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籍教师课堂:文化冲突与共生

2008-12-29王利平

中国市场 2008年13期

  摘要:外籍教师课堂存在文化冲突与共生现象。文化冲突缘于文化差异和对文化差异的不理解态度、文化中心主义、不了解中国英语教学情况、学生水平和学习风格、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不适合中国学生等。文化共生是课堂环境中跨文化交际的述求。应加强外籍教师和学生的跨文化培训。
  关键词:外籍教师课堂;文化冲突;文化共生
  
  随着我国近年来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兴起,人们的注意力开始转向课堂文化。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从某种程度上说,课堂是大学英语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课堂中面临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文化问题。作为非本族语的外籍教师的课堂教学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兴趣。
  外籍教师代表的西方文化和中国学生代表的中国文化在课堂这一特定情境中相遇和交流。我们发现,有的外籍教师课堂气氛活跃融洽,两种文化和谐相处;有的却死气沉沉,产生心理抵触甚至言语冲突,抱怨四起。因此,外籍教师课堂存在着文化冲突与共生的现象,但这些冲突与共生与中国教师课堂不完全相同,有它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这些差别使它成为独特的文化景观,从而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本文试图借助课堂文化理论和跨文化交际学理论,分析和揭示外籍教师课堂文化冲突与共生的原因、表现形式以及对教学管理的启迪,帮助外籍教师和中国学生做到“文化适应”,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文化是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规范、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整合体[1]。课堂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不仅表现在教材等要传授或要学习的文化内容上,而更重要的是表现在课堂中师生围绕文化进行的活动中。因为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在活动中交汇,由于经历、环境、年龄、知识的不同,他们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日常行为方式都有所差异或大相径庭,教师和学生之间可能会产生步调不一致或者不同程度的、形式为内隐的心理对抗或外显的摩擦、冲突。另一方面,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又绝不是不可融合的,更不是完全对立,他们在共同的教育目标引导下,遵循共同的教育行为,相互吸引和补充,达到和谐一致,朝共同的方向迈进。课堂文化的主体之间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生动活泼的互动营造了课堂“小气候”和师生情感交融,因此不同的文化可以调和,他们之间是能找到契合点,相互适应以致共生。
  
  一、 外籍教师课堂文化冲突
  
  从课堂文化理论来说,外籍教师课堂与中国教师课堂具有共性,都存在社会规范文化与师生共享的非规范文化、教师成人文化与学生非成人文化等冲突。但外籍教师代表的一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介入到中国环境下课堂教学中,因此与其他中国教师课堂的首要或最大区别就在于其两种文化的交锋和对话。我们可以说外籍教师课堂文化冲突是中外文化差异引发的冲突和上文提到的各种冲突的叠加和揉合,他们共同作用于课堂教学的进程、气氛和效果。他们之间相互交织又相互影响,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但事实证明,在跨文化交际情境中,后者退为次要因素,居于次要地位,而文化差异往往是引发课堂文化冲突的最主要和最根本的原因,跨文化交际失效和冲突占主要地位[2]。
  我国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由于有着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其生活方式、活动方式、思维方式也就截然不同[3]。西方文化主张自我中心,独立意识很强,强调表现自己,而中国文化主张谦虚谨慎,注重团结协作;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而中国人等级观念较强;西方文化主要从直接、实用角度认识人际间的交往,中国文化则注意人际间交往的社会意义;西方人说话喜欢直来直去,中国人则拐弯抹角;西方人做事先制定“游戏规则”,坚持原则,中国人讲人情,顾“面子”等。两种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极易产生语言失误和信息差,从而引起了交际失败,甚至伤害对方的现象屡见不鲜。比如,中国学生很多内向,矜持害羞,怕犯错误,别人说三道四,不愿意主动大胆表现自己,阐述观点。外籍教师提问题时,不敢主动举手回答,课堂活动很难开展,气氛也活跃不起来,师生之间缺乏生动、即时、有效的互动。有的外籍教师制定的所谓“规则”太过于西方化,不适用于中国学生;学生违反了“规则”,有的教师一律不毫不讲情面地“记录在案”作为考核的依据,学生有委屈难以申辩。这种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背离”和“文化专断”现象,都不利于调动各文化要素形成协同一致的课堂氛围,师生关系变得如同手脚不协调一样。冲突可能不会马上爆发,但它潜伏在老师和学生心里,久而久之,逐渐变成心理抵触,最后可能由于其他外界因素作为导火索而爆发出来。
  文化差异从主观上容易造成文化主体的文化中心主义。文化中心主义是一种对待异文化的态度,即一个群体(或国家)将自己放在世界的中心,肯定自己的成就和价值,相信自己的优越性,认为自己群体(或国家)的文化是最好的、合理的,随时保护自己的文化不受侵害或侮辱,而否认、歧视、贬低异己文化的价值。研究表明,文化中心主义跨文化交际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4]。外籍教师有必要在跨文化交际中,增强移情能力,充分理解文化的差异性,改变成见,消除偏见,以尊重的心态,欣赏的而不是挑剔的眼光去看待中国文化,以积极合作的态度,才能跨越文化障碍。课堂中教师虽说只有一人,但他的地位或背景决定了他代表了一种强势文化,学生代表了相对弱势的文化。强势文化的心态应该是开放容忍的。现实中,有些外籍教师觉得中国很多地方不如意,老是看不惯。教学条件差,设备陈旧,不能满足要求;班级太大,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不易管理;教学安排不是自己以往熟悉的;教材不适合自己的口味或兴趣;教学支持不熟悉或不方便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如果老师站在自己文化角度来看,不免心生怨气,失去教学兴趣。此外,教师的文化中心主义可能会表现在言语中,中国学生出于文化自尊,理所当然地抵触教师。
  外籍教师不了解中国英语教学情况、学生水平和学习风格也可能引发课堂文化冲突。目前中国很大学英语教学很大程度是牵制于四六级考试,很多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也是为了过级,具有很强的功利性。他们关注能直接提高英语水平的教学内容,听说能力还没的到充分的重视。口语可对考试没有太大帮助,学生的期望与教师的教学错位,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师的积极性就会遭到挫折,文化冲突在所难免。其次,在学习风格上,中国学生喜欢并习惯了系统地接受知识,中国教师的授课很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连贯。调查表明,外籍教师课堂教学有很大的随意性,缺乏系统性。学生不知道究竟学什么,该朝什么方向努力,这常给中国学生造成比较大的困惑。
  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不适合中国学生引发课堂文化冲突。根据Krashen的二语习得理论,习得者通过理解含有i+1的语言而从阶段i(习得者的当前水平)迁移到阶段i+1(在某种自然次序上紧邻i的阶段)[5]。如果外籍教师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的是可理解、有意义的输入,那么外籍教师的教学活动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进程产生了积极作用的。由于外籍教师不清楚学生的实际水平,有的期望过高,教学内容难度过大,要求过严,也就是说,从i到i+1的阶梯太长,学生够不着,以至于失去学习信心和对口语课的兴趣。而有的期望过低,内容太简单,就是说从i到i+1的阶梯太短,毫不费力就达到了,没有构成挑战,激发不起好奇心和动力。有的课堂只有枯燥的学习活动,脱离学生的生活世界,课内活动的单调和枯燥与课外活动的生动、鲜活形成鲜明的对比。学习活动中主要从事的是一种理性活动,缺乏情绪体验和情感的渗透,从而使课堂变得机械和呆板。这样一来,师生双方都可能失去兴趣,可能变成教师唱独角戏,不能构成有效沟通。
  
  
  二、 外籍教师课堂文化共生
  
   外籍教师课堂文化共生是课堂环境中跨文化交际的述求, 跨文化交际中体现的“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思想正是外籍教师课堂文化共生的基础和可能,也就是说,外籍教师课堂不因文化差异而必然冲突,是一个关于文化的教学文化形式问题[6]。课堂教学形式是应与课堂内容紧密联系、和谐一致的,即也应是一种与之相称的文化形式,也就是说传播文化的方法和手段也应是科学和文明的,这样才能让文化成为文化,才能让学生喜爱这种文化而不是走向其反面。找到了课堂冲突结症所在,就可对症下药,即加强外籍教师和学生的培训。
   跨文化培训的目的是增强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理解和尊重文化差异的态度,消除因文化背景差异形成的理解、沟通上的冲突,学会适应对方和欣赏对方。内容可以包括本地文化特征、本地人的交际方式等,这是外籍教师融入当地文化、正常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步骤和基本框架。涉及文化差异的,一定要耐心解释,绝不交待了事,而要解释规章制度的目的、必要性,要让外籍教师理解。教学方面的培训更是不可缺,教学设备使用方法、程序、教学管理制度、学生英语水平、学生期望、学习风格等都必须一一解释。要加强教学过程的监督和辅导,适时主动或针对不适应问题进行研讨、意见交换,这要求管理人员要善于发现问题并积极应对。比如在教学内容方面,调查显示,学生最希望外籍教师讲授英美民俗等内容,对异文化的强烈好奇心,使得师生有了共同语言,同时赋予师生之间、两种文化之间对话的契合点。外籍教师完全可以以多种形式比如录像、图片、现场表演等直观地展示,学生在活动丰富他们的文化视域,两种文化是能融合和谐的。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参考文献:
  [1]刘耀明.课堂文化的诠释与重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2:56-58.
  [2]刘晓明.论外籍教师教学中的文化障碍[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