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减税:考验政府智慧

2008-12-29

中国市场 2008年42期

  一面是财政持续几年大幅超收,一面是企业和个人始终背负很大的税收压力,如何平衡=者的关系,是一道考验政府智慧的难题。
  
  据财政部公布的统计数字,今年上半年国家预算收入完成34808.19亿元,同比增长33.27%;国家预算支出22882.02亿元,同比增长27.69%,收支相抵.盈余11926.17亿元。猛一听到这个数字,甚至让人有点幸福得眩晕的感觉,可仔细一琢磨,税收增长的速度太惊人了,持续数年增长远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而且今年的增长还是在国内经济形式复杂、出口持续下降的情况下发生的。
  “在这么大规模财政盈余的情况下,政府必须大规模减税,否则在逻辑上很难说得过去,而且会对宏观经济造成很大的伤害。”著名经济学家、耶鲁大学管理学院终身教授陈志武表示。
  
  个体困境
  
  李勋是一家杂志社的美术编辑,在很多人看来,他有着令人羡慕的工作,每月收入在八千元左右,还在去年买了一套房子。但李勋却总为自己的处境感到忧愁,“现在都不敢花钱了,也没钱花。”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
  李勋说的没钱花其实很简单,每个月还给银行的房贷就要五千多元。让他有点郁闷的是,每个月工资单上个人所得税一栏会写着“865元”,“每个月工资的十分之一多都缴税了,总觉得太多了。”再扣除社保之类,他每个月能自己支配的只有不到两千元。最近有学者提出要将个税起征点提高到5000元,李勋深表赞同,“要是真那样就好了”。
  如果说税收的压力在个人身上体现的还不够明显的话,那么现行的税收制度对于企业造成的压力及其负面效果,已经随着经济步入调整期而愈发明显了。
  吴瀚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在九十年代初就到珠三角打拼了,经过十几年的拼搏,他的企业已经拥有一百多工人了,规模扩张了很多。
  但吴瀚还是像当年一样,背负着沉重的资金压力喘不过气来,“赚的钱基本都缴税了,我还是每花一分钱都紧巴巴的。”吴每年光是上缴给地方政府的钱就有一百多万,虽然工厂规模每年都在扩大,但资金链还是和以前一样紧张,供货商经常上门讨债这一点就从来没有改变过。
  “我们这一行本来利润就很薄,大概在5%上下,按照目前的税率,最后肯定会亏本。”为了在市场中生存下去,吴只能想尽各种办法,最直接的,就是漏税了。“这个行业都是这样,真把税全部交足的话,大家都会垮掉。不过漏点税也只能是让企业保持这种不死不活的状态,我们基本上是在给国家干活。”
  事实上,吴的困境也是整个中国沿海的出口企业处境的真实写照。随着原材料价格的一再上涨,新的《劳动法》的实施,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幅上升。很多企业都陷入苦苦挣扎的境地,因为控制通货膨胀和抑制房价的原因,在货币政策层面,央行能操作的空间已经不大,此时能派上用场的,只有财政政策了,而其中最有效的,就是减税,这也是吴瀚们能得到的最直接的帮助了。
  
  税收考验政府智慧
  
  关于减税,学界也有不同的看法,“不能孤立地看盈余过万亿元这条信息。”中国社科院财贸所研究员杨志勇表示,每年上半年公布的财政盈余比较高,而下半年的支出速度会加快,收支差额会逐步缩小。况且今年下半年财政支出的任务比较重,在灾后重建等方面都需要大量投入。所以在这种状况下,大面积减税的可能性并不大,有所调整也应当是结构性的。
  陈志武表示,预期支出可能增加不能成为保持目前税收强度的理由,民众需要享受的是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而且继续保持目前的税收强度会使很多企业无法度过目前的经济转型时期,会对中国经济造成更大的伤害。
  至于减税,可以通过如下途径来实施:
  第一,把企业增值税改为企业利润税。对加工企业来说,增值税是非常不合理的,这也是很多企业逃税的根源。第二,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第三,全民派发红包。在目前大规模盈余的情况下,应该让老百姓都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虽然这在具体操作上会有一些难度,但是会为今后国内退税制度的建立起到一定的示范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