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摆脱被动输入通胀拖累
2008-12-29邱兆祥秦泓波
人民论坛 2008年9期
从国际市场显著输入通胀的原因
中国的经济增长受到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实属正常,但为何自2007年下半年以来开始从国际市场显著输入通胀,引发国内物价过快上涨?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中国经济的持续高增长进一步强化了国际市场对大宗商品价格长期上涨的预期;二是国际游资推动大宗商品价格加速上涨引发中国通胀,意图倒逼中国加速人民币升值,从而实现套利的目的;三是中国目前对绝大多数国际初级产品均没有定价权,难以发挥需求方对价格的抑制作用,形成被动输入通胀的局面。
如何扭转被动的局面
目前被动输入国际通胀的局面应该得到扭转,否则,就可能形成中国经济增长和宏观调控受制于人的局面。要从根本上扭转局面,需要通过以下三条途径:
一是应改变国际市场对中国经济“高增长,高消耗,高进口”的预期。中国经济应逐步树立“高增长,低消耗,适度进口”的形象,即逐步改变国际市场对中国经济增长长期高度依赖国际资源的预期。要改变这一预期,关键是在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国内资源供给等方面不断取得新成效。如果中国节能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就将有利于改变国际市场对中国经济增长资源高消耗的传统预期,从而有助于扭转大宗商品价格长期上涨的趋势。
二是人民币汇率应继续坚持稳步浮动的做法,采取措施有效应对国际游资的套利行为。此举能相对减少基于人民币升值套利的投机活动,从长期而言对于解决输入通胀问题是有利的。
三是应通过行业整合,培育行业龙头企业和具有国际经验的机构投资者作为不同初级产品的牵头方,争取国际市场的定价权。笔者认为,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在争取国际定价权的过程中发挥行业监管协调等积极作用,但从长期而言,还是应该以国内的龙头企业或有实力的机构投资者为主要依托参与国际定价。政府应该重点扶持本行业的龙头企业,金融监管部门应重点培育有实力的机构投资者,通过市场化行为整合行业资源,形成对外一盘棋,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国际竞争。
解决输入通胀问题牵涉复杂的国际经济、贸易关系的调整,不可过高期待短期之内就成效显著,而应对症下药,从容应对,争取逐步扭转局面。(作者分别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博导;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经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