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对济青高速南线的启示
2008-12-29郭龙朱永
中国市场 2008年6期
摘要:论文在对高速公路建设的起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高速公路的发展现状及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我国高速公路存在收费关卡过多、哑铃现象比较严重和高速公路经济带边界偏窄等问题,并对依托济青高速南线发展沿线经济给出了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高速公路;区域经济;哑铃现象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 A
高速公路最早建设的动因具有明显的层次性,最初是为了改善道路交通状况,减少交通事故,随后高速公路也被赋予了国防战备任务。而真正推动高速公路快速发展的原因在于高速公路能够带动沿线区域经济发展快速发展的经济功能,当今世界各发达国家,几乎都把发展高速公路作为交通建设的工作重点。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主要以改善地区交通状况、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为目的,为了促进区域间经济的联动发展,在这些经济带之间修建了高速公路大动脉,与铁路交通大动脉一起,加强区域内和区域间的经济联系,推动国民经济发展。
一、高速公路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形成新的高速经济产业带,优化了产业结构,拉动地方GDP增长
高速公路的建成,地区交通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使若干个“点”形成一种区位优势,吸引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这些点位聚集,逐渐发展为资金、技术、人才汇集的密集点,拉动了高速公路沿线经济的快速发展,优化了地区产业布局 [1]。沿高速公路纵向发展和沿高速公路连接线横向发展,以高速公路为轴线的经济活跃的带状区域正在形成。高速公路在拉动当地GDP的增长方面,京珠高速公路对沿线地区经济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8%,大运高速公路共对GDP贡献份额为27.8%。
2.促进增长极城市周边大都市圈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高速公路通过便捷的交通和往返城镇时间的缩短,扩大中心城市对周边城镇的经济辐射区域,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交通条件,从而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缩小城乡差别。近年来,高速公路沿线相继出现一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中小城市,非农业劳动人口的比重逐步上升[2]。高速公路的贯通,乡镇企业迅猛发展,打破了由城市向农村辐射的传统模式。高速公路的投入使用,带动了一批新的城市群体的出现。我国已建成的高速公路经济带中,一般距高速公路出入口处10至20公里左右[3],可形成一定的经济圈。
3.高速公路成为区域内发达地区城市拉动边远内陆地区经济的大动脉
高速公路通过哑铃效应,加快了内陆偏远地区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流通,极大地改变山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时空观念,促进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在高速公路带动下,区域内形成相对发达的轴线。这些轴线一方面可以产生扩散效应,激活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产生集聚效应,吸引区域内其他地区的要素,经济活动向此聚集,在原增长极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增长极。
4.促进商贸零售业的发展
由于高速公路设计车速高,通行能力大,实行全封闭,安全性能大大加强。其交通量是一般国道汽车交通量的2倍多,运行时间节约50%以上,运输成本比普通公路节约30%左右,带动了地方商业物流的发展。沪宁高速公路的无锡地区,依托高速公路的交通优势形成了道口商业圈,不足1平方公里的用地面积吸引了5亿美元的国内外商业资本,很好地将便捷的交通优势转化为流通优势和经济优势,加速了无锡地区的经济发展进程。
二、我国高速公路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道路关卡过多,高速公路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中国高速公路的发展同世界还有一定的差距,建设和管理方面的体制都不是很完善。高速公路总量不足,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到目前为止所修建的高速公路仅满足了我国所需高速公路的30%多,对高速公路的需求相当突出。管理手段滞后,还没有形成智能系统,高速公路的智能化管理及交通事故快速预警、恶劣天气引航、调度救援、违章提示、路况信息发布、车辆定位、车辆紧急呼救等功能还不健全。收费过高,关卡过多,影响高速公路全国性的便捷交通,高速公路的规模效应还没有得到更好的发挥。
2.哑铃现象影响地区经济的均衡互动发展
高速公路对沿线县市经济的发展是辩证的,一方面高速公路带来的便捷交通条件,促进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由于高速公路改善了两极城市的交通,导致中间城市资金投入减少,产生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哑铃现象”。哑铃现象在促进资金向从高速公路一端城市向另一端城市流动的同时,也造成了整个高速公路经济带发展差距持续增大,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改善,则会影响整个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我国部分高速公路经济带已经出现明显的哑铃现象,资金与技术、人才向高速公路增长极城市分化的问题比较突出。
3. 部分地区高速公路配套交通设施不完善,导致地区高速公路经济边界偏窄
决定高速公路经济边界的因素主要包括高速公路连接支线的质量、出入口数量及其分布、高速公路交通枢纽纵深以及高速公路的通车时间、运费等几个方面的因素。由于多种因素限制,部分地区的高速公路经济边界偏窄,影响到高速公路对地区经济的辐射与拉动作用。济青高速北线的经济影响边界,最宽的为济南历城区,经济边界为32.7公里,最窄的邹平市高速公路边界仅为3.09公里,相距甚远。
4. 投资软环境配套不够完善
高速公路通过对沿线地区交通条件的改善而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并促进地区一体化发展,但是高速公路只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硬条件,相比之下,投资软环境的改善对招商引资、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更加重要。从国内相关的学术文献和地方经济发展报告看,过度重视高速公路在经济发展增长中的作用、忽视地方投资软环境改善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有助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科技进步、政府工作效率和人才培训等配套条件还不够完善。
三、 我国高速公路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对济青高速南线的借鉴意义
济青高速南线2007年12月正式通车,全长307.8公里,双向六车道,设计日车流量在6万到8万辆,设计时速为100-120公里。济青南线的建设,可以缩短济青两地的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促进公路沿线地区资源整合,对半岛城市群和城市经济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济青高速南线的拉动下,沿线地区经济、旅游事业、矿产等资源开发等方面将得到较快发展,带动中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对加快济南市东部产业带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将大大满足济南市的东南向出行需求,缓解济南市城区出口紧张局面。行车条件的改善,有利于旅游及矿产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济青高速公路南线的贯通,加快资金、技术与人才向济南、青岛2个增长极城市以及淄博、潍坊、莱芜3个亚增长极城市聚集,影响到济青高速南北线之间经济区域的均衡发展,拉大城市发展速度。同时,济青高速南线工程沿线横跨鲁中山区,地形复杂,施工难度较大,在复杂地段修建高速公路还会造成高速公路出口及连接线质量不高,沿线经济影响边界偏窄,出现通车但不通资金、技术的哑铃现象。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林卿,谢孝荣. 高速公路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5,3:32-33.
[2]李中秋. 高速公路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J].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4,3:44-46.
[3]傅裕寿,张新天. 高速公路与地区经济发展[J]. 城市道桥与防洪,1999,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