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难中的真情
2008-12-29曾平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08年7期
蹲坐在自家瓦砾上,什邡市蓥华镇一些村民呆呆地守望着自己的家园,有人喃喃自语:房子可以慢慢再盖,只要人没事,有吃的、穿的,就行。
这个村庄的居民比较幸运,地震发生时,大部分人正在参加一场露天婚礼,有幸躲过了这场劫难。
地震后5小时,政府的救援人员及时赶来,2100人的村子,在这次大规模的震灾中,死亡300余人,大多数人幸存,这是不幸中的万幸。
然而,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这样幸运,一位头上缠着纱布的村民震后立刻赶往9岁小儿子所在的学校,徒手从倒塌的校舍里挖出几名学生。随后到达的救援人员找到他儿子的时候,孩子却已经不再能叫一声爸爸。而另一个15岁在镇上读初中的儿子,也陪伴着弟弟而去。亲生骨肉分离了,他却成了幸存孩子们的父亲。
从汉旺到蓥华
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沿的绵竹县城,距汶川直线距离仅30余公里。5·12特大地震给绵竹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截至5月31日,绵竹11104人遇难,全市70%农户房屋倒塌。
位于汉旺镇的东方汽轮机厂是中国仅有的3个能生产电站设备的大型工业基地之一,有7000多名职工。地震时,该厂三分之一的厂房不幸倒塌,4000多名职工被掩埋。
在厂区救援现场,记者遇到了一位70来岁瘦弱的老奶奶,她每天步行一个多小时来到厂区,等待被埋在废墟下的儿子。她指着倒塌的车棚下的一辆自行车说,她儿子每天骑着这辆自行车上班。她盼着儿子回家。老奶奶安静地诉说,眼里始终含着泪水。在场的人们握着她的手,不断安慰这位年迈的母亲。
在一幢已部分倒塌的厂房前,巨大的吊车正在紧张地作业,巨大的钢梁和水泥预制板横七竖八,增加了救援难度。当时营救工作已经开展了70多个小时,救援人员满脸疲倦,多台大型机械设备都在昼夜奋战。据企业负责人介绍,已有百分之八九十的职工脱离了危险,罹难者的遗体也已被妥善处置,重伤者已送往医院救治,而一些伤势较轻的职工则和附近的受灾居民一起,住进厂房外围空地上一排排搭起的帐篷里。
地震发生的第3天,3支救援部队已经在绵竹的3个山区乡镇展开了抢险救援。
在绵竹城区,数万人露宿在公园、广场等空旷地,急需帐篷、食品、饮用水和药品。
从汉旺到什邡市蓥华镇的途中,成片的村落被夷为平地,一些村民在部队的帮助下在临近的空地上搭起了简易帐篷,政府为他们送来衣物、食品、饮水,尽管条件简陋,但村民毕竟有了一个暂时的安身之所。
在现场,记者见到了一支由英雄“黄继光”命名的空降兵部队。他们在数十小时全力搜救被压埋人员后,又连夜为灾民搭建帐篷。
夜幕中,什邡市中心广场已搭建起大片的帐篷,改建成灾民安置中心,到5月15日已收留了2600余名灾民。这样的安置中心,全市共有29个。救援物资被整齐摆放在广场外侧,正在有序发送。医护人员设置了简易卫生站,随时准备救人。防疫人员定期喷洒药剂,防止疫情发生。公安武警日夜巡逻,守护灾民安全。保险公司和电信公司等在现场提供24小时服务。几十名年轻的志愿者,正在集合接受任务,随时准备伸出援助之手。安置中心的负责人是当地街道办事处的主任,他告诉记者,迄今安置中心各方面情况良好,临时安置的灾民将会尽快妥善转移到周边安全地区。
广场一角摆放着一台42寸彩电,不少年轻人聚在那里,观看最新的抗震救灾电视直播。大部分受灾群众席坐在广场的草坪上,安静地聊着天。他们的脸上写着疲惫,也有着劫后余生的欣慰,更有对亲人无尽的思念。
伤者的“幸福”
与众多的灾民相比,在都江堰市映秀镇工作的李文英是幸运的。5月12日她本来该上晚班了,可是头一天,上完下午班之后,她忘记调整闹钟了。14点5分,闹钟把李文英吵醒了,她再也睡不着了,就干脆起来,刚到卫生间就发生了地震,住在4层楼的李文英被埋进废墟,好在洗脸间地方狭小,支撑力强,李文英只是腿和胳膊被砸伤。被救之后,15日那天,乘坐直升飞机来到成都华西医院。
华西医院急诊楼前,就像紧张的战场。一辆辆救护车呼啸着冲进来,刚一停稳,五六个医务人员和志愿者就冲到车边,小心翼翼地抬下伤员,换到手推车上,快速来到一排简易棚前,为伤员消毒,处理伤口,换上干净床单,几分钟后,伤员被推到手术室救治。与此同时,防疫人员为救护车消毒,处理伤员换下的脏衣服。
在急诊楼前,记者采访了华西医院院长石应康,他的眼睛布满血丝,嗓音嘶哑一边指挥着抢运伤员,一边处理着突发事件。从12号下午接收第一例伤员开始,石应康和全院的医务工作者已经整整忙碌了六天六夜,收治各类重伤员1279例。
在华西医院的大厅门口,一排已经救治的伤员躺在手术车上,由医生和护士推着,有序地等着救护车把他们送往别的医院。
一个男孩名叫汤伟,16岁,来自汶川漩口中学,腰部受伤,已做过手术,他静静地躺在医疗车上等待着转院,嘴角透着几分坚毅。
从都江堰、汶川、北川、什邡等地震灾区转移的重伤员,源源不断地转送到华西医院,经过医生的紧张救治又从这里转送成都各家医院继续治疗。
绵竹汉旺镇东方汽轮机厂中学的数学教师刘宗昌,盆骨受伤,几乎不能动弹。地震当天晚上,被送到当地的绵竹救助站,立即又被转送成都。刘昌宗的姐姐刘宗娥、妹妹刘宗玉守着他。眼圈红红的刘宗玉告诉我,现在他们吃的、穿的都是政府救济的,医院还给哥哥熬鸡汤……
在门诊大楼前,一群群年轻的大学生组织了志愿队,自发来到医院,为伤者寻找亲人,为亲人寻找伤者。由于伤员太多,通讯不畅,谁也找不着谁。他们就从1楼到6楼,一个个询问伤员,登记他们的家庭情况,及时和他们亲人联系。从各地来医院寻找伤员的人们又通过他们,及时联系上自己的亲人。
志愿者来了
家在江苏的杨娜今年25岁,是北京的自由职业者。地震发生后,杨娜和伙伴邓爽开始在中国民间网站“天涯”和“豆瓣”网发帖召集志愿者,一天之中,就有千余人响应,“不少海外华人华侨也十分关注志愿者的赈灾活动。我们已经和成都红十字会、中国儿童基金会取得联络,将分几个批次进入灾区。”
15日下午,杨娜、邓爽一行6人作为第3批志愿救援人员和记者一起飞往四川成都:“我们顺带了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的部分救灾物资。”直到飞机起飞前最后几分钟,杨娜和邓爽还在和已经到达灾区以及各地将准备前往灾区的志愿者联系:“13日以来,我们差不多只休息了几个小时,太多电话要接,因为好多志愿者希望为抗震救灾出力。为了提高志愿者救助效力,前往灾区的志愿者都要经过筛选,多数人员为拥有各种救灾经验的退伍军人及医疗工作者。我们也补充了解了一些基本的救助知识。”
因为气流影响,飞机一路的颠簸不停让杨娜和邓爽根本吃不下东西,一路都在商讨到达灾区后需要立即展开的联络工作和救灾方案。
在汶川地震救援的同时,32年前经历了同样大地震的唐山志愿者也在紧急行动。
“我是从电视上看到汶川发生大地震的,电视里频繁播出的地震画面,让我再也坐不住了。”宋志永同记者通电话时说。此时,他和其余12位唐山弟兄正在安县救援。
“我有种抑制不住的抗灾冲动!”宋志永在离家之前把家里的所有积蓄5000元全部带到了身上。另外,他成立了“宋志永志愿服务队”,到他离开家赶往灾区时,捐款总额已达到了1万多元。
“到汶川去救灾!捐钱咱没多少,但是有经验,我知道怎么从废墟中自救,也知道怎么从废墟中救人,因为唐山人们也曾受过这种灾难。”宋志永说。
宋志永的志愿队先是在北川中学抢救孩子,他们带了些工具,另外也掌握一些抢救时的小窍门,救人时小心翼翼。15日那天,一连从一个洞里救出3个小女孩。他们先扒开一个小洞口钻进去,把里边的石头砖块清理出来,这样洞越清理越深。把通道清理好以后,再把小女孩拽上来。后来,他们又从北川来到安县,冒着一次次余震的危险,继续抢救埋在废墟下的生还者。
由12名唐山地震孤儿和幸存者组成的一支农民志愿者队伍中,7人是当年幸存的孤儿。他们在汉旺镇旁的一个灾民安置点,帮助分发食物和水,搬卸捐赠物资。大量物资连续不断地运到捐赠点,只要有人喊卸车装车,他们一爬起来就干,速度很快。
唐山连着汶川
汶川地震的第2天,在32年前经历过同样大地震的唐山人,将两辆救护车、一辆起重车及切割机、生命探测仪等抢险设备发往灾区,来自开滦矿的一线抢险工人说,这次去四川灾区抢险,他们将回报32年前全国人民的救援之恩,同震区的群众一起度过难关。
经历过唐山大地震的唐山东海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市政协委员张振海决定抚育10名在汶川地震中失去亲人的孤儿,他专门为孤儿们辟出一栋300平米别墅,供生活居所之用,生活条件保证达到唐山市民中等以上水平,公司年拨抚育费用10万元,一直抚育到孤儿们中、高等院校毕业,具有生活能力为止。公司安排专门抚养、教育人员负责,从生活、学习的点滴做起,履行对孩子终生教育包括出国深造的义务和责任。教育孩子树立远大志向,为孩子成才开辟空间,鼓励赴外地或国外发展。对于在社会上不能就业者,公司优先安排就业。对于因体力、智力等原因不能就业者,公司将终生抚育。唐山市政协主席张国栋对此举高度重视,立即请市民政部门安排落实。
经与四川民政厅沟通,唐山市将接收500名地震孤儿,并由500位“唐山妈妈”提供“爱心港湾”。
在唐山丰南区有一条煤河,河上有一座“荣华桥”和“祥青桥”。2002年,煤河改造,当年的唐山地震孤儿张祥青捐资230多万元治河修桥,当地人把两座新建的桥用张祥青夫妇的名字命名。
地震发生后,天津市荣程联合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祥青向汶川灾区捐款1亿元。哥哥张祥文说,他一点也不感到意外。他代表家人说,“那是应该的,我们都是唐山地震孤儿,有能力了,就应该回报社会。”张祥文说,弟弟是个“有心人”,自创业以来,以个人或企业的名义,在赈灾、扶老、助残、救孤、济困、助学、助医以及支持文化事业、体育事业、环保事业等方面,捐款捐物累计达3850多万元。2006年,他被中华慈善总会授予“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并获得“第二届中华慈善人物”称号。
由于唐山市积极主动介入抗震救灾活动,唐山经验开始纳入国家对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的视野。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打电话给唐山市委书记赵勇,专门请教灾后孤儿孤老如何安置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唐山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建议是:对于没有亲属的孤儿先由外地福利院收养,但最好的方式是以书面方式向福利院申请,对0~14岁儿童分类采用以家庭收养、家庭助养、家庭寄养等方式分流孤儿。
唐山市还向中央政府建议,为今后国土保护研究提供研究现场,建议选择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泥石流、地裂缝等灾害的典型场地作为遗址妥善保护,而且遗址应具有一定规模,以体现地震现场的客观性;同时地震遗址选择应尽早进行,最好在恢复建设之前,以保护地震现场原始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