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与当代中国城乡经济改革战略探析
2008-12-29伊焱
中国市场 2008年48期
[摘要]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释放被结构扭曲所压抑的潜在生产力,将深刻地影响到当代中国城乡经济改革战略的推行,并进而影响到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有效提高。本文试图从对先进生产力的追求与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这一维度,探求当代中国城乡经济改革战略的理性走向。
[关键词]先进生产力;城乡经济;改革战略
[中图分类号1A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8-0102-02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一切社会关系、社会制度以及人们思想行为的产生、发展、变化乃至消解,在最终意义上是由特定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变化所决定的。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郑重提出,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代中国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正确把握,而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释放被结构扭曲所压抑的潜在生产力,也必将深刻地影响到当代中国城乡经济改革战略的推行,并进而影响到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有效提高。
1 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视阈的经济脉络
从历史发展的纵向维度剖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改变了封建僵化的生产关系,从根本上解放了被束缚的生产力。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完成,又进一步确立了崭新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力得到继续解放和发展。“一五”计划期间,全国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8%,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5%。“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旧中国的100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之下,社会生产力并未完全释放出应有的活力;但当时我国采取的以大中城市为基地、以国有企业为骨干的城市化发展战略以及农村地区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求大求公求纯战略,却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我们致力于迅速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革命豪情,只不过现在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上看,这种豪情太急切了一些。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被予以变革,新时期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1987年十三大之后,“生产力标准”成为我们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67%,创造了人类经济史上的发展奇迹。应当说,这得益于当代中国抓住了发达国家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但更为根本的是强调了在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生产力标准问题。我们看到,近些年我国经济实力的持续增长始终源自于对生产力尤其是先进生产力问题的密切关注。
2 当代中国城乡经济改革战略的基本表征与现实困境
对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问题的高度重视,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中国总体的经济发展战略。这些战略的实施迅速改变了中国的经济面貌,同时也暴露出了不足之处,从而把当代中国带入了一个更为关键的发展时期。
2.1 明确地从农村改革向城市改革推进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中国农村经济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活力。1985年,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国有企业的改革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以农村为重心的经济发展战略迅速向以城市为重心的经济发展战略的转移,进一步加剧了二元经济结构之下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在农村,农业基础地位薄弱与国家现代化总体发展战略的矛盾逐渐凸显出来,而在城市里面,国有企业三分之一潜亏、三分之一明亏的不良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此外,政府机构改革、福利制度改革也收效甚微。近几年,我国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远远落后于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农村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方面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5%,为1985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而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如果扣掉农村居民的实物性收入、生产性开支,加上城乡居民各种各样的隐性福利,目前城乡收入比已经达到5:1或6:1,甚至更大一些。“如果说,市场经济带来竞争,有竞争才有发展,有竞争也就必然有强弱贫富之分,但我们仍然要问,我国城乡差距和东西差距是完全的公正、公平、公开的市场竞争造成的吗?……如果这种不平衡持续下去,就会影响整个经济的协调发展,甚至影响社会稳定。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2.2 经济改革先行,政治变革与文化发展协同渐进
在当代中国,政治的变革与文化的发展始终伴随了经济改革的进程。但是,由于总体的经济发展战略所引发的城乡差距进一步在政治和文化层面上得到反映,我们所期望的经济改革与政治变革、文化发展真正健康地协同渐进并没有得到顺利实现。在广大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乏力,农民们离真正的民主政治实施还有很大一段距离。此外,在文化领域,农村道德困境、信仰危机、迷信问题、教育问题、犯罪问题等方面都较城市地区严重得多。所以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可以再次看到,对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强烈追求,在以城市为重心的改革战略之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在我们看来,如果某种改革战略的推行,忽略了最广大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甚至以牺牲最大多数农民最广大农村的良性发展为代价,那么,这种改革战略顶多也只能获得局部的暂时的成功。
3 当代中国城乡经济改革战略的理性走向
沿着对社会生产力先进性的追求这一方向,当代中国的总体改革战略走向是明确的;如果仅从缩小城乡差距、全面推进改革这一角度来看,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应当是值得我们备加关注的:
3.1 以解决“三农”问题为突破口,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放在农村,实现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
由于受国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受现代化后发国家的现代化变迁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制约,我国“三农”问题非常突出。这一问题能否解决,直接影响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应当说,我国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主要表现在强调从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角度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胡锦涛同志指出:“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而现在我们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才能自觉地把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寻求某些渠道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层面上切切实实达成城乡的统筹发展,以使当代中国在本世纪可望从广大农村而不主要是从城市获得新的经济突破,从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从农业发展本身获得新的经济增长可能,致力于谋求城乡经济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良性运作。
3.2 以科学技术的研究与普及运用为契入点,使当代中国城乡经济不断获得更高更强的内在支撑力
从20世纪末以来,科学技术逐步成为决定一国生产力总体水平高低的首要内在因素,决定着生产力发展的方向、规模和速度并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和生长点。21世纪,科技创新将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而当代中国在追求先进生产力的过程中,在谋求城乡经济在更高水平上的统筹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也要使现代科学技术在其中发挥它的巨大的内在支撑作用和核心影响作用。面对当代中国改革的现状,依凭科技的发展获得新一轮经济增长似乎成为某种必然。这意味着我们将要不仅仅重视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作用rFc+C8sVIyy6mf+DSFMiWQl9OXoW8Tob0IWGAhWlW/Y=,更要重视先进科学技术在全社会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的普及和应用;这还将意味着我们不仅应当重视作为先进生产力创造主体的人尤其是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综合素质的提高问题,而且要备加重视作为创造主体人的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活动在现代生产中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社会生产中的作用,把人才战略提到我国城乡改革战略的中心地位,使人才资源真正成为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中的核心资源。
3.3 以一个更加健全的市场体系为联系纽带,实现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彼此交融
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纵深发展,一个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正在沿着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方向逐渐形成,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城乡统一市场的建设却一直在一个不公平的基础上进行着,农村市场主体与城市市场主体使用生产要素的机会与权利并不平等;而这也可能恰恰正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在一个真正健康的城乡统一市场之内,城乡经济应当是彼此交融、相辅相成的。而就目前我国城乡市场运作的现状来看,达成这一目标的重点仍然应当放在农村市场的建设方面。一方面,通过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以最终实现对农村市场的全方位开拓,在城乡统一市场建设过程中扭转农村市场的弱势地位。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当引导城市中各类生产经营主体重新调整和转换未来的经济增长思路,把发展与改革的起点延伸到农村,尤其是在资本、产权、土地、劳动力、技术等方面加强城乡市场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从而增强城市市场主体的经济发展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