做制造业的公司,只要做到随行就市就行。如果市场需要降价,我们一定会降价。把今年的利润转到未来的两年,我的利润并不会减少。”
  从万科内部员工那里了解到,万科的降价策略最早出现在珠三角,2007年12月,万科在广州新开盘的4个项目同时采取了低价策略,定价比市场价下调10%~15%。果然反映良好,出现了开盘售罄的局面。这样的销售进度让万科甚为满意,价格策略开始调整。
  2008年3月的业绩发布会上,万科总经理郁亮表示,进入3月份,万科明显感到房地产市场的回暖,“我们认为,未来的房价没有进一步深幅向下调整的空间……万科亦无价格调整的必要。”“当时大家都以为探明了市场底部。”上述内部员工表示。但随后几个月的发展超出了预料,销售情况一月不如一月。这时万科已经调整策略,决定主动出击。用肖莉的话讲,就是为过冬“准备得更充分一些”。
  然而市场内对于万科的“野心”一直有诸多猜测,而九月初网络上流传的“万科松山湖会议纪要”更将这种猜测推到了高峰。该文章以万科相关负责人的口气对万科下一步的降价策略进行剖析。“北京公司近日放出暂时不大幅度降价的策略是对的,先稳住其他企业,半月后北京公司开始大降价时,能一举成功大批出货,不给其他企业反应和组织应对的机会。”“将手头的存货和正在开发推出的新货以最快的速度卖掉,我们再去买更便宜的土地,以更快的速度建设出更低成本的房子,以更低的价格快速出售。”
  其后,虽然万科正式澄清此文为伪造,但行业对万科的不信任越发浓厚,有同行甚至宣称要杯葛万科。另—方面,由于万科的大规模降价,在各地市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房潮”。有迹象表明,其他开发商与客户的压力已经开始影响到万科正常的销售。
  无论动机是“赌明天”还是“过冬”,万科引发的战争已经为其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万科准备好了吗?
  
  “圈子”外的“老大”
  
  行业龙头选择的却是最激进的破冰策略,这次降价风波让人们看到万科的真实一面。
  地产说到底就是资本游戏。
  “傍大款,学先进”是王石总结的成功之路。之所以“傍大款”正是由于万科缺乏坚强后盾。与保利地产、中粮地产等规模类似的房企相比,万科似乎并没有什么背景。
  名义上万科是地产龙头,但说到资金筹措的能力,万科是远不如这些“背后有”的真正大鳄。万科2008年8月终于获准发行59亿元公司债,但为了这笔钱,公司2007年8月就已经开始申请,历时一年的多方游说。同样是资金匮乏年代,中粮地产从2008年7月底到9月初,仅仅一个月就从各方获得50亿元的融资,其中大股东中粮集团的支持就超过30亿元。
  缺钱者怎么可能“温良恭俭让”?虽然比一些中小发展商有钱,但在同一层面的竞争对手中,万科可以借助的隐性资金并不多。无论是积谷防饥,还是囤粮扩张,万科都更多地需要借助销售回款。这可能是万科选择激进策略的主要动机。
  “万科就是个野孩子。”王石如是说。在他看来,万科成长的每一步走的都不是寻常路。由于没有政府背景,万科拿的第一块地比市价贵了整整10倍。由于没有“圈子”文化的概念,万科每进入一个市场都遭遇阻击。
  比如,早在2001年万科就已经筹备进入广州市场,然而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万科无法取得一个市区项目的开发。2002年12月,在滨江西拍卖现场,万科遭受到了富力、恒大、城启、保利四家“华南虎”的联手狙击,地价拉高到比底价高了1.25亿元。观看过那次拍卖的开发商回忆:“当时只要万科一举牌,广州的发展商就跟着应价。40分钟内举牌几百次,旁观的人都紧张得不行。”最终万科针对广州市场的第一个项目不得不落户于南海市。
  时至今日,万科在广州的在建、在售项目已超过10个。但其与当地发展商的关系依然十分微妙,几乎业内所有的通气会万科都不会参加,行业内的一些联盟也鲜见万科的身影。这种情况在全国各个地方市场都出现过,淡化“圈子”概念一直是万科的特色。
  圈中人,难免有红尘事。也许正是因为不入圈,万科的策略选择总会少了许多羁绊,“宁可阴跌,不可明降”的所谓行规困扰着众多缺钱的开发商,他们认为吆喝出来会让行业受损,宁愿藏着、掖着、偷着来。
  然而这些规矩在万科眼中不值一提,要降就造点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