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制造企业的物流外包

2008-12-29

中国市场 2008年6期

  摘要:中国已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具备了融入到有竞争力的国际或国内供应链的能力,但是要想成为供应链的主要成员乃至核心成员,就必须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服务”转型。与制造直接配套相关的服务首推“物流服务”,作为中国的制造企业,进行物流外包是提升自己核心竞争力、增强综合实力的非常关键的战略举措。
  关键词:中国制造;中国服务;供应链;物流外包
  中图分类号:F252.8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中国花了20年时间,打入一个又一个的制造业领域,现在中国已是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何为先进制造业基地?国内有关学者作了阐释,即是以高新技术为先导,高附加值产品为主体,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若干行业产业规模大,技术创新能力强,专业化分工水平高,功能配备完善,国际化程度高,核心企业带动作用强以及管理先进的产业区。
  既然是先进制造业基地,就具备了融入到有竞争力的国际或国内供应链的能力。21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能否高效率地融入国际或国内的主流供应链中,将是反应制造业基地或企业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影响制造业基地和企业能否更好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是否能成为本行业供应链的主要成员甚至核心成员,无疑成为衡量制造业基地先进性的重要指标。
  
  二、“中国制造”催生“中国服务”
  
  1. 中国经济发展的C模式
  我们引用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对在其著作《B模式:拯救地球,延续文明》一书中关于经济发展模式的描述,布朗倡导未来的发展的模式应该是B模式,即经济发展的同时,物质消耗和环境压力下降,这才是一种可持续性的经济发展模式。与B模式相对的为A模式,即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物质消耗和环境压力同步上升,在GDP做大的同时,资源的消耗、环境的压力也变得更大了,毫无疑问,这种模式将带领人类和地球走向穷途末路。
  
  2.中国服务实现经济发展C模式
  “中国制造”催生“中国服务”,“中国服务”可以帮助我们实现可持续性的经济发展模式。
  一方面,中国是世界制造业的基地,是自然资源的消费大国,如果仅停留在“中国制造”,中国企业永远无法摆脱低端竞争的窘境。可以说,中国企业今天的成功主要依赖于自然资源和雄厚的资本,换言之,这种成功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自然资源、环境、农业、人民健康乃至生命为代价的,低附加值的生产使得我们最终得不偿失。因此,仅有自然资源和资本资源难以保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我们必须转到技术资源、人力资源的竞争道路上来,推动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发展成为服务供应大国,争取实现经济发展的C模式,甚至B模式。
  另一方面,服务业产品越来越多地成为制造业中间要素,二者的投入产出表现出越来越强的相互依赖、相互服务性。制造业的服务部门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制造业随着专业化分工的发展,其内部的诸多服务功能渐渐地从中独立分离出来,慢慢形成了独立的服务业。
  
  三、 “中国制造”配套服务业首推“物流服务”
  
  1.中国制造造就的服务需求中首推“物流服务”——第三方物流
  传统上,不仅仅是中国企业,即使是发达的美国,自己制造的方式一度被许多大公司所追捧,比如福特汽车公司就曾经试图成为一个完全自给自足的行业巨头。在这种心智模式的激励下,各公司纷纷实行前向一体化、后向一体化,通过垂直结合的方式迅速成长起来,接着在多元化战略的指引下使企业越做越大。随着竞争的加剧,为降低成本,企业规模被迫缩水,从多元化战略转向归核化战略,即将经营重点集中到核心业务,以谋取更大的竞争优势。
  中国庞大的制造业创造了巨大的服务需求,在这些服务需求中首推“物流服务”。在归核心化战略下,企业业务外包成为当务之急,物流作为制造企业的非核心业务自然在外包范围之列。同时,国家也要求企业承接包括物流外包在内的服务业外包的产业转移,力促产业升级。
  
  2.中国制造企业物流外包瓶颈
  但是,中国制造企业的物流外包并不令人乐观,虽然多数企业都承认与第三方物流公司进行合作有明显的优势,但他们却并没有更多地物流业务外包出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是企业制度和观念上的阻力;另一方面是第三方物流公司本身存在着诸多问题,没有为企业提供足够的信心。
  (1)阻碍制造企业物流外包的瓶颈
  一是认识不足。企业对第三方物流公司能力的认识程度普遍还很低。在中国一些领先的物流公司只有不到10年的历史,许多公司远远还没有认识到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
  二是反对抵触。许多公司,尤其是那些目前财务状况还令人满意的公司,不愿意通过物流外包的方式来改变现有的业务模式。此外,寻求外包物流的公司有时还会遇到来自企业内部某些部门的抵制,因为他们目前从事的工作很可能会被第三方物流所取代。尤其是一些国有企业,物流外包将意味着解雇大批员工,这对企业的领导人来说意味着一个非常大的风险。
  三是企业害怕失去控制权。尽管认识到实施供应链管理在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方面的重要作用,但许多公司都宁愿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而全”的物流部门,也不情愿把这些功能交由别人控制。
  (2)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现状成为物流外包的瓶颈
  尽管中国3PL市场潜力大、发展迅速,但市场极不规范,价格的恶性竞争,导致一些有能力提供高质量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企业不得不无奈地选择退出,或同流合污,出现劣币逐良币的现象。目前市场中,3PL企业大多处于低端水平,增值性的物流服务很少,物流安全性问题也令人格外担心。鉴于这种现状,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整体水平无法为客户提供足够的信心。
  在物流市场中,做为市场主体的企业与第三方物流公司,前者犹豫不决,后者能力不足,成为阻碍第三方物流市场蓬勃发展的绊脚石。作为第三方物流公司,尤其是处于多数的小型物流企业应该本着优势互补、资源整合的原则,运用兼并、资产重组等形式,重新合理地配置资源和健全网络,把企业做大做强。第三方物流企业只有具备了一定规模后,才有可能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才能实现低成本扩张,实现规模效益。
  当然,目前的状态并不等于永久的状态,总体而言,我国经济的整体快速发展使企业对3PL(Third Party Logistics)、4PL(Forth Party Logistics)甚至5PL(Fifth Party Logistics)的服务有着巨大的潜在需求。
  作为世界先进制造基地的中国,要想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服务”,物流外包势在必行。中国的制造企业如果实现了物流外包,就可以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核心业务,即产品的研发与生产中,同时共享物流企业在物流领域的优势和实力,真正实现强强联盟,达到1+1>2的效应,从而成为国内或国际供应链中的重要成员。
  
  四、结束语
  
  制造业作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产业,历来是推动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也是衡量区域经济综合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由于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全球制造业正在向中国内地转移,中国有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趋势。但是中国的制造企业要想成为国内或国际主流供应链的主要成员乃至核心成员,就必须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服务”转型,而与制造直接配套相关的服务首推“物流服务”,作为中国的制造企业,进行物流外包是提升自己核心竞争力、增强综合实力的非常关键的战略举措,也是中国作为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
  作者单位: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俞海宏,黄志伟. 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先进性分析[EB/OL].http://www.boke28.com/zjarticles/1167115508750000.html3?userid=R-9572
  [2]胡建波. 供应链管理[M].北京: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89-93.
  [3]杨平安. 现代物流国际通用管理与成功案例典范[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15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