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议官员“乌纱帽”?
2008-12-29邓仰全
中国报道 2008年9期
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组织部委托国家统计局从2008年起,每年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事业单位开展“组织工作满意度”的民意调查。这是我国组织工作首次以这样的形式接受社会的评价,调查的方式也具有前所未有的独立性与客观性。
首次大规模接受社会评价
2008年首次进行的“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工作,于7月份正式在安徽、湖南、黑龙江、重庆等省市展开,将在中央机关、省、市、县、乡、村各层次的干部和群众中抽取近8万人开展调查。本次调查采用抽样问卷方式,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干部群众对组织工作、组工干部形象、干部选拔任用工作、防止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工作的满意程度,以及对组织工作的具体意见、建议等。整个问卷约有30个问题,被调查者主要以选择的方式回答问题,但也可以另外附上具体意见,应该说,调查范围具有前所未有的广泛性和代表性。
“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工作一经公布,立刻引起媒体以及网民的关注与热议。有媒体指出,中央组织部进行的民调有助于官员“选拔任用”的深度开放。众所周知,中央组织部是党中央在组织工作方面的助手和参谋,主要职能包括考察、配备和调整省级领导机构,挑选和提拔党的干部,同时负责干部审查和监督等工作。现在首次以民调的方式征询民意,通过民众满意度调查,将组织工作置于社会各阶层民众的监督与评价之下,这无疑扩大了民众在官员选拔、任用、监督与惩治等各个环节的参与权和知情权。
人民网“人民时评”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中央组织部进行的“民调”,释放出这样的信号——今后,干部的提拔任用,官员“乌纱帽”的去留将更多地体现“公议”。
一网民则这样评价说:“组织工作满意度”调查这个方法很好,让群众能够对我们的干部评头品足,让干部时时刻刻都对群众保持一颗畏惧的心,不要眼睛老盯着上面,只想着怎样对上面负责,只想着怎样去讨好上级。
高层背景的推动力量
中央组织部首次委托国家统计局进行的民意调查问卷,不仅反映了高层领导对民意的充分尊重,而且从现在开始,已经在实际操作中将民意考核纳入到干部工作政绩的考核之中。
民众是权力的来源,那么,官员的选拔、权力的授予理应得到民意的支持,官员的任用、权力的行使也理应得到民众的监督,正如十七大党章修正案所强调的,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中央组织部首次大规模进行的民意调查,事实上,也向手握权柄者重申了权力的来源及其尊严,为官者真正敬畏之所在,乃民意也。
民意,即民心之所向。尊重民意,并在组织工作考核中引人民意考核,充分显示了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尤其是在党政领导干部建设中新的思路与决心,是在干部选拔民主政治道路上迈出的具有突破性的一步。
在此之前,中央组织部曾在四川、浙江、内蒙古等3个省区的8个地市、28个县市区进行了试点。在所有的试点中,民意调查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当时试点的民调范围主要集中在“两代表一委员”(党代会代表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试点民调的框架设计中,除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大的类别外,居民收入、住房、交通、能源供应、生活环境改善和子女入学、就医收费等群众生活改善的情况,也成为民调的评价要点。
今年明,山东省德州、烟台两市的市长,分别带领市直部门“一把手”赶到济南,参加一年一度的“地市大考”。与往年不同,今年的考核还首次增加了电话随机访问形式,调查了当地常住居民对该市党委、政府的评价,并将调查结果运用于目标绩效考核。
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考核官员政绩,评价政府绩效正在悄然生变,现阶段进行的民意调查已成为官员政绩考核、政府绩效评价的一种重要方式,它的广泛运用,不仅意味着中国的干部选拔、任用上的日益民主化,而且意味着中国以尊重民意为导向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正在不断地取得进步。
民众是否真正满意
此次中央组织部进行的大规模民调,事实上也提供了一个民众与政府交流的平台,对于领导干部的选拔与任用,党内外以及社会各界民众多了一个表达自己声音的机会,这无疑是对民意的一次疏导,也昭示着领导干部的选拔与任用制度正由党内民主走向社会民主。
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对领导干部的选用曾明确地提出:要扩大选人用人的民主,坚决整治不正之风,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不用那些以权谋私、为己干事、干部群众信不过的人;不用那些不负责任、拉私人关系、投机钻营的人;不用那些不讲原则、不分是非的“老好人”;不用那些不干实事、无所作为混日子的人。
毫无疑问,更多地吸收民意,必将有利于打破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的弊端。现阶段,尽管干部选拔已实行了民主推荐、民主投票、任前公示等措施,但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中仍存在着一些让群众不满意的问题,如裙带关系、跑官要官、大搞政绩形象工程、行贿受贿等现象仍让群众深恶痛绝,引进民意调查机制,无疑对干部的选拔任用具有一定的监督威慑作用。
但民意调查能否让民众满意呢?如何让民调真实地反映民意,保证调查的客观与真实性更是众人关注的焦点。不少网民就在网上留言:我不敢说真话,因为一些领导干部在各处都有自己的心腹,说了真话,一怕日后被穿“小鞋”,更怕的是丢了饭碗。也有网民提议,能不能想得更周全些?
还有人提议,可否委托相对独立的社会中介组织,采取入户调查、发放问卷调查表、政府网站评议等方式,广泛地收集人民群众对干部的意见,更能保证调查的真实准确。
在确保民调真实地反映民意后,那么,民意在官员的选拔与任用中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或者说,民意在相应的考核体系中究竟该占多大的比例?显然,目前有关问题都还没有明确的答案。当上级不满意时,官员可能被解职;那么,当民众不满意时,官员是否也应该辞职呢?民意若不能对官员的任用与升迁起到相应的影响,那么,民意调查将会失去应有的意义,这一举措也将很难让民众真正地满意。
行政体制改革的“坚冰”即将打破?
也许8万份民调问卷只是一个让民众欢呼与期待的开端。此次大规模进行的民意调查,并将民意调查机制引入到地方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之中,昭示了民意将在领导干部选拔与任用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并将日益民主化。
今年7月,贵州省贵阳市以“公推竞岗”择优公开的方式选拔了4个区、县的党委书记。从公开的民主推荐,电视、广播、网络的全程直播,“公推竞岗”演讲答辩和民意测验大会,到“公推竞岗民主推荐人选”综合成绩的具体得分情况,全部让人民群众直接看到并亲身感受。有网民评价,贵阳市区县领导干部“公推竞岗”,公开、透明、新鲜、大胆、真实可信,让人耳目一新。特别是在程序上严谨,答辩实行公开同步转播,得分公开登出,让人一目了然,避免了暗箱操作,让民众信服。
有关专家认为,贵阳市以“公推竞岗”选拔干部的方式,体现了民主选举、民主监督和民主制约,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也是党和政府执政能力不断增强的一种体现,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核心的执政理念和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
在官员政绩考核和政府绩效考评中引入民意调查机制,在干部选拔上推行“公推竞岗”,事实上,也都是中国行政体制与政治体制改革的一次次成功的实践。
2007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了香港特别行政区有关普选问题的决定。2017年,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任行政长官的选举将实行由普选产生的办法,随后,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的选举也将实行全部议员由普选产生的办法。这不能不让人产生一个联想,与其毗邻的深圳特区是否也可能再次成为改革的试点呢?
今年中央组织部首次进行“组织工作满意度”调查,如此大规模地问计于民,不能不让人产生这样的联想:行政体制改革的坚冰是否即将打破?正如一些媒体所言,8万份民意调查问卷绝对是一个重要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