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供销社改革

2008-12-29陈万龙

中国市场 2008年6期

  摘要:供销社的改革与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世纪新阶段,供销社要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契机,合理定位,积极改革,充分发挥在服务“三农”、构建城乡和谐社会中所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供销社;改革
  中图分类号:F306.6 文献标识码:B
  
  200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将改革与振兴供销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提上了日程,要求全国供销系统抓住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契机,积极探索改革创新的路径,争取有所作为。
  
  一、目前中国供销社改革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供销社作为中国农民自己的经济合作组织,曾在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新时期,处在改革中的供销社仍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国供销合作社系统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为核心,有省级供销合作社联合社31个,地市级供销社联合社337个,县级供销合作社联合社2365个,基层供销合作社2.6万个。“2005年,全国供销社系统实现销售总额6130亿元,同比增长12.4%,汇总盈利65.8亿元,连续6年盈利”,并走出了一条“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道路,“兴办综合服务社11.3万个,发展连锁、配送货点11万个,以县级社为中心、基层社为骨架、村级综合服务社和网点为终端的县乡村三级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取得初步成效”。[1]
  但是,供销社在改革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表现在:一、组织定位模糊,经营绩效不理想。目前,我国对供销社的组织定位及相关的制度安排仍不明确,致使部分地方政府认识混乱,对其改革“不理不睬”,任其自生自灭;其次,供销系统虽然整体扭亏为盈了,但是局部经营绩效仍不理想[2]。二、组织基础涣散,缺乏新的发展空间。当前基层供销社的数量正在日益减少,并且逐渐边缘化,管理水平也不高,历史包袱沉重,造成组织基础不牢固,部分县镇已经不见了基层供销社的影子。同时,供销社的组织功能也在萎缩,传统的业务空间也被市场化取代了一部分,急需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三、市场竞争力弱,综合服务水平不高。供销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仍显得力量不足,服务人员素质较差,业务骨干人才缺乏,综合服务能力不强,亟待改革。
  
  二、新农村建设为供销社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3]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为“长期生存于农村和农民之中、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具有经济活动职能”[4]的供销社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的财政投入及政策支持使新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道路村村通工程、有线电视电话户户通工程及计算机网络的覆盖面正在农村逐步扩大,这为供销社的改革创造了良好的硬件条件。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会极大地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民增收以及农村市场的建立和完善,使供销社的改革有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同时,政府的政策倾斜也会有利于改变以往对供销社定位模糊及缺乏相应制度保障的情况;二是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又会催生新的经济体制模式,为供销社的体制创新、经营机制转换等提供了可能;三是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新农村也为优化供销社的服务提供了良好的法制人文精神基础,有利于供销社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增强。
  
  三、改革中的供销社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
  
  供销社要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有作为,必须紧密联系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实行改革:
  第一,更新观念,主动争取政府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认可。部分供销社要改变靠吃租金度日、安于现状不求进步的状况,积极更新观念,大力发扬“信心足、能吃苦、干劲高、想发展”的精神,加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机遇,努力完成政府委托的重要经营任务,以主动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同时,大力加强对外宣传工作,确认自身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抓手”定位,使社会各界对供销社的性质、宗旨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重塑形象,以赢得农民的信任和支持,为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服务。
  第二,创新体制,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供销社要着力于自身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以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重点,切实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农民与市场的整体直接有效对接。同时,注意发展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大力培育社办龙头企业,发展绿色农业,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延长产业链,加大农产品的附加值,最大限度地利用供销合作社长期以来在农村的基层组织体系以及在农民中的良好信誉资源,积极推进和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并充分发挥骨干作用,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服务。
  第三,优化服务,加快构建农村现代化的流通体系。供销社必须充分发挥连接城乡的“金桥”作用,整合资源,提高效率,构筑起专业化、社会化的农资产品物流体系、农村日用消费品销售体系和农产品销售体系,解决好那些政府不好办、单个农户办不好的突出问题。同时发展综合服务社,依法创新服务方式,广泛开展合作经营,加快构建现代化经营网络,从而有效地改善农村市场和消费环境,推进农村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刘洁.“一号文件”:供销社全面振兴的新契机[J].中国经济合作,2006,3:8.
  [2]徐旭初,黄祖辉.转型中的供销社[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6(3):118.
  [3]魏书杰.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17(1):46.
  [4]姜华敏,李宇人.谈供销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独特作用[J].中国合作经济,2006,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