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话语形象的嬗变
2008-12-29朱谐汉
人民论坛 2008年6期
编前
《人民论坛》杂志上期推出的专题《表态文化折射官员话语模式》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作为上一专题的延伸,本期我们对官员的话语形象进行探讨。在新时期,话语形象对于官员来说,已经成为一项亟需修炼的“功课”。民主政治时代要求官员直接面对公众,更多地利用软权力来执政,所以官员必须善于讲话,重塑话语形象。
然而,一些传统官员在各种公开场合要么对着稿子念,要么讲一些官话、大话和套话,这已成为中国官场的一大积习,这种话语形象也在公众心目中根深蒂固。有些官员即使不念稿,也总是不分对象,也不分时间和场合,永远说一些“正确的废话”。
那么,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是制度、观念还是能力问题?官员如何才能从“念稿时代”过渡到“脱稿时代”?有关专家、学者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加以解析。
为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我们要重塑官员的话语形象,建立起代表公共利益、具有官员个性、充满自信和激情的官员话语形象。
延安的“官场话语”:展示不一样的政风
官员,主要是通过说话来开展工作的。动员、说服、交流、解释是他们的主要工作方式。从个体生命来说,有良好的话语能力和话语形象,有利于其履行好领导职责,达成领导目标,也有利于提升自身的软权力(即由人格魅力支撑的个人权力),更有利于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但一些官员不会脱稿讲话,只会面无表情地念稿。官员的这种话语形象,可能在别的国家并不多见。
新中国的官场话语直接传承自延安。可是在延安,官员所崇尚的是脱稿演讲,官场话语的风格是自然、质朴、平实,且富有领导者个人的性格特征。在当时战火纷飞的年代,前线忙于战事,后方人手紧张,领导人都是亲自写作讲稿。难以想象一次简短讲话、一次紧急动员、一次工作部署,会成立一个专门班子为领导人写作讲稿。
毛泽东作为党的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之一,当时扮演着13重角色,其工作之繁忙是可想而知的,但并不影响他亲自撰写演讲稿,不影响他亲自与公众交流沟通。《毛泽东选集》中所收录的著作,都是出自毛泽东的手笔。“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等脍炙人口的话语,“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学习张思德”等洒脱的即兴演讲,风格清新、充满激情,至今读来依然让人们忆及他当时的音容笑貌;毛泽东、朱德、杨尚昆等领导人在窑洞中会见外国记者时,谈笑风生、诙谐幽默地纵论时局,向世人展示了共产党领袖的独特魅力。正是延安的“官场话语”,让世人看到了共产党的边区政府与国民党的南京政府根本不同的政风。
失去个性:官员念稿的必然结果
官场话风的改变是在从农村转入城市后悄然发生的。最显著的是一些官员不会脱稿说话,只会照本宣科念稿。不论是大小会议,面对媒体记者,还是酒会应酬场合,讲话均需秘书写作讲稿。结果是官员话风趋同,不再有演讲者个性。
个性就是官员的独到见解、独特风格。官员讲话需要有个性,需要有见地。官员只有在自主表达、用心交流时才会产生激情,才能感动听众,征服听众,群众才会信任他、佩服他、追随他。反之照本宣科,缺少个性特色,缺少魅力,缺少感染力,时间一长,就让人闻之生厌。
我们阅读毛泽东的著作,能感受到他深刻、凝练、亲切、幽默的个性。坊间传说,毛泽东在延安抗大做演讲,学员向他请教什么叫政治,什么叫军事,对这两个并不是十分简单的问题,他做了最简单的回答:所谓政治,就是把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我们对手的人搞得少少的,这就叫政治。什么叫军事,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就叫军事。谁听了毛泽东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都能感受到他的深刻凝练和风趣幽默。
我们听邓小平讲话录音,也能感受到邓小平的个性。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来访,提出讨论香港主权问题,还威胁说香港可能发生严重波动。邓小平说:“主权问题不容讨论!到了新中国建立48年的1997年,中国如果还不能收回香港,那中国的政府就是晚清政府,中国的领导人就是李鸿章!”邓小平这席话震撼了撒切尔夫人,也让所有中国人听后感受到了邓小平的爱国之心和坚毅个性。这种效果,是念稿不可能达到的。
官员不会脱稿讲话,形成官员话风趋同,这源于官员的言语能力退化,还是官场排斥有言语个性的官员?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官员话语形象?
呼唤代表公共利益的个性官员话语形象
与延安时期相比,今天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已完全不同,我们进入了民主时代,“以民为本”、“主权在民”成为社会主流意识。我们的政府是人民政府,如温家宝总理所说:“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政府必须秉持一种精神,这就是公仆精神。政府工作人员除了当好人民的公仆以外,没有任何权力。”科技发展把我们带入了大众传媒时代,随着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日渐普及,官员话语形象必将更加全面深刻地影响政府形象。
官员话语形象,是官员讲话在百姓心中留下的比较定型的映像。在大众媒体上和公域生活中,官员说什么和怎么说,与官员做什么和怎么做一样,对百姓心理影响巨大。因官员话语导致政府公信力受质疑,因向大众传媒提供了某种不恰当政治信息,从而引发社会矛盾、政治失序,乃至反政府动乱的事例,在中外政治历史上并不少见。
为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我们要重塑官员的话语形象,在我们公民面前,建立起代表公共利益、具有官员个性、充满自信和激情的官员话语形象。(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