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息·汇率

2008-12-29

中国市场 2008年33期

  许小年:要遏制通胀必须继续加息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许小年日前发表文章指出,8%左右的中等性质通胀,如果政策上不能够坚决地应对,很容易就发展成像越南今天的恶性通胀,中国必须高度警惕。在他看来,中国的通胀高峰依然没有到来。从相关数据来看,PPI和国际油价的相关度非常高,而CPI和国际粮价的相关度非常高,那么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没有出现显著回调的情况下,国内通胀压力就不会减轻。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言,通胀是2008年中国经济最大的烦恼,要遏制通胀必须继续加息,让人民币更大幅度地升值。由于加息会鼓励更多的热钱进来,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汇率政策必须要进一步地放宽波动幅度,这是没有选择的选择。是想稳定住人民币汇率,还是想遏制国内通胀,两个得选一个,要这个就要不了那个,世界上没有“马儿跑得快,马儿不吃草”的事情。任何政策都是有成本的,到底是想要人民币还是想控制国内通胀,必须权衡利弊。(摘自:《环球财经》2008年第7期)
  
  丁志杰:加息或许有助于抑制热钱流入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丁志杰日前撰文指出,为了避免目前流动性管理陷入恶性循环,需要重新搭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其中包括充分发挥利率政策工具的作用。他认为,加息或许有助于抑制热钱的流入。种种迹象表明,上半年境外热钱流入剧增很大的原因是国内企业和机构到国外去找钱,利用各种渠道从海外融资来缓解资金压力。应充分发挥利率政策工具的作用,让实际利率恢复到正的水平,同时适度放松行政性的信贷限制,使更多的资金需求从正规的金融体系得到满足,非正规市场上的借贷利率下降。他表示,如果热钱瞄定的是非正规市场上的高利率这一判断成立,那么加息会使热钱套利的空间和机会减少。这样,加息不仅不会刺激热钱进一步流入,反而会抑制热钱的流入。丁志杰认为,加息会使央行冲销成本上升。从实际利率来看,加息还有较大的空间。目前央行票据的发行成本已接近外汇储备的收益,即使不考虑人民币升值因素,加息可能使央行冲销亏损的风险上升。加强和财政部门的协调,找到妥善处理冲销亏损的解决途径,能增强央行运用利率政策的积极性和灵活性。(摘自:《上海证券报》2008年7月9日)
  
  周小川:加息始终是抑制通胀的备选方案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日前表示,加息始终是一种备选方案,不排除任何可能性。他表示,央行有多种货币政策选择,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央行票据、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和其他工具等。当前全球的货币政策必须致力于应对通胀,即使当前通胀是由上涨的食品和能源价格推动的。央行希望通过货币政策收紧货币供应。中国的信贷控制政策在当前环境下是正确的做法,但并不意味着要长期实施这些政策。(摘自:《上海证券报》2008年7月1日)
  
  华民:不升息不升值是最佳选择
  
  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华民教授日前接受采访时表示,美元贬值是世界发生全球性通货膨胀的根源,而随着国际热钱的涌入,中国正在承受着输入型通货膨胀。面对这一局面,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对内不升息、对外不升值”,从而封闭热钱的投机敞口,不给国际游资以套利机会。华民认为,在现有利率下,央行如果继续加息,必然会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打击企业的生产热情,从而导致包括境外资本在内的产业投资资本撤出中国;而与此同时,持续升值的人民币和不断提高的利率却会吸引境外投机资本大举介入,长此以往,造成的后果将难以想像。华民表示,现阶段,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奉行“对内不升息、对外不升值”的做法,留住产业投资资本,挡住金融投机资本。(摘自:《上海证券报》2008年6月30日)
  
  王福重:人民币升值比加息更适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融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福重日前发表文章表示,经验表明,货币政策有3-6个月的时滞。加息是一种直接的,甚至激烈的手段。加息的理由之一是,由于CPI居高不下,银行的大部分存贷款的实际利率为负,不能反映资金的稀缺程度,不利于控制投资需求。但是,企业投资除了利息成本,还有税收成本以及税外费用,实际上,企业的税负和非税负但,相当沉重,再提高利率,企业特别是处于产业链下游的中小企业将无利可图。他表示,除了加息,其实还有更合适的手段,可以解决巨大的通胀压力、阻止热钱进出、防范金融危机,那就是汇率。在开放条件下,宏观经济的内外均衡必须一并考虑。特别是,现在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大多并不是内部问题,而是来自外部。比利差更大的吸引热钱流入的因素是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采取的是一种独特的小步走战略。小步走的好处是适应央行管理水平,减少对经济的震荡,但是小步走战略的最大弊端,是让游资形成长期升值的预期,游资将源源不断进入国内。如果人民币升值有其必然性,现在的汇率距离均衡汇率还有很大空间,那么,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让其尽快达到均衡水平,消除游资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将会使游资的进出平复下来。人民币加速升值,还有利于减少外部需求过大的局面,减少通货膨胀压力。(摘自:《上海证券报》2008年7月12日)
  
  谭雅玲:人民币单边升值经济将难以承受
  
  
  北京大学金融金衍生品研究院特邀研究员谭雅玲日前在“2008影响中国A股投资国际论坛”上表示,人民币单边上扬不仅违背了市场规律,违背了政府渐进、可控、小幅度这种基本原则,也超出了中国经济能够承受的范围。而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问题都是货币升值造成的,从来没有因为货币贬值造成问题的。从这个角度,我们单边升值有很大风险。目前的汇率政策已经对国内的企业和投资者造成了很大压力,6.5已经是国有出口企业能够承受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生死线了。在这个局面下,中国必须要以动来改变现有的拘禁局面,不要怕干预经济、汇率,而应主动调整。新兴市场中,低利率不见得能拉动市场,面对通胀最有力的手段就是加息。(摘自:《广州日报》2008年6月30日)
  
  鲁政委:从固定汇率走向浮动汇率是一条凶途
  
  兴业银行资金营运中心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日前发表文章表示,虽然经验研究表明,除坚持货币局制度的小型开放经济体外,实行固定汇率制的经济体一般更容易发生货币危机。然而,从固定汇率制走向浮动汇率制却是一条艰险的道路。有研究显示,在1990—2002年间,共有139个国家从固定汇率制度中退出,但真正从中实现平稳、有序退出的却只是极少数幸运儿,大量国家都是在危机中以“大爆炸”方式无序退出的。在成功实现了有序退出的少数幸运儿中,波兰、智利和以色列是较为典型的案例。而他们在从固定汇率逐步转向浮动汇率的过渡阶段,所采取的均是逐步扩大汇率波动幅度、渐进增强汇率弹性的策略。从这些成功的历史经验来看,我国当前也应抓住有利时机,适时、渐进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改变目前“增强汇率弹性”就简单被市场认为是“加快升值”的思维定势。鲁政委表示,从固定汇率走向浮动汇率的时间历程,既不能速度过快,这会导致相应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经济主体无法获得避险工具以规避过大汇率波幅带来的预期风险,但也不能过慢,这样可能导致无法利用有利时间窗口,导致转型失败。(摘自:《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7月8日)
  
  夏斌:从紧货币政策绝不能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日前在长安讲坛上表示,在国际收支失衡、全球物价上涨的压力下,从紧的货币政策绝对不能变。市场、企业也不应对货币政策放松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夏斌指出,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如果中国经济紧急刹车,把物价压到最低水平,这对稳定全球经济相当不利。因此,应该尽可能在保增长和压物价中间取得深入的平衡,但要做到这一点也并非易事。他认为,当前把宏观调控的目标定在GDP增长9%-10%,物价增长6%-7%或者是7%-8%是合适的。而要达到这些目标,今年的调控思路应该是紧货币、稳汇率、调价格、松财政、补穷人。在紧货币方面,夏斌表示,货币政策必须继续从紧,以尽可能对冲掉源源不断的流动性。当前贷款增长绝对额不算太低,而从中小企业资金普遍叫紧的原因上看,要充分关注货币贷款增长的名义值和实际值的关系。在今年物价指数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一定要讲实际贷款。(摘自:中国资本证券网 2008年7月16日 编辑:张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