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新任主持人轶事
2008-12-29佚名
今日文摘 2008年6期
从12月中上旬开始,接连4个晚上,央视《新闻联播》采取以老带新的方式推出海霞、李梓萌、康辉、郭志坚4位新人,引起全国观众如潮的评论——
海霞 母亲帮她纠正嗲声嗲气
每晚9时,伴随着熟悉的音乐和“各位好,这里是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室,海霞现在为您播报”这句经典的话语,以干脆利落的播音风格和亲切的笑容为“杀手锏”的海霞渐渐得到观众的认可与喜爱。
海霞的家在河南。海霞的母亲是位教师,普通话、朗诵非常好。母亲对她从小严格要求,小时候她说话嗲声嗲气,母亲会努力地纠正,教导她如何说话大方。
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二,海霞刚好赶上三届普通话教学成绩观摩大赛并且获得了“三连冠”。考大学那阵子,全家都陪着海霞把电视“戒”了,所以连电视台播报的北京广播学院在河南招生的消息都不知道。母亲偶然得知此事,赶紧去报名,可报名已经结束。母亲找到工作人员说明情况,终于为海霞补报了名。
海霞毕业后先去无锡电视台锻炼,后回到中央台。1994年4月1日,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里第一次有了直播新闻节目主持人。担任首播的就是全台年龄最小、台龄最短的播音员海霞。海霞尽量抑制住紧张,播报渐渐流畅自如。
一位网友这样形容海霞:“我记得你做实习生时有一次播错了,可是你非常自然和冷静地说出我在央视第一次听到的3个字:对不起!就是从那时起,我们全家都喜欢你和你的节目,我爸说这个播音员以后肯定行!”如今海霞主持的《晚间新闻》收视率进入了中央台高收视率节目的前十名。
越来越多的观众认为《现在播报》简直非海霞莫“播”了。一次,海霞因患重感冒,一连3天没有在《现在播报》出现,很多观众打电话关切地询问:海霞哪儿去了?《北京晨报》为此还郑重其事地刊发了一条消息,向读者解释海霞近期没有在电视上露面的原因。结果,这件事成了朋友们打趣海霞的“话柄”:“不得了,得个感冒也成社会新闻了。”
海霞就是那种很容易让人一见倾心、一聊投缘的女孩,她的风趣、爽朗和热情使人常常在不知不觉间缩短了与她的心理距离。遗憾的是,上午休息、夜里上班的工作程序抵去了海霞交朋友的大部分机会,特别是担任《现在播报》的主播后,每天从下午4时到晚上10时天天不停地连轴工作,使得朋友间的小聚和交流在海霞那里都成了一种奢望。
李梓萌 想当间谍的第一美女
屏幕上的李梓萌除了大方、亲切之外,瘦削的脸庞还透着一股干练劲,有点厉害。屏幕下的她,黑色的外衣,暗红的围巾,瘦高瘦高的个子,颇具T形台上模特的风范,属于走在人群中吸引目光的那种人。因此,她曾被誉为央视第一美女。
曾是中央一套《国际时讯》主持人的李梓萌,经历很简单,从远在沈阳的高中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又在临近毕业的半年,进入中央台播音组实习,这其中的一些曲折、艰辛,李梓萌一语带过:“和很多高中生、大学生一样,经历过黑色7月,经历过等待分配工作的焦躁不安,没有太多特别的,比较大众化。”
让人想不到的是,李梓萌最初的职业梦想是当间谍。她对此的解释是:“这在我们那个年代很正常,关于飞虎队、霸王花的影片充斥着我们的视野,小女孩比较好奇,比较爱做梦。”
李梓萌与电视结缘是在她上高三时,她知道了北广这个学校,知道自己崇拜的许多“国脸”都在这里度过年青的时光,而从小到大李梓萌在主持方面一直比较有特长。
真正让李梓萌重新审视自己职业的,是在中央台实习的时间。李梓萌讲到她刚去播音组实习的第一天,坐在办公室里面,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刚巧李瑞英老师进来,她当时下意识地像弹簧一样站起来,把李老师吓一跳,说:“你站起来干吗?快坐下!”一句话让李梓萌感觉特别亲切。“环境真的很重要,整天与前辈们在一起,我受益匪浅。”有一次李梓萌上节目时穿的服装扣子位置不合适,李瑞英老师委婉地告诉她:“你的这件衣服很漂亮,但扣子的位置不合适。”李梓萌说:“他们就是这样,时刻关注你的成长,但却一点儿也不打击你,给你不断学习进步的信心。”
很多人喜欢李梓萌都是从她那独树一帜的播音风格开始的。在播《国际时讯》时,她总是略微倾斜地坐在桌前,语言轻松活泼,好像身边的一个朋友在向你陈述今天发生的新鲜事。刚开始,观众对她的播音风格有截然不同的两种评价。有观众认为她亲切自然,也有观众认为她动作和表情太夸张,“晃来晃去的,都快从屏幕里跳出来了”等等。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这种风格开始逐渐被大家接受。
康辉 一个特别“闷”的人
认识康辉的人一般都会认为,他不适合做主持人或播音员这种职业,因为他从小就不是一个“活跃”的人。用他自己的话说,在学生时代,自己是一个特别“闷”的人,总是一个人忙着自己的事情。
初中的时候,他想过要上美术学院,或者以后读中文系。谁知道有一年假期,姐姐的一位考上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编导系的同学来家里玩,把学校和自己的专业说得像全天下最好的一样,康辉听傻了,当时就改变了主意。没想到他真的考进了北京广播学院。
然而,在大学里他竟动了转系的念头。他本以为自己的普通话没什么大问题,谁知道上语音课就只有他一个人留堂到最晚,练得都不会说话了。正当他痛苦不堪的时候,专业课的学习似乎一夜之间豁然开朗。到第一次专业考试时,康辉得了播音系的语音最高分。这件事情让他对自己也有了自信。
回忆起自己第一次新闻直播的经历,15分钟的午间新闻节目,从开始到结束,他坐在播音台前连动都没敢动一下。15分钟过去,人都坐僵了。
现在,康辉还是中华骨髓库的爱心大使。他已经在中华骨髓库登记捐献造血干细胞,他还去中华骨髓库做义工,负责接电话答疑解惑,宣传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有关知识。
郭志坚为妻儿忙前忙后的男人
郭志坚1971年7月出生在河北张家口市,自幼喜爱写作和朗诵。1992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1996年进入北京电视台播音部,担任《北京新闻》播音员。两年后调入中央电视台播音组,先后主持《晚闻新闻报道》、《现在播报》等新闻节目。
童年的郭志坚是在收音机旁寻找快乐的。当他和被下放的父母来到河北一个偏僻农村的时候,收音机寄托了他对外面世界的全部向往,他成了村子里唯一一个讲普通话的孩子。慢慢地他喜欢上了朗诵,还用省下的零花钱买了录音机,把自己稚嫩的小诗录在磁带上再放给自己听。这个爱好使他在若干年后的一次张家口全市中学生的演讲比赛中一举夺得第一名。
中央台的新闻播音工作是繁重而艰苦的。上早新闻要凌晨4时起床,零点新闻结束后又难以入睡,再加上中央台的新闻是以直播的形式播出的,工作压力可想而知,久而久之,失眠头痛成了家常便饭。说起这些,郭志坚的脸上却依然露出灿烂的笑容。“我喜欢播音这个工作,它带给我巨大的荣誉感,我是为快乐而工作的。”播音组组长李瑞英最了解小郭,所以一有需要连轴转的活就交给他,而郭志坚也乐此不疲。
工作虽忙,生活还在快乐地延续着。三十而立的他迎来了六斤八两的胖儿子。白天为孩子洗冼涮涮,为妻子忙里忙外分担家务,晚上再去上班,他却并不觉得累。■
(岳峰荐自《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