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商业零售业在三峡库区城镇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008-12-29易炜郑承松
中国市场 2008年6期
摘要:由于山多,人口散居,交通便利以及三峡大坝的建设,三峡库区的物流供应链尚未完善,物流管理相对很落后。在大型企业觉得利薄而不愿涉足的前提下,一些中小型商业零售企业如湖北雅斯、宜昌汇金、重庆新世纪超市等企业,抓住机遇,在库区的许多城镇分设连锁店,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三峡库区;经济发展;物流管理;商业零售业;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713.32 文献标识码: A
一、三峡库区经济发展现状
1.基本情况
三峡大坝建成在即,地理环境的变化,移民、城镇搬迁以及人为的条块分割,使得这一区域的生产关系未理顺,生产力的发展受到限制。三峡水库呈河道型特征,其淹没区范围涉及湖北、重庆直辖市19个县(市),截至2006年3月底,已累计搬迁安置移民112.78万人。在淹没区内,湖北的秭归、兴山、巴东,重庆的巫山、奉节、云阳等10座县(市)所在地,另选城址,整体搬迁。此外,还有140个集镇亦选择了新址重建。史无前例的大移民工程,实在是个世界级的难题。因此,国家在决策建坝之初就提出了“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这是各级政府在建设三峡大坝工作中的头等重要的事务。从目前的情况看,“搬得出”基本已经做到,即使因为库区后续建设以及可能续发的地质灾害,也会造成新的移民,但目前已经取得的移民工程的阶段性的成果,是完全可以应对未来与“搬”相关的工作的。
目前库区的2000万居民,有3/4的人是分散居住在近千个小城镇里。由于人口散居,交通不太方便,物流系统尚不完善,物流管理相对很落后。三峡库区是全国重点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19个县、市、区中有12个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大多自我发展能力弱;而在工程是否上马的多年论证过程中,库区极少投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极少进行重大产业项目布局,发展相对停滞。新的城镇建成区还缺乏稳定的产业以及物流链。库区城镇及以下的居民所需的生产、生活用品,都是远程配送,货源基本是以来自重庆、宜昌。本地的山货,资源比较丰富,其中,木耳、核桃、板栗多但外销少,柑橘类却因为交通问题而外销少。从外地流入的商品,主要是日常生活用品,包括服装家电等大宗商品。粮食最多只能自给。蔬菜方面,即使有品质好的,但由于生长周期长、成本就高因而价格也高,当地消费者承受不了。菜贩子从外地联合组织品质差的菜在当地销售,由于价格相对低,所以当地人可以接受,但还是比宜昌等地的价格要高。对经销者来说,因为在货源地批发的货物相对也低,在当地零售的价格差价或利润空间也非常大,所以乐得做这样的生意。
库区在历史上以及现在都存在着产业空虚化的情况。一些大型企业在近20年里,也曾经进入过该区域,但由于成本高而迅速撤离了。本地的产业,除重庆市区比较发达外,宜昌也就是酒类和化工,宜昌以下的城镇基本没有什么大的产业。
造成这一区域经济相对滞后的原因,一是政府的规划不到位;二是交通不便利或缺乏合理利用;三是政府的行为与市场行为脱节。目前,即使有一些中小型商业企业占据着该区域市场,也因为缺乏实力通过降低价格等手段促销来稳固市场。
库区产业空虚化成为困扰三峡库区的巨大阴影,整个库区城镇居民失业率平均为11.56%,外出打工是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去年,库区中心区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占工资性收入的92.4%。 由此看来,“稳得住”是当务之急。也是我们要探讨的主要问题。至于“逐步能致富”,关键就在于一个 “稳”字。只要把“稳”的文章做好了,致富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2.重庆、湖北政府的策略
2007年,湖北省先后投入两次资金,一次是147亿,一次是269亿。这些资金基本用于开发三峡坝区周边旅游。这样做,是有政府的利益在里面的。政府要把宜昌建设成“国际化的大都市”,就得借三峡这张牌来陆续投资。国家目前还没认可也不可能认可宜昌的国际大都市的设想。这样做,一方面,建设了宜昌,发展了城市,领导有了政绩;另一方面,摊子铺开了,国家不得不为此买单。一句话,这个决策没有别的层次公众的意见在里面,完全是政府行为。而历史上,政府的类似行为又为老百姓带来了什么利益呢?
二、我们的看法
在学术界,有人一再强调中国要走城市化的道路,设想让农民都住进城市里,然后“自愿让出土地”。国家再把土地交给农业专家或一些企业来开发,“走产业规模化”的道路。我们以为,这是站在京城指点江山,没考虑到中国3/4的土地是山,是不适合搞大规模的农业开发的。比如在三峡库区,基本是山,只能种树,而种树的最大收益是种水果。但是,在山区里种水果,是不能搞大兵团作战的;退一万步说,即使把那些山都推平了,能不引起水土流失吗?如果不能把山推平,那么,让农民都集中到城市里去居住,再到很远的地里去劳作?这是及其不现实的。因此,三峡库区的老百姓还是要靠自己的资源吃饭、生存。
三、关于具体实施的一些思考
三峡移民有望得到后期扶持,这个扶持不是让国家无限制地给资金,而是要给库区城镇发展经济予以“渔”。在目前库区行政尚处于分割的情况下,为了稳固发展这种利民、利国也利企业的经济形势,充分利用已经在库区扎根的中小商业企业的力量,合手共建库区城镇,发展库区经济。
政府在这其中的作用,我们将另文论之。作为中小型的商业零售企业,在已经占据市场的基础上,可以从以下着手:
第一,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稳定市场。
中小商业企业要想做好本职工作,首先要对市场进行全面、系统分析,弄清楚这样一些问题:该区域目前的商品供应源主要有哪些?本地出产的可以自己供应的有哪些?能否将本地多余的商品与外地交流?商业批发与零售点的设置是否合理?还存在哪些问题?该如何去解决?哪些产品是大型零售商不愿意做,供应商也不愿意做的?市场需求、公众需求如何?摸清这些情况后,就会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公众提供实在的产品、优质的服务了。
第二,要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一些生鲜基地,繁荣市场,同时稳定物价。
当地供货商实力太小、品种不齐全、配送能力不强,基本无市场维护意识。如果政府规划、投资,或者超市经营者也进行投资,从长远利益考虑,在当地建立自己的生鲜基地、日常用品仓库。还可以与当地经销商联营一些产品。对那些距离城镇较远的居民的购买需求,也可以组织下岗工人或无业人员进行配送。
这样,省去了远程配送的开支,成本降低,物价稳定,市场繁荣,对民对企业对政府,都是有利的。
第三,要积极协调各方关系,力争将部分品牌在三峡区域小城镇的代理权拿到。
大的品牌,由于成本高的缘故,其代理权一般只到中等城市。如果中小商业企业能将部分品牌在小城镇的代理权拿到,按照晕轮效应,别的品牌就会主动与超市合作,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市场体系。这样一来,应该是有利于企业、市场价格体系的维护、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体系的完善、最终维护了顾客利益(上当受骗的事情减少)、政府的就业、旅游设施、居民日常生活等都可以“一揽子”得到解决。
总之,在大型经济组织还没有占据三峡库区城镇市场的情况下,中小型商业企业充分发挥“补缺”作用,利用有限的资金,联合地方政府、当地经销商等各种力量,以聚合当地的人力、物力、财力。从目前的情况看,是一种正在进行也是行之有效的发展库区城镇经济的好办法。随着库区的行政合一、规划到位、物流管理、旅游产业等的发展,相信三峡库区的城镇经济会出现繁荣的景象的。
作者单位:易炜三峡大学公共管理系
郑承松宜昌市汇金购物广场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