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水北调的意义和争议

2008-12-29

中国市场 2008年46期

  9月18日开始,河北三大水库开始了向北京的调水,9月28日,南水北调的第一批水将进入北京。几乎与此同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龙头段”南阳段全面开工。继三峡水库之后,中国又一个跨世纪大工程开始进入轨道。对这个特大工程,中国国内外始终有很大争议。但比起三峡建设之际,中国政府看来也更重视各方面的意见了。
  
  工程概况
  
  据报导,南水北调的构想是早在1952年“最先由毛泽东提出的”。不知为什么经历了这么长时间。这个项目从2002年开始动工的,在2050年完全竣工后,每年将有448亿立方米的水流入最远距离达1000公里的地区。造价估计将达486亿欧元,跟巨大的三峡水库差不多。
  官方媒体的说法是:“南水北调工程分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建成后与长江、淮河、海河相互联接,将构成我国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总体格局。”
  
  “不得不上马的项目”
  
  中国缺水问题严重,缺水的地方主要是集中在北方。中国的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只达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北京人的水资源拥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十分之一。中国严重缺水的城市约有136个,再加上水源污染问题。中国政府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有3亿多人无法获得清洁的饮用水,几乎占了中国人口的四分之一。中国一半以上的主要河流都遭受了严重污染,四分之一的河水已不适合工农业使用。
  中国每年有约30个湖泊干涸。由于中国首都北京严重缺水,中国甚至一度发生过是否迁都的讨论。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专家估计,如果不采取措施,到2010年,北京将每年缺水100亿吨。
  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昌明教授说:“这是一个我们不得不上马的项目。在环境保护和商业开发之间必须有所牺牲和妥协。”
  
  如潮争议和温家宝的态度
  
  对南水北调这个特大工程的争议,虽然不如三峡工程那样激烈,但也是很大的。有所不同的是,争论的环境比三峡工程时有所放宽。中国媒体说:“允许对这一工程的具体规模展开某种程度的公开讨论,这在三峡工程当年上马前是不存在的。”
  基督教通讯社说:“环境保护人士们认为,调水将导致南方缺水。一由于河流受污染,人们对所调的水之水质也持怀疑态度。”此外,中国媒体称,维权人士“则担心对引水渠道沿线居民的强制动迁有可能重新引发三峡百万大移民工作中出现过的政府滥用职权问题。”
  三线中,西线引起的争议最大。四川省社科辽林凌教授2006年编辑出版了一本书,收录了60位专家学者质疑南水北调本线工程的文章。作者们称西线工程在生态方面弊大于利。它将降低西南地区一系列水电工程的发电能力。书出版时,四川正好遭受了50年一遇的大旱灾,那里等待取水车供水的人排成了长队。
  有意思的是,政府内部有些人似乎也同意这种观点。2006年,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说,仅仅使中国城市现有用水量的三分之一实现循环再利用,就抵得上南水北调工程的全部输水量。以引水方式来解决缺水问题会打乱水资源的自然循环。
  2004年,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鲁家果向温家宝总理呈送“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决策要慎重”—文,建议暂缓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开工,得到了温家宝的批示。
  2006年10月,钱正英、潘家铮、沈国舫三位院士在写给温家宝的“关于南水北调西线前期工作的建议”—文中说:“随着南水北调中、东线的启动,西线问题日益引起有关地区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不少同志对西线方案提出质疑,并提出过各种替代方案的设想。我们初步认为:各方提出的某些意见值得重视,决策宜十分慎重。我们在第二次报告中的提法(指建议2010年前开工,2015年第一期通水)可能偏于乐观。”据说,温家宝对此很重视,做出了“暂缓实施,再作论证”的批示。
  南水北调工程已经在紧锣密鼓地展开了。10月28日的首批南水进入北京是一个明确的信号。但显然,许多复杂的问题还在后面,尤其是西线。
  
  责任编辑: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