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翻译事业更好地为跨文化交流服务

2008-12-29黄友义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08年7期

  翻译工作作为跨民族、跨文化、跨语言交流的纽带,是文化传播的必经之道,是决定文化传播效果的直接因素和基础条件,从某种角度讲,也是一个国家对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环境建设的具体体现。今年8月初,在北京奥运会举办之际,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将在上海召开。全球翻译界、文化传播界的精英将齐聚上海,参加这一首次在亚洲、在中国举行的国际翻译界的盛会。
  
  世界翻译大会:多元文化碰撞的舞台
  
  
  由国际译联每三年举办一次的世界翻译大会,至今已经举办了17届。中国翻译协会于1987年加入国际译联,尽管历史并不长,但是,在2005年的第17届世界翻译大会上,不仅赢得第18届大会的主办权,而且有两名中国翻译界代表当选为共有17人的国际译联理事,其中一名以高票当选国际译联副主席,这在国际译联历史上也属首次。国际译联主席毕德在致中国成功申办世界翻译大会的贺词中说:“与会代表一致选择中国作为2008年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的举办地。这表明,中国不仅在国际译联历史上,也在全球翻译事业的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的主题是“翻译与多元文化”,强调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对于文化多样性的共同关注,彰显翻译在促进人类文明发展和多元文化共生共融中的重要作用。据估计,全世界目前仍在使用的语言大约在6800种,其中1/3拥有独立的书写系统。在人口数量最多的中国,共有73种语言,其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汉语还包括7个主要的方言分支,以及100多个亚支。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这一点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我们不能图一时之便而抛弃、忽视它们。而在全球化时代,要保护这些迥然不同的文化,翻译人员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从目前情况来看,本届大会无论在内容、形式和规模上都将是国际译联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预计将有世界各大洲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名业界代表参加会议;联合国和欧盟组织相关机构领导人及中外文化学术界精英将莅临大会并做主题演讲;短短4天的会议将举办近百场专题论坛,议题涉及翻译与文化、教育、经济、外交、行业管理、现代科技等多个领域;配合大会的举行,还将举办大型国际翻译展览会。
  
  中国翻译的历史:社会进步与开放的见证
  
  人类得以共存与沟通,人类文明得以融会和发展,是因为有了翻译。翻译活动是世界各民族间相互交流的产物,其最本质的作用是为人类拆除语言文字障碍,促成不同社会、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而这种沟通与交流的结果,往往能启迪新的感悟、新的智能、新的视角,从而产生巨大的社会推动力,引发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3次翻译高潮:东汉至唐宋(25-1279)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17世纪初)的科技文献翻译,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时期(1840-1919)的西学翻译。这三次翻译高潮成为那几个时代中外文化和思想交流的先导。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翻译事业迎来了历史上的第四次翻译高潮。此次翻译高潮,无论在范围、规模、形式上,还是在水平、质量和对中国发展的贡献上,都是前三次翻译高潮无法比拟的。如今,翻译工作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其涉及的范围也不仅局限于外事工作、文学作品和理论经典译著等领域,而是辐射到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科技、军事等方方面面,构建起中国与世界之间跨文化交流的桥梁。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翻译事业的发展,全国性的社会组织——中国翻译协会(原名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于改革开放初期的1982年成立。该组织自成立以来,在聚合全国翻译力量、促进翻译事业发展和规范翻译行业管理方面,发挥了组织引导作用。目前,从整体规模上看,翻译工作已经从原来的政府和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的工作部门,发展成为专门职业,翻译服务作为新兴的现代服务产业正在发展壮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属于各种经济成分的翻译服务机构已经超过3000余家,到2007年底,中国翻译服务市场的产值已接近300亿元人民币。翻译已经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专业进入高等教育体系,翻译教育从过去作为外语教学的辅助手段,发展成为培养职业翻译人才和翻译研究人才的专业教育,翻译学科体系日趋完善。翻译工作的形式和手段,也由原来的笔译、外事口译扩展到同声传译、视译、字幕翻译等多种形式,而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正在打破几千年来传统的翻译工作方式,机器翻译或机器辅助翻译日益彰显其创新活力。
  
  今天,在世界越来越多的地方,人们每天可以读到新华通讯社用多种语言提供的新闻专稿和特稿,读到信息量丰厚的英文《中国日报》,看到中央电视台用英语、法语、西班牙语播出的电视节目,听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43种语言的广播节目。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国际在线等网站,每天在第一时间用几十种语言向国际社会发布有关中国的最新信息。中国国际出版集团拥有25个语种,数百名专业翻译人才,对外出版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各类外文图书,同时出版《北京周报》、《今日中国》、《中国画报》、《人民中国》等20多种对外传播期刊,向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累计出版量达数十亿册。中国国际出版集团的图书版权输出连续多年在中国保持领先地位。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促进了翻译产业的空前发展。随着中国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同国外交往的增多,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以及上海2010年的世界博览会,中国翻译行业的产值有望继续增长。
  一位北京奥组委的官员说,在即将召开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需要100多名专业译员,此外,还有7000多篇新闻稿和大量演讲稿需要翻译,官方新闻发布会和颁奖仪式也需要140多种语言的150多名口译员。而这些还仅仅是一小部分。几百个代表团和数以万计的外国游客将带来巨大的市场。
  
  国际间合作前景巨大
  
  总体来看,中国的翻译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不够成熟。许多公司以国内市场为主,与国外同业的交流很少。这对于国际间的合作来说,有利有弊。弊端在于,一个缺乏相应法规的市场充满危险,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来寻找一个令人满意的合作伙伴。而好处在于,国外企业能从这个正在成长的市场中找到巨大的发展空间。
  与大量拥入中国的境外作品相比,世界人民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了解还远远不够,主要原因是中国的中译外人才匮乏。
  
  20世纪以前,中国古代经典的对外传播主要是通过外国来中国的传教士完成的。比如,日本遣唐使将中国的各类经典译成日文,西方最早将四书译成拉丁文的是明代在中国传教的利玛窦,最早把四书译成英文的是清代来华的传教士里雅格。美国诗人庞德将唐诗译成英文。而像辜鸿铭、林语堂等将中国经典译成外文的中国人则屈指可数。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翻译工作者将大量中国古代各类文化典籍和近现代经典作品翻成了外文,像《论语》、《道德经》、唐诗、宋词、元曲、《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等等。特别是近年来推出的 “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和陆续出版的《中国文化与文明》、《大中华文库》等中国图书对外出版项目,都是系统全面向世界推出外文版中国文化典籍和现当代中国文化科学精品的国家重大出版工程,在国内外引起关注,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反响。
  新闻出版总署的数据显示,中国版权出口量仅为版权进口量1/10,但即便是10%,也意味着对中翻外译员的庞大需求。因此,很多中国出版商希望他们的外国合作方能够协助进行语言的编辑和润色,而不仅是购买成型的书籍,以更符合目标读者的口味。这当然会增加成本,但这种模式很有前景。
  中国的翻译培训仍远远落后于需求。大部分翻译学校和机构都缺少专业领域的翻译课程,比如法律和医学文件、术语管理、翻译项目管理、翻译技术等。目前只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开设了法律和商业翻译课程。在培训方面我们也有了一些成功的合作先例,比如,中国翻译协会和蒙特雷翻译学院的高级翻译学院合作开办的暑期培训班;对外经贸大学作为欧盟口译司的合作伙伴,在北京设立了口译联合培训项目,即中欧高级译员培训中心。
  由于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落户中国,外翻中的需求增长迅速,因此许多外国翻译公司以项目为单位在中国寻找合作伙伴。而网络让这种形式的跨国合作成为可能。但问题主要在于如何找到可信赖的伙伴。
  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特性构成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多元文化的共生共融又不断催生着新的文化形态,从而推动着人类文化的总体进步。在这个过程中,翻译工作者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