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战略转变
2008-12-29宝胜
中国市场 2008年1期
摘要: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和国际技术转移的主体。文章重点考察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的战略转变和全球扩张方式,在此基础上简要分析了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和有关启示。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战略转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作为生产经营全球化的载体和国际技术转移的主体以及对外直接投资重要渠道的跨国公司,不仅在数量和规模上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且其经营策略和具体运作方式上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据初步统计,目前跨国公司的数量已经达到6.3万家,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附属公司更是高达69万家,几乎覆盖了世界上的每个国家,控制着世界生产的40%,国际贸易的2/3,国际技术贸易的60%—70%和对外直接投资的90%,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力量。特别是一些大型跨国公司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新形势,纷纷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逐步推行全球扩张政策,从而使跨国公司自身的发展和世界经济的整体趋势都出现了新的变化和特征。
一、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的战略转变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微观载体和主要动力的跨国公司纷纷扬弃过去的市场战略和资源战略,相继推行全球战略。
一般来讲,战略是企业为适应环境变化而确定的长期目标和行动纲领,它在国际性企业的全部工作中占有中心和支配地位。有学者认为,跨国公司的本质就是推行全球战略,全球战略是跨国公司的灵魂,是区别于国内企业的根本特征。但是全球战略的实施有一个历史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只有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和跨国公司自身条件达到一定程度时才有可能采取全球战略。例如,在19世纪6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欧美的一些后起资本主义国家率先提高关税壁垒等贸易障碍,国际市场被分割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多国国内市场,直接出口受到限制。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公司为获取高额利润不得不采取市场战略在当地直接从事生产和销售活动,其业务特点是分布在海外各地的子公司拥有高度的独立性,不仅它们之间互不影响、互不进行业务往来和信息交流,而且与母公司的联系也比较少,子公司全权负责当地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反映了跨国公司内部初期的、浅层次的国际分工,因而还谈不上什么一体化经营。这是在互不相关的多国市场经营环境中跨国公司早期投资战略的
几乎唯一形式,是对贸易壁垒,特别是对关税壁垒的最初反映。进入20世纪以后,特别是从20年代开始,一些跨国公司为了寻求本国所缺乏的或者是在东道国较为廉价的资源,转
而采取资源战略。其主要特点是,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再局限于一个国家,而是寻求外部资源,实行一体化经营,这样就可以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增加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因此,
在资源战略下,子公司丧失了自我存在的独立性,而依附于母公司,与母公司以及其他子公司之间构成生命共同体。海外子公司分担母公司整个生产体系的某一经营环节,这反映了跨国公司内部国际分工的深化,也体现了跨国公司国际生产经营的简单一体化。从世界历史发展看,资源战略是继市场战略之后被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所采用的,是跨国公司海外经营范围扩大后所实行的一种战略。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世界经济发展的环境出现了重大转折,关税的大幅度减让,交通运输业的巨大改善和通讯技术的突飞猛进,使经济全球化进程得到强劲发展,许多行业的跨国公司相继宣布推行全球战略。与市场战略和资源战略不同的是,推行全球战略的跨国公司从全球角度出发,对它拥有的有限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以期达到长期的总体效益最大化。由此可见,全球战略是跨国公司战略的最高阶段,是跨国分工和世界经济一体化深化发展的产物。它的特点是全球性地思考经营环境的变化,全球性地思考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而能够实现公司的整体和长远利益。
二、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具体扩张方式
纵观世界各国大型跨国公司全球化发展道路,无论是取得了成功还是在竞争中被淘汰,在具体扩张方式上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策略。
一是跨国公司间的兼并与收购。跨国并购(兼并与收购的合称)是跨国公司迅速进入东道国市场,全面推行全球扩张策略的主要方式。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每年约有16000多家企业被并购,其中的80%以上进入跨国公司的行列。从并购交易额和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比例来看也表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1995年全球跨国并购交易额达2372亿美元,1996年为2746亿美元,1999年为7200亿美元,2000年达到11000亿美元。兼并、收购交易规模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比重,从1996年的49%上升到1997年的58%,1999年则达到83.2%,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最高水平。1995年跨国并购交易额超过10亿美元的巨型跨国并购有35起,1996年增至45起,1997年为58起,1998年为89起,占当年跨国并购总额的3/5左右,到1999年又增加到109起。可见,跨国并购已基本取代投资兴办新企业而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
二是建立跨国企业间的策略性技术联盟。目前,国际市场竞争对跨国公司产品的要求是具有技术含量高和资金密集等特点。这就使得高技术产品的研制更多地依赖跨国公司在技术、资金和人才等方面拥有垄断优势。但是,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制费用、难度和风险也相应地增加了。另一方面,产品标准化趋势不断加强,新产品的生命周期明显缩短,即使是实力雄厚、规模庞大的跨国公司也难以单独承担技术创新所需要的巨额资金以及由此带来的巨大风险。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主要跨国公司除了直接进行并购外,还建立起了不同形式的跨国企业间的策略性技术联盟,加强在高新技术领域中的合作与交流,其主要目的是共担风险,共享利益,使联盟各方最终能够获得1+1>2的投资效应的有力措施,从而推动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顺利实现。
三是在海外建立技术研究与开发机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跨国公司的技术研究与开发逐步改变以往以母国为中心的传统布局,而是根据不同东道国的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有组织地安排研发活动,从而促进了跨国公司的研发活动朝着国际化和全球化方向发展。其主要表现是跨国公司投资于国外的科研经费比例不断上升;跨国公司投资的国外企业中从事研究与开发工作人数的比重大幅度上升。近年来,跨国公司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国际化已经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值得肯定的是,跨国公司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国际化不仅增加了工业发达国家之间在高新技术领域内的交流与合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的提高与科研环境的改善,因而对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有效实施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三、对我国的影响和启示
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对世界著名跨国公司来华投资不仅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而且提供了难得的机会,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已成为跨国公司全球战略安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统计数据表明,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中有400多家在中国投资,美国最大20家工业公司中的19家、日本最大工业公司中的19家、德国最大10家工业公司中的9家均已在华投资。另据权威部门的统计,2002年全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超过了500亿美元,成为世界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即首次超过长期占居首位的美国。毫无疑问,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给我国带来了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国际前沿信息,并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产品升级,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环境日益改善的主要因素。同时,随着利用外资额的逐年扩大,对我国的经济安全和防范金融风险也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作用,还对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起到了示范作用,在残酷的竞争中教会了中国的国有企业如何面对世界的挑战,成为中国企业充分了解和学习国际市场运作规则,国际市场进一步认知中国企业的纽带。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由于跨国公司的属性就是最求高额利润和对市场的垄断地位,所以在强大经济力量的支持和利润动机的驱使下,跨国公司的大举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也逐渐显露出来。如造成人才资源国内流失的被动局面;带来就业安置新矛盾;通过市场挤出效应对民族工业带来巨大冲击;与我国的产业分布和地区投资导向相背离等等。由此可见,跨国公司全球扩张战略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两方面的。我们在深刻认识和充分发挥跨国公司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面对跨国公司直接投资逐年增加的现实,认真探索应对策略,主动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变消极防御、被动挨打为主动学习、积极合作、勇于竞争。只有这样才能在跨国公司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带动下,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的有效增长和国际地位的快速提高,才能迎来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全面振兴。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
参考文献:
[1]金润圭等.全球战略: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国际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1-26.
[2]袁建国.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的战略调整浅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5,10:76-77.
[3]陈亚雯.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发展战略[J].经济问题探索2002,2:82-84.
[4]林进成,柴忠东.跨国公司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国际化趋势[J].世界经济,1998,7:34-38.
[5]冼国明,刘翼.跨国公司与经济全球化[J].南开经济研究,2001,4:11-22.
[6]董有德.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并购新趋势[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0,5:13-16.
[7]杜德斌.论发展中的跨国公司R&D体系[J].世界地理研究,2000,3:1-7.
[8]宝胜.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间的策略性技术联盟[J].科研管理,2002,5: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