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进一步开创又好又快发展新局面

2008-12-29

人民论坛 2008年6期

  要努力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转化为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确保经济社会继续沿着科学发展的道路阔步前进。
  
  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内蒙古时强调指出:“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取得更大成绩。”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报告和总书记视察内蒙古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更加自觉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开创内蒙古又好又快发展新局面。
  
  紧密结合实际,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各个方面
  
  必须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义。经过60年,特别是近些年来的不懈努力,内蒙古经济社会有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但同时我们必须清醒看到,内蒙古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基本情况并没有改变,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的长期历史任务没有变。我们的发展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发展水平不高,还有170万城乡群众生活比较困难。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就必须始终坚持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经济实力,打牢发展的物质基础。
  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长期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改善民生,但是受经济基础、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内蒙古的民生工作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做好民生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着力增收富民,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坚决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个基本要求。在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上,我们把提高协调发展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水平作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首要目标。这是充分考虑成本代价、着眼全局、谋划长远的目标。
  考虑成本代价,就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进一步提高科技、人才、管理等非物质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着眼全局,就是要把内蒙古置于全国的大局中来谋划,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互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谋划长远,就是要把打好基础与重点突破统一起来,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起来,促进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
  必须认真落实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这几年,内蒙古之所以能够形成和保持大好形势,主要得益于坚持统筹兼顾。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要切实做到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实现良性互动的最优发展。
  必须认真体现“好字优先”的要求。要按照十七大提出的“三个转变”的要求,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把握发展的节奏和步伐,更加注重优化结构,更加注重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要更加重视社会事业发展,更加重视民生,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相协调;要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把解决当前突出问题与推动长远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把完成当前目标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
  
  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逐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牧业、繁荣农村牧区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大力发展特色、绿色和安全农牧业。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促进产业多元、产业延伸和产业升级,进一步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物流、金融、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旅游、文化等新兴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
  在投资结构调整上,加强化工、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和非资源型加工业建设,加大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和社会事业投入力度。在所有制结构调整上,放宽领域、落实政策、营造环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在生产力布局结构调整上,认真做好与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衔接,积极促进产业集中和要素集聚,不断提高集约化发展水平。
  优化区域发展布局,继续鼓励优势地区率先发展,支持东部盟市加快振兴,促进全区各地协调发展。切实加强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加快推进服务业、建筑业、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发展,不断培育和创造新的发展优势。牢固树立节约意识,进一步加强资源开发的科学规划和有效保护,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全面提升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逐步形成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增长、消费方式。
  
  强化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增强发展活力
  
  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农村牧区综合配套改革、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积极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加快推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积极参与国内外经济技术合作,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构建开放型经济格局。进一步壮大口岸经济,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尽快在境外资源开发利用和市场开拓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
  强化创新动力,加快从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转变。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加大技术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力度,大幅提高科技贡献率,切实把经济发展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
  
  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坚持走生态文明道路,把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加强生态教育与健全体制、发挥政府作用与动员全社会力量结合起来,坚持不懈地建设好祖国北疆生态屏障。
  突出抓好节能减排工作,使之与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结合起来,加大投入,制定政策,落实责任,确保如期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进一步加强交通、水利、能源、信息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大铁路路网、高等级公路网、电力输出通道和运输管道建设力度,不断提高基础设施承载产业、保障生活的能力和水平。
  在改善发展硬条件的同时,着力优化发展软环境。继续加强法治环境建设、信用环境建设和社会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快从资金流入区向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流入区转变。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民族文化大区
  
  进一步把文化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大力推动民族文化大区建设,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开发利用好内蒙古丰厚的草原文化资源,努力推出更多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正确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统筹城乡、区域文化事业发展,优先建设一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益性文化项目,加快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着力打造民族文化和草原文化品牌,重点扶持发展一批规模大、实力强、有特色的文化骨干企业,着力培育具有民族和地区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不断提升内蒙古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
  
  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和谐社会建设
  
  更加注重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千方百计增收富民,逐步建立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良性互动机制,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来源多元化、增收稳定化、分配公平化。坚持以创业促就业,提高全社会就业水平。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网络体系,改善公共服务质量,不断增加公共财政支出,切实改善弱势地区、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条件,妥善解决贫富差距、地区差别、城乡差别和劳动关系失衡等一系列问题。
  大力实施民生工程,让发展成果最大限度惠及于民。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逐步做到保证社会成员都能够平等地享有权利、维护权益。
  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更新社会管理观念,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的改革创新,完善社会管理职能,提高依法管理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形成对全社会进行有效覆盖和全面管理的体系,扎实推进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建设。
  总之,我们要更加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工作,努力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转化为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确保经济社会继续沿着科学发展的道路阔步前进!(作者为内蒙古自治区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