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冲突下的影视翻译
2008-12-29侯春生
中国市场 2008年13期
摘要:本文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出发,结合影视翻译的特点和原则,通过影视翻译实例的分析、比较。阐述了影视翻译作为文学翻译的一个分支,既与一般的文学翻译有共同之处,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原则,提出了影视翻译处理文化差异时应遵循的三大原则及相应的翻译手段。
关键词:影视翻译;文化冲突;原则
英语影视片中有许多含有特定文化意义的语言,它们为汉语文化所不知,不熟悉,甚至难于理解和接受,这就出现了文化因素的处理问题。一般说来,与其它文学翻译形式一样,影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是较难把握的,译者对某段文字理解得正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取
决于他对相关文化因素的理解。译者若缺乏两种文化的对比知识,就无从谈起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与表达。
如何处理文化差异问题?翻译界一直有“归化”和“异化”之争。持前一观点者主张在翻译时将源语文化中特有的文化形象改换成目的语文化中含有同样或相似联想意义的不同文化形象。比如古希腊的海伦与古中国的西施,尽管两者在文化形象上相差甚远,但两者所代表的都是绝代佳人,其联想意义相同,所以在翻译中完全可以将“美若海伦”换成“貌比西子”。赞成后一观点者则坚持保留源语文化的形象,认为海伦是海伦,西施是西施,高鼻子,蓝眼睛的古希腊美人与淡扫峨眉,朱唇半启的古中国美人决不能混为一淡。其实,归化与异化,各有利弊。归化的长处在于,经归化处理过的译文,其文化形象都是译文读者所耳熟能详的,读来地道,生动,不会给读者带来任何理解上的困难.然而归化也有其弊病,“它是以把一种文化中的异质成分转化为另一种文化中人们所熟知的内客,并牺牲了大量附载信息为代价的”。人们阅读完全采用归化法翻译的作品,严格说来只是对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一种温习,而已基本失去了了解和欣赏其它国家和民族文化的意义。异化的缺点在于异质文化的介入使译文晦涩难懂,加重了读者的负担,但也有好处,那就是将新鲜的文化元素引入了目的语文化,扩大了目的语文化的含量,给读者以原汁原味的感受增长了读者的知识。
在小说等文学翻译中,译者还可能利用注解来说明译文中小容易理解的地方,而影视翻译中是不可能的,必须要让观众一听就懂。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影视译者必须充分发挥其二度创造功能,创造性地将原作品的文化信息、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译语观众与原语观众在接受性上和谐统一。比如,我们经常会在翻译中碰到如“他犯了第七诫”这样涉及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句子,中国的件通读者和观众对此往往弄不明白。如果这句话出现在小说中,译者可以在句子的旁边加上注释,辅助说明“第七诫”是指基督教《圣经》“十诫”中的一条,即不可杀人。电影配音中.受到对白口形的制约,根本无法注解说明,翻译时如照剧本直译,观众很难理解其真正含义。鉴于此,译者必须采取变通手段,把这句话挑白,翻译成“他犯了杀人罪”。
据此,我们可以定下影视翻译中处理文化差异的三大原则:译文语言必须浅显通俗;保证情节的顺畅进行;尽量保留原语言的审美享受。其中尤以前两条原则最为重要,毕竟观众是在“看”电影,而不是在“听”电影。从这三大原则来看,归化的翻译手段似乎更能满足其要求。上文提到归化的好处在于“其文化形象都是译文读者所耳熟能详的,读来地道,生动”这正好符合第2条原则,所谓“语言地道生动”也就是说保留了语言的审美享受;“不会给读者带来任何理解上的困难”则满足了第2和第3条原则。下面,我们就以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1)《神勇飞鹰》中的一个例子: Cynthia: We've checked you out. 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