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化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2008-12-29温建强
中国市场 2008年1期
摘要:信息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现代化程度、综合国力和经济成长能力的重要标志。信息化建设中要做好五个结合,一是信息化建设新农村建设的结合,二是信息化与企业信息技术发展相结合,三是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四是信息化与提高政府管理水平相结合,五是信息化与当代可持续发展相结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信息化的路子。
关键字:信息化;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决定,“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措施”;党的十六大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我国在新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一项主要任务,要求,“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做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空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些大政方针,是我们信息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南。
信息技术渗透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和方面,没有任何一门产业不从这一现代技术中获益。信息化已经越来越成为维护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信息化关系到经济、社会、政治等各方面,成为未来发展战略制高点。信息化对国民经济具有倍增、催化和优化作用,直接和间接地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产生一系列综合效益。信息化扩大经济活动范围,开辟新发展空间,改进生产性能,增强人员素质,拓展劳动对象,减少资源消耗,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通过优化生产力质量、引导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促进生产力系统运行的有序度、强化经济调控能力和管理水平、改善上层建筑功能等方式发挥对国民经济的优化作用,实现经济规模增长与结构优化。因此,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现代化程度、综合国力和经济成长能力的重要标志。
一、 信息化建设新农村建设的结合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各地区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我国初步构建了以农业部信息中心为龙头、连接31个省(市、区)农口部门的信息平台,建立了以批发市场价格行情、农产品供求、科技教育、种植业、水产业、农垦等专业网为骨干的中国农业信息网(http://www.agri.gov.cn),初步形成了以农业部信息中心为核心的机群网络。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农村信息服务站的建立,以及农民经纪人、农村信息员的发展,使得涉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得到加强,农牧场品生产、加工、销售、市场供求等消息,以及农民生活的各类信息初具规模,在许多地区农民可以通过互联网或其他终端方便的获得生产生活中的各类信息;各有关部门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格局开始形成,农业、气象、科技、教育、广电等部门发挥自身优势和职能作用,积极推进农村信息网络体系和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力的促进了信息技术在农村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和涉农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这些成绩对于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和丰富农民文化生活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今后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和载体。
二、信息化与企业信息技术发展相结合
企业是社会经济的细胞,企业的信息化是经济信息化乃至整个社会信息化的基础。在现代信息革命条件下,微电子、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正在彻底的改造着企业。它不仅实现了制造技术自动化和智能化,而且是企业的全部活动信息化。与此同时,那些建立在过去的经验基础之上的管理原则和思想方法,已不能适应目前的现实和社会发展的潮流。整个企业活动,从研究开发到市场营销都面临着范式的根本转变。信息网络系统的建立,使企业研究与开发人员能够及时获得企业内外部最新消息,并能做到与企业其他功能人员的信息共享,尤其是能够及时了解市场信息,从而使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活动具有更强的市场导向。
利用电子商务进行采购和销售是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之一。电子商务也是企业信息化程度比较容易测度的部分。大部分企业是在1999年以后才开始使用电子商务的。而且到目前,企业利用电子商务方式进行的交易额在其全部交易额中所占的比例还非常小,多数企业仍然没有将电子商务列入正式的销售计划。因此,要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电子商务是利用因特网进行商务活动的新型贸易方式。要通过互联网以及电子商务软件,使企业迅速捕捉宝贵的技术、市场和客户信息,快捷地制定新产品设计方案及实施计划。要利用电子商务的信息快速扩展性特征逐步取消传统营销的中介环节,使企业接触更多的消费群体,促进商业流程的简化、企业组织层次的扁平化,节约劳动力、广告、促销等方面的交易成本,增加产品净产值。
三、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不断提高整个社会的信息化程度和社会各经济主体获取资源信息的能力,让社会经济主体直观、系统地了解资源利用效率和回报率,引导社会自觉地发展资源效益高的产业和社会事业。信息的充分利用是准确了解社会系统运行状态、把握政策推进和控制尺度、促使社会系统稳定、高效发展的关键。通过信息化改善生活质量和国民素质,推进社会均衡发展,缓解地区间、社会阶层间发展不公平矛盾,解决教育、医疗、就业、环保、防灾等方面存在的传统问题,增强综合国力,促进生活的多元化、知识化和智能化,创造更广阔的个人空间,将人类文明程度大幅度提高,实现社会整体的繁荣进步。
社会信息化是信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也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中国的工业化应该从资源掠夺性开发为主导的工业化过渡到以高新技术茶叶为主导的工业化。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应该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加大,而一些高能耗的产业的比重将相应下降。目前的能源紧缺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结构性的紧缺,一些高能耗的产业应该抓住机会优化升级,信息化为这些产业的升级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因为信息产业具有知识智力密集、投入产出比高、节省资源等特点,所以通过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我们不仅是传统产业降低了能耗,同时,信息产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加大,将大大降低GDP增长中的资源消耗水平。
四、信息化与提高政府管理水平相结合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后,国家信息化的步伐明显加快。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我们把政府信息化的发展、特别是政府利用门户网站为企业和公众提供服务,放在了突出地位,从而对企业和社会信息化产生了明显的带动和促进作用。这些年,国家不仅在政务信息化的建设方面,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把用政府信息化带动企业和社会信息化作为一种战略举企业门户网站的大量涌现,为广大民众获取信息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从而又带动了更多社会成员的参与。短短几年,我国上网人数快速上升为全世界第二位,到今年多达1.6亿,都是与政府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息息相关的。
在一个国家或者的区的整个信息化发展进程中,政府信息化的建设,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因此,提供一个好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制定出符合本国国情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并使其具有适度的超前性,就成为政府在信息化进程中首要的责任;政府要为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制框架和法律环境,通过相关的立法,制定信息化的各种法律、法规,以及信息产品、管理等发面的标准和规范,都会对国家信息化战略的实现,产生重要影响;政府在信息化进程中另一个主要作用,就是要按照需求导向或者应用导向的原则,突出重点,运用组织、协调、宣传、动员、试点示范、普及等各种手段,大力促进信息化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推进信息化的全面发展;最后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就是政府要通过自身的信息化,提高办事效率,减低行政成本,为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和电子化服务,改善政府的公共服务,从而带动企业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五、信息化与当代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我国目前很多地方的能源紧缺实际上是一种分配上的不合理,分配的不合理就是浪费,信息化在资源的合理调度和分配上将大有作为。资源的监控、分析和调度系统可以减少因分配不合理造成的浪费。在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引导着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的合理分配,但是完全自由的竞争往往会导致盲目地生产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最终导致资源的大量浪费。而各行业、各地区的信息化建设将有助于各种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提高和完善国家对资源的宏观调控能力,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信息化对全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极不平衡,信息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利益并没有在不同的国家、地区和社会阶层得到共享。数字化差距或数字鸿沟加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也加大了一国国内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不发达地区间的差距。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劳动者对具体劳动的依赖程度逐渐减弱,对劳动者素质特别是专业素质的要求逐渐提高,从而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结构性失业。数字化生活方式的形成,使人类对信息手段和信息设施及终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在基础设施不完善、应急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一旦发生紧急状况,将造成生产生活的极大影响。
信息化在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越来越发挥着巨大的龙头作用,以信息化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也日益激烈。然而,我国目前还处在信息化初期阶段,信息化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以及信息化在可持续发展中所带来的突出问题和矛盾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依托信息化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建设任重道远,要以积极健康的心态迎接信息化时代的机遇与挑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信息化的路子。
作者单位:河北省科技咨询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朱启贵,李建阳. 信息化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60.
[2]张正德.美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经济影响[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