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尼系数理论碰撞了中国现实中的什么
2008-12-29江正发
中国市场 2008年13期
摘要:近来,在关于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的讨论中,引出了对于基尼系数理论的正确性和适用性的争论。本文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回答了魏杰、谭伟先生对基尼系数理论提出的四大质疑,阐明了对待基尼系数理论的应有态度。
关键词:基尼系数;居民收入差距;国情
近一段时期,关于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的讨论比较热烈,对于中国目前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问题是否严重见仁见智。讨论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就无法回避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衡量与计算,而基尼系数是国际通用的衡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方法和指标,因而基尼系数也成为此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讨论的一个焦点。有的学者为了证明中国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并不严重,转而质疑甚至否定基尼系数。有的学者认为,“基尼系数的核算方法五花八门,没有定则;……炮制‘中国的基尼系数国际警戒线’,即危言耸听地制造事实上并不存在的危机感,给“劫富济贫”的再分配政策寻找理论依据。” [1]还有一些人虽然没有明确表示基尼系数不适用于中国,但他们提出了诸如应该给基尼系数打一个“国情折扣” [2]、或者宣称“用‘购买力’计算的中国基尼系数要比用‘名义收入’计算的数值小很多,中国的收入差距实际上被夸大了” [3]等改良基尼系数的观点,实际上也是认为基尼系数不适应中国国情。
魏杰、谭伟先生在《基尼系数理论与中国现实的碰撞》 [4](以下简称“碰撞”)中,依据中国的基尼系数虽然超过了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但并没有伴随社会的动荡和经济萎缩,指出“这些实实在在的中国现实,表现出了与其他转型国家完全不同的状况,这不得不使我们对基尼系数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产生质疑,是不是可以根据基尼系数大于0.4这个国际公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