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鞍山:一座现代新城的五十年跨越

2008-12-29吴道文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08年8期

  半城山,半城水,湖光滟潋,翠意盎然,一座线条刚劲的工业城市糅在绿水青山中……
  2008年5月,注定令13亿中国人刻骨铭心。就在2008年北京奥运的圣火登陆中国,在南国城市传递激情时,“5·12”汶川8.0级地震却令中国四川上千万人们经历着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
  正是在那个时节,我行走在安徽省马鞍山城市的街头,看着马鞍山城市的沿街风光,心里充满万千思绪与感慨——是的,任何一座城市的发展与成长,岂能不经历些风雨岁月?城市需要燃烧的激情,更需要坚强的意志,这样的城市,才能让人想起,让人铭记。
  
  “5·12”地震,世界瞬间知道中国有个汶川;2008年奥运,世界必将熟知中国北京,而我脚下这座一派清爽宜居的江南风情城市,上溯五十年,仅是长江边只有五十几户人家的荒凉渔村,追溯二十年,还曾是“黄龙”肆虐的重污染工业城市。
  认识一座城市,时间跨度可能仅需一天,可能是一次大型活动的会期,也可能需要五十年甚至上百年。山水之城马鞍山,即为后者,她需要人们走近,轻松地在她的街巷里徜徉,慢慢地感受她的品质。
  
  一座新兴城市的三张“脸”
  
  采石矶、翠螺山兀立长江边,湖泊、园林点缀城中——许多初到此地者都会陶醉于眼前这座城市“城中有园、园中有城”的景致。但你可能不会想到,这座中部地区首个环保模范城市的上空,曾经盘踞着巨大的污染“黄龙”……
  20世纪50年代,肩负发展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重托,一座崭新的钢铁城市在安徽省东部迅速崛起。如今,马鞍山钢铁厂已成为多元化经营的集团公司,位列中国十大钢铁企业,2007年钢产量达到1500万吨——安徽省马鞍山市是名副其实的“钢铁之城”。
  
  同中国所有钢铁城市一样,钢铁工业也曾给马鞍山造成严重污染。为了还上群众生活的“历史欠账”,马鞍山确立了建设“滨江山水园林城市”的总体规划定位,推动重工业资源型城市加快向环保、绿色、宜居城市转变。随后,调优产业结构、治理环境污染、加快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成为全市着力谋划的大篇章。
  在马鞍山市生活的许多老市民都亲眼目睹了雨山湖由清到浊,再由浊变清的全过程。马鞍山市把治理雨山湖作为为民办实事的头号工程,2001年投入1.6亿元实施雨山湖引排水整治工程,把长江水引入雨山湖,使“死水”变“活水”。2004年马鞍山市再投入1.16亿元开展了雨山湖综合整治工程,通过截污、清淤、换水、亮化、美化,使雨山湖再现一池清波,久违的鸥鸟又翔集在湖心的小岛。
  进入新世纪以来,针对重工业比重大的特点,马鞍山先后投入200多亿元实施环境治理和综合技改,实施了污染治理“十大”工程,将20多家“城中厂”搬迁到工业园区或工业集中区,实现了城市经济的“绿色增长”。2006年,在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6%的情况下,马鞍山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了4.7%,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了2%。
  
  荒凉村庄、重污染城市、山水之城,五十年间三张“脸”,马鞍山的巨变背后,是这座城市科学发展的深刻变化。
  
  唱响“山水诗城”的文明旋律
  
  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中国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这是近些年马鞍山人不断收囊的来自国内外不同机构颁发的一项项标志城市宜居质量的荣誉。这些接踵而来的荣誉,成为马鞍山城市文明进步的串串印迹。
  马鞍山钟灵毓秀,从六朝开始,许多王朝贵族就把这里当作终老之地。马鞍山境内的青山,是南齐大诗人、宣城太守谢朓钟爱之所,他曾筑室山南而居,谓之“山水诗都”。诗仙李白爱读他的山水诗,“一生低首谢宣城”,遂有“宅近青山同谢公”的夙愿。最终,李白在此留下“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等50多首瑰丽诗篇,并终老于此。于是,从1989年起,马鞍山每年举办一次中国国际吟诗节以纪念诗仙。在金秋时节,数百名中外诗歌爱好者齐聚“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