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综合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及专业方向研究

2008-12-29夏建红

中国市场 2008年48期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公共事业的改革深化,我国高等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得到迅猛发展,。在人才培养方向上存在着许多问题。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由于人才培养专业方向不明确,课程结构设置,合理,导致办学没有特色。地方综合性大学可本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原则,发挥比较优势,设立特色专业,在课程结构一系的设置上合理搭配,突出核心课程。
  [关键词]综合性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8-0149-02
  
  1 地方综合性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中存在的问题
  
  1.1 人才培养专业方向定位不明确
  教育部界定公共事业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相当一批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主要是依托原有的相关师资或专业开设的。例如,师范院校的教育管理专业、艺术院校的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体育院校的体育管理专业等。可以说,以这一特定的专业形成方式建立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有其明确的办学方向和专业优势。相比而言,依托地方综合性大学为资源所建立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缺乏相应的专业方向优势。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确定了5个专业方向,即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障。5个专业方向中,相对于师范院校。医学院、体育学院的专业方向而言,综合性大学没有优势可言,多数院校依托原有的师资和专业优势确定培养方向和目标,使得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成了“万金油”,很难分清与行政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等相近专业的区别,学生毕业后也没有明确的市场需求方向和定位。
  
  1.2 师资力量匮乏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由于是一个新专业,全国还没有该专业的博士点,所以专业的教师比较匮乏。现有该专业的高校师资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体育、卫生、教育等专科院校开设的体育管理、卫生管理和教育管理等公共管理专业的学校,主要还是借助于原来业已成熟的师资力量,但是却存在缺乏现代管理理念的经济学、政治学和管理学方面的教师。二是在一些地方综合性大学主要是依托原有的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建立了该专业,但是却缺乏环保、社会保障等专业特色的教师。师资的匮乏必然会使专业理论不成熟,势必会影响到对学生的专业培养。
  
  1.3 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
  目前,公共事业管理课程体系设置中有一明显缺陷就是“杂”而专业重点不突出。由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身性质所决定,要求本专业所涉及的学科领域较广,如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行政学等,同时也要求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具备全面的综合素质。因此,在满足上述要求的同时也就自然而然形成了课程设置中的结构上的缺陷,具体体现为:一是课程门数多、课时多。二是“重心”不突出,尽管要求本专业着力培养学生全面的能力,但必需具备一组课程是培养学生“独特”的专业技能,即有区别于行政管理、工商管理等专业的独特技能的课程,这样才能使毕业生有准确的市场定位和去向。三是课程设置中的重叠、交叉现象严重,由于公共事业内涵模糊,公共事业课程设置上缺乏统一性,使得课程中的内容、知识重复学习。
  
  2 地方综合性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2.1 明确具备比较优势的专业培养方向
  确立明确的专业方向是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方向除了传统的教育管理、科技管理、文化管理、卫生管理、体育管理、社会保障管理之外,还应积极拓展新的发展方向。结合地方综合性大学的特点和性质,地方性大学应本着服务地方,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人才的原则。因此,可以拓展的专业方向可涉及:资源与环境管理、社区管理、城市事务管理、农村事务管理等。学校在选择专业方向时应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和学科优势。综合性大学一般具备经济学、管理学两大类学科优势,在区域经济、产业集群发展的研究与当地经济发展中均有长期积累的科研与师资优势,因此,地方综合性大学在选择专业方向上可以考虑专业方向设置的层次性。
  
  2.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师资队伍严重不足的问题,探索多种渠道解决师资问题,加强师资建设,这是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要求教师既要专又要博,既要通理论又要懂实践,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可以实现院际甚至校际师资共享。由于本专业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综合性、交叉性的特征,人才培养目标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原则建设课程体系,这充分体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横跨管理学、行政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特征。在师资上要想完全凭借本专业的教师来满足要求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是却可以利用综合性大学的其他院系的师资力量来满足。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利用兄弟院校的师资力量互相交流来满足教学需要,不仅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也实现了教学资源效率的最大化。
  
  2.3 合理搭配,突出核心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设置的原则就是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办学优势,克服以往课程体系中的缺陷,在提升综合素质的同时,培养和突出专业特色。课程设置可分为四部分:综合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教学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实践教学和选修课程。体现专业基础的课程包括:公共经济学、行政法、公共关系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管理定量分析、管理文秘、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学、公共政策学等,占总课程的27%左右。体现专业特色的专业方向课程包括:社会保障理论、物业管理学、公务员制度概论、市政学、社区管理、土地资源管理、项目管理等,约占总课程的14%,这个比例有相应提高的趋势。综合教育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以及大学语文、高等数学、政治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等,约占总课程的30%。选修课占到了总课程的29%。实践教学课程主要包括:聘请资深专家作专题报告、社会调查、课程实习等,选修课是培养学生个性的良好方式,在这一部分可以分为任选课和限选课两部分。任选课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选择,只要够自己的学分即可。而限选课应该有一定的要求,那就是打通文理壁垒,塑造全方位人才。这一部分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高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