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我国农业及农产品经济效益的措施探讨
2008-12-29陈元双
中国市场 2008年23期
摘要:我国拥有九亿多农民,农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提高农业及农产品经济效益是提高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提出了调整财政政策、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资本积累等提高我国农业及农产品经济效益的措施。
关键词:农业经济效益;财政政策;经济结构;资本积累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 A
目前我国人均占有耕地不足0.08公顷,且因城市建设、水土流失等原因,耕地面积还在持续减少。同时,我国拥有九亿多农民,农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收入能否增长取决于农业及农产品经济效益是否增加。可见,提高农业及农产品经济效益是提高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笔者认为,提高农业及农产品经济效益的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一、调整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1.财政上大力扶持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1)政府要努力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国外对农业的财政投入总量可观、结构合理,而我国政府对农业的支持总量仍是低水平的。政府要改变这种落后局面,就必须考虑对农业的投资总量和投资结构,使其成为农业及农产品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
(2)健全农业补贴政策。在财政对农业的补贴中,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是最重要的两项。过去,我国对农业的补贴主要是针对流通领域,农民不能得到全部补贴,不能充分感觉到国家对种粮的鼓励和支持,不利于提高种粮的积极性。
2.给予农业税收优惠,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1)构建新的税制体系。要逐步在农村取消个人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车船使用税;在增值税方面,尽快推行消费型增值税;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实行免征或减半征收;在营业税方面,对适用农村、农业方面的征税项目实行优惠政策,促进农村产业优化升级。
(2)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凡是对农业生态起保护作用、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税收政策上要给予鼓励;对有损于生态资源保护的,开征环境保护税;修订和完善《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大幅度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而且此项收入要直接通过财政用于当地的新农村建设。
(3)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税收政策。一是以产业政策为指导,适当降低目前以农产品为原料加工产品的增值税。凡是简单加工的免税,对深加工的要减半征收增值税;二是鼓励大型工商企业和外资企业进入农业生产领域,要给予税收优惠;三是对农产企业进出口税收实行优惠政策,支持和发展外向型农业。
3.转变政府职能,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要减少政府对农业发展的干预,打造服务管理型政府,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保护和调控作用,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1)引导:各级政府根据农业资源和农业规划,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确定重点培养对象,通过规划来引导农民进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通过信息引导农民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政府要投资大量的人力、物力,搞好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信息平台;政府对农业生产经营的典型要进行总结、宣传、推广,以典型示范引导农户进行生产经营。
(2)保护:主要是对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以及整个产业体系的保护,制定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对基地、农田进行保护,确保其不被随意侵占、变更用途。
(3)调控:政府除了在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上发挥作用外,还要通过组织农产品批发市场、期货市场来调控主要农产品价格。政府在重视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积极扶持各种农产品市场建设的同时,还要搞好市场流通秩序的建设,对一些大市场进行重点扶持,使其从一般的集散型市场转变为集信息、交易、拍卖以及多项服务为一体的市场中介。
二、优化经济结构,发展特色农业
1.大力发展知识经济
发展知识经济首先必须重视人才在知识经济中的特殊作用,大力发展教育,提高我国人力资本的素质,培养大量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其次加大对知识和技术的投资,提高人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充分发挥知识、技术对农业及农产品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再次,将科技知识运用于主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合理、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开发尚未利用的自然资源,以替代稀缺资源,由此保证农业及农产品经济可持续快速地增长;最后,利用创新推动农业及农产品经济增长。如新物种的塑造和新快速繁育技术的应用,新型生物肥和生物农药的研制与运用等。
2.调整经济结构
突破农业仅提供初级原料的局面,按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要求,加强农业产前生产资料供应,以及农业产后的储藏、加工、销售等服务;打破目前以初级原料生产的单一格局,促进传统农业的基础向新的产业分化,以农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提高农产品的加工增值率和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基础产业。为此,可制定不同内容的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规划方案,并将方案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项目,真正使其产生强大的生产力,让新时期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顺理成章、事半功倍。
3.发展特色农业
特色经济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小生产农业逐步走向品牌化和规模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区域比较通过市场得到经济利益的实现,而市场的变化发展通过价格机制又对产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为进一步拓宽市场,获得更具优势的竞争力,产业分工要更加细化、生产要更加专业化。随着区域品牌的形成,规模优势的获得,促使更多的生产要素向该产业该区域流动,形成区域特色产业持续的竞争活力。当然,在实现特色农业的过程中,还要沟通生产与流通,解决农业小生产与规模大市场的矛盾,通过市场拉动提升产业竞争力。
4.促进劳动力转移
目前,农业的从业人口饱和,越来越多的农民只有从农业转移到其他产业,剩下的农民才能分享相对增加的资源和农产品市场份额,从而增加农业收入。为此,应加速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促进农业经济的高速发展。此外,政府有责任通过教育培训、劳务派遣、服务维权等方面的政策倾斜,推动劳务经济工作更快更好地向前发展。
三、提高资本积累,奠定农业经济发展基础
1.控制人口增长
农业劳动是其它一切劳动得以独立存在的基础和前提。种植粮食需要耕地,没有充足的耕地,就无法保证人们必须的足够的粮食。然而。急剧增长的人口与不断减少的耕地和对粮食日益增长的需求,构成了一组人口与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基本矛盾。在农业生产中,土地和人口是最基本的要素,人口问题是农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我国能否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也是行之有效的措施。由此可见,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仍将是未来要落实的基本国策。
2.保持人力资本投资和物质资本投资比例的协调
经济增长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主要是通过教育得到的,劳动者的受教育过程就是人力资本的积累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投资水平有所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比例不平衡,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教育投资不足严重影响了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大教育投资,完善国民教育体系,提高人力资本质量和存量,保持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协调发展。
总之,我国农业必须加快市场建设,健全市场体系,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同时作为政府部门也必须充分认识自己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从而全面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作者单位:梅州市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于维会.大力发展知识经济 促进农业经济增长[J],现代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