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大学语文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2008-12-29任志强
中国市场 2008年31期
摘要:大学语文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有利阵地,它有着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如何利用大学语文的优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是大学语文教学值得探讨的一个课题。
关键词:大学语文;素质教育;重要作用;人才培养
教育部高教司在《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中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呈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由此确定了大学语文教学对素质教育的远期目标。
一、大学语文教学在高校教育的必要性
从大学语文的精神激励和道德净化作用角度看,近几年,高校培养的一些专业性优秀人才,其个人私欲膨胀、使命感缺乏,在物欲膨胀、崇尚实用的现实情况下,强调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刻不容缓。
从提高大学生对中文的驾驭能力、对文学的品鉴水平来看,大学语文教学也尤其需要强化。从当前大学课程设置看,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中汉语基础知识逐渐淡化了,导致大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阅读和理解能力弱化,有些毕业生甚至连最基本的行政公文、法律文书和一般实用文章的写作方法也不能正确掌握,这势必对他们以后从事各种工作造成障碍。
从对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角度看,大学语文扮演着不容忽视的重要角色。新时期最早倡导在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教育界前辈匡业明曾说过:“大学语文是门边缘性学科,讲授这门课不仅仅是为了让大学生们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培养和提高他们对文艺作品的欣赏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而且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铸造‘中国人为人的道德’(鲁迅语),培养改革人才,激发爱国热情等方面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在人的天赋条件的基础上,融进社会的因素,使人的自然素质得到改造,从而提升人的各种素质,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实现社会需要与个人价值的统一,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专门人才。而大学语文就是实现这一教育目的的有效途径。我们应当在认清形势和现状的基础上,明确大学语文教学在文化素质教育中承担的最为实际也是极其艰巨的任务,切实发挥大学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优越性。
二、发挥大学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爱因斯坦曾指出“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只作为一个和谐人,而
不只是作为一个专家”,(《爱因斯坦集》第三卷,P310)。这一论断无论是从个人和谐发展还是从社会稳定方面讲,都是迫切的,这一目标很大程度上是由文化素质教育来实现的。更重要的是,文化素质有助于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方面的问题,而这也正是我们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大学语文对于这一目标的实现有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1.对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
爱国主义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重要环节,而大学语文教学也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列为教学的目标之一。“文以载道”是我国数千年来形成的优秀文学创作传统,而爱国主义又是我国古代文学一脉相承的传统主题。在大学语文中,选编了很多古代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有着文采斐然的艺术魅力,而且以高昂的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着读者。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宋元杂剧以及明清拟话本小说中,爱国主义的主题贯穿始终:从《晏子春秋》的“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到司马迁说过的“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直至宋朝苏洵的“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的一片丹心,更有清朝陈恭尹的豪情万丈:“丈夫无国更何家” ;即使是从未上过前线的文人墨客也豪情万丈地在自己的作品中奏响爱国主旋律。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文人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直到近代以来一系列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诗文,以及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各个时期文学作品中塑造的的大批文学形象,都激励着热血青年的爱国之情。古代爱国文人的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座丰碑。其间洋溢的满腔报国血,一片赤子情的爱国主义传统,可以感染当代大学生,并激励他们主动去继承和发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二者可谓相得益彰。
2.对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社会责任感的作用
中华民族在创造五千年文明史的奋斗进程中,凝聚和积淀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其核心就是深沉的历史责任感。自强不息、关心他人、讲求道义的利他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这在古代文学家的作品中都有所体现。我们要引导学生在这些闪烁着智慧和哲理光芒的作品中体会仁人志士壮阔的胸怀、顽强的意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起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在特殊的国情制约下形成了其特定的人生价值取向和人格标准,这些也反映在自老子、孔子以至到历朝历代思想家和哲人的思想言论中:无论是老子的“无为”而无所不为的辩证思想,还是孔子的“仁者爱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君子忧道不忧贫”的积极入世精神,或者孟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以改造社会为己任的信念,都对中国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在他们的作品中,中国知识分子公而忘私的人生价值取向,“舍生取义”,“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优秀品格传统,至今影响着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和信念。在教学中,对这种精神的大力倡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