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起点
2008-12-29唐书彪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08年11期
最近一段时间,经常听到关于农业、农村、农民的话题。
前不久带孩子去了一趟湖北。在武汉乡下,看到不少农田杂草丛生,一片荒芜。问当地农民,好好的农田,为什么不种点东西呢?回答五花八门,但归结起来不外乎两条:一是没人张罗,精壮劳力都在当地做工或者到外地打工,来钱相对容易些;二是不愿意种,因为种田成本高,国家的各项优惠真到农民手上的不多,种田不合算。
碰到乡下教师,谈起农村教育,也是发愁。由于乡镇小学合并,一个乡镇将只保留一所中心小学,很多孩子要到镇上学校寄宿;中学则是初、高中分离,乡镇中学只办初中,乡下孩子必须到城里读高中。农民将为孩子的教育承担许多额外支出。
不过,国家并没有忘记农民。这几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举措逐渐落实,乡下通电、通水、通水泥公路,农民的生活、生产条件有了前所未有的改善。我到一户农家,在厨房发现新的水龙头旁边,还有一个锈迹斑斑、根本不能用的旧水龙头,就问他怎么回事。他说,多年前,一个旅台乡亲为村里捐建了水塔、铺设了自来水管,但因缺乏维护、村里水质也不好,用了没多久,这套系统就被废弃,水龙头自然也锈蚀了。现在,政府出钱,铺设管道,并从城里引来自来水,农民能够跟城里人一样吃到卫生洁净的饮用水,他和他的孩子都是受益者。
当然,农民们也会想一些自救的办法来改善自己的境遇。在鄂州梁子湖,著名的武昌鱼原产地,好一派湖光山色原生态美景,农民利用大片的湖面养鱼养蟹,修建简单的旅游设施,吸引了很多周边城镇地区的游客。乡村旅游促进了城乡交流,也帮助农民增加了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昨天又和一群政府公务员和媒体记者一起,见了一个美国海归,一通海聊,结果又不知不觉地说到50年前小岗村民的大包干、这些年进城农民工的艰辛、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差别和刚刚结束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土地流转政策。大家感到,我们在空间上和心理上可能远离农业、农村和农民,但我们在生活上和思想上却始终同农业、农村和农民联系在一起。
当年,中央因势利导,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率先在农村发起改革,然后推向全国,为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开启了历史的大幕。今天,中央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全面分析各方面的形势和任务,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提出了新的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政策举措,对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势必产生巨大影响。从当年的应对,到今天的谋划,这是一个时代的跨越。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这些进步表现在物质的、文化的和精神的各个层面。读者通过本期刊出的封面故事,可以感受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许多变化,这些变化也许会带给你许多联想。
下一个30年会是怎样?如果把前30年的经验和成果作为基础,按照中央新的部署,站在新的起点上重新出发,下一个3O年,我们可以满怀信心地想象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