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期待和谐生活圈

2008-12-29杨开忠

人民论坛 2008年11期

  应坚持以人的重建为中心,通过分类指导的方式,使灾区重建成为和谐生活、永续生态、效率生产的生活圈
  
  灾后重建任务繁重、类型多样,我认为还是通过分类指导的方式,使灾区重建成为和谐生活、永续生态、效率生产的生活圈。重建后的这片土地,首先是生活区,以人为本,以生活为中心,又是生态区,还是生产区。实现灾后又好又快重建,应注意以下问题:
  
  以人的重建为中心
  
  首先,重建模式上,坚持以人的重建为中心。在重建中需要处理好三种关系:一是人与环境的关系,这里的环境指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受灾群众的重建应该被放在首位;二是处理好生产、生活、生态之间的关系;三是以人的重建为中心的同时,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尊重文化多样性。灾后重建过程同样也是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多样性的过程。
  
  充分发挥灾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引擎作用
  
  在调查、研究、规划、设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灾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引擎作用。将规划置于整个灾区城市化、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的全局之上去考虑。以长远的眼光做好规划、设计、重建工作,不应该仅仅求速度,更要保质量。
  
  全球化视角考虑震区重建
  
  在和谐生活、永续生态、效率生产的基础上,考虑当地的区域和人口、经济布局的同时,重建中更要融入全球化视角。重建后的灾区更应当是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具有持续竞争力的地区。该地区地域辽阔、地形复杂、人口相对稀疏,如果搞天女散花式的重建,不利于该地区发展。应根据各地灾情,处理好就地重建和异地重建的关系;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保证人口适当集中,使当地人民能够分享规模经济、积聚经济带来的成果。
  在重建中,不能片面求快,更要从人民生活幸福、当地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考虑问题。首先是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其次是发挥好专家在重建中的作用。最后,也是很重要的问题,发挥公众参与的作用。不能以感情代替理性,一定要坚持充分调查、科学规划,把灾后重建工作做得更好,真正符合灾区实际,符合群众需求。(作者为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国家“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