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第一金矿”合资生变

2008-12-29李国华

中国市场 2008年33期

  经过大半年的艰苦谈判,被外资控制的中国第一金矿以缴税的形式向当地政府让出了部分利益。
  
  谈判,谈判,再谈判……
  针锋相对的谈判成了兰昭耀这位贵州省黔西南州黄金管理局局长在这半年以来的主要工作。
  谈判双方分别是:贵州省黔西南州政府和澳大利亚澳华黄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澳华)。双方谈判的焦点在于,开发中国第一金矿——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沙坪乡烂泥沟金矿的这家澳大利亚公司,该不该向当地政府缴税?
  7月3日,强硬的外资公司终于妥协了。
  经过大半年的艰苦争夺,完全为外资所控制的中国黄金矿不得不以缴税的形式,向贵州省黔西南州政府让出部分利益。但是,每吨黄金1800万元的税收,并不能改变中国第一金矿绝对股权旁落、大部分财富拱手让人的事实。
  中国第一金矿的命运依然被外国人所掌握。
  
  金价飙升令协议失衡
  
  “3年前,贵州省正处在招商引资大潮的浪尖上。” 一位当地官员介绍,当年出台的《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引进外资工作的若干规定》提出,允许外商投资矿产资源风险勘探并依法享有优先开发权,并享受多项优惠税收政策,“不仅是贵州,整个中国在当时都处在招商引资的亢奋中,招商数量和引资额度是地方官员衡量政绩的最重要指标,因此,给予外商的投资政策优惠之高可想而知。”这位官员说。
  当地政府没有料到,2005年,也就是金矿开采第一年,黄金市场的走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国际黄金价格从2001年260美元/盎司,一度冲到了2008年3月份1032美元/盎司。这意味着7年内黄金价格上涨了将近4倍。烂泥沟金矿于2007年6月份正式炼出黄金,正好赶上了近年来黄金市场的“黄金”时代。
  但澳华拿出的财务报表却显示:半年时间炼出1.5吨黄金的烂泥沟金矿,在黄金价格飙涨的背景下,却是亏损的。这样的财务业绩意味着,烂泥沟不仅可以继续免税,就连6元/吨的矿产资源补偿费也无须缴纳。
  飙升的金价,让澳华和当地政府当初所签署的协议失去了平衡。
  按照此前双方的协定,于2005年开工的这个金矿,其税收优惠政策可以延续至2010年。烂泥沟金矿,号称全国第一大金矿,但其税收贡献却是零,当地政府岂能满意?黔西南州参加谈判的一位官员直言,烂泥沟所在的贞丰县、黔西南州政府乃至整个贵州省政府,对澳华都颇有看法。
  贞丰县政府认识到,在优惠政策的庇护下,将来澳华把金矿开采完了,当地政府就什么都没有了。于是,贞丰县和黔西南州政府抽调精干力量和澳华展开了谈判。谈判的目的,就是让澳华为当地政府贡献税收,而这又有悖于当初的协议,由此,谈判一次次地陷入僵局。
  根据参与谈判的贞丰县当地政府官员的描述,澳华方面态度起初比较强硬,即使是当地政府官员也不能随便进入烂泥沟金矿矿区内。
  事实上,澳华的背景确实令当地政府有所忌惮。据当地官员透露,澳华的高层中不乏人脉关系深厚之人。例如,其创始人之一的徐汉京,曾先后出任中国有色工业总公司外事局局长和中国有色金属进出口公司总经理,曾在澳大利亚积累了丰富的矿业风险勘探经验。2002年,徐参与创立上市公司澳华黄金,他目前的身份是澳华董事会执行董事。
  另据知情人士透露,当初澳华投资烂泥沟的牵线人,亦为当时中国黄金总公司的高层,而今已成为国家矿业监管部门的高层。
  “州政府领导不得不亲自抓此事了。”负责谈判的兰昭耀强调,政府对谈判很重视。
  
  外资“低头”图谋长远
  
  虽身处大山深处,但烂泥沟在采矿业内却声名远扬。
  烂泥沟金矿是黔西南州目前投资规模最大的一家中外合资企业,该矿已探明储量在全国黄金金矿中位居第一,储量为100吨。
  事实上,烂泥沟最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被关注,当时,贵州省地矿局10多个地质勘探部门的技术人员,在黔西南地区进行原生金矿的勘查,初步探查出此地区资源量占全国难选冶原生金矿总量的80%。
  1978年,贵州省地矿局正式确认烂泥沟为特大型金矿。到1992年,贵州省117地质队已经勘查出60多吨的黄金储量。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烂泥沟不再安宁。“1992年,蜂拥而至的人们开始开发氧化矿,也就是露天矿。”据烂泥沟所在的贞丰县沙坪乡居民回忆,当时在烂泥沟开发金矿的有20多家小企业,这些人有地质系统的、有省里的、还有一些私人淘金者,“一下子冒出这么多人挖金子,一直到1995年政府开始治理矿山,包括地质队的小矿都被关停掉以后,这里才恢复了一段时间的平静。”
  1998年,烂泥沟金矿开始招商引资,“事实上,是容易开采的露天矿被挖完了,当时国内没有技术再继续下去了,”知情人士透露。
  2001年,烂泥沟金矿由中澳合营的锦丰公司开采协议正式签署,与此同时,由中国黄金总公司、贵州省地矿局、黔西南州政府和贞丰县政府四家共同组成的贵州烂泥沟有限责任公司也宣布成立,贵州烂泥沟有限责任公司与澳大利亚澳华黄金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中外合作企业贵州锦丰矿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锦丰),共同开发烂泥沟金矿。中方以“全部有效勘探许可证和采矿许可证以及地质勘查和矿山生产所取得的成果、享有的各种权益”入股,澳方则以“可行性研究”和项目开发所需的全部资金入股,其中股权结构为,澳华占85%,中方占15%。当时,澳华采用的微生物细菌预氧化工艺,在中国尚属空白。
  2007年3月18日,烂泥沟终于炼出第一炉黄金。彼时,澳华采用的微生物细菌预氧化工艺,已经被国内所掌握。从这时开始,双方蜜月期也宣告结束,展开了互不相让的谈判。
  不过,就在刚刚过去的6月份,情况发生了变化。澳华同意每生产一吨黄金向当地政府上缴1800万元的税。
  协议的签订,不仅意味着烂泥沟金矿需要向当地政府缴纳税收,澳华还承诺每年向当地国土资源局上缴1000万元的环境保护保证金。“如果他们按照承诺做了,即采矿后恢复植被、合理安排回迁,保证金返还。”
  据透露,当地政府在谈判时提出,澳华在很短的时间内采获大量黄金的事实说明,烂泥沟金矿并非当初人们印象中的“难选冶”、“品位低”,因此不应当按上述两个条件对澳华提供优惠的税收政策,澳华现在必须缴税。
  “以澳华的生产技术水平,完全可以做到低成本,高利润。”一位当地官员说,“更何况,当地政府在帮助澳华协调村民拆迁等很多具体事上,都帮了大忙。他们应当缴税。”
  “谈判中政府对他们的一个要求就是,节约成本,尽快盈利。例如人员成本,以前澳华雇佣了40多个外籍矿山安全顾问,中国人完全可以胜任这项工作,因此现在已经削减至20多个外籍人员。”徐兴荣认为,烂泥沟金矿还能开采12年,每年出产3~5吨黄金。
  据了解,另一个打动澳华“心弦”的原因是,澳华在中国的战略目标是要成为中国最大、最赢利的黄金生产企业,而要实现上述宏远目标,没有当地政府的支持是不可想象的。烂泥沟金矿不是澳华在中国唯一的金矿项目,澳华还在吉林省白山金矿、煎茶岭金矿进行勘查开发以及在金康金矿勘查开发。此外,在广西、云南、山东、福建、黑龙江、吉林、甘肃、新疆、内蒙古等省和自治区,澳华还拥有多个地质勘探合资项目,澳华与各地政府的合作之路还很长。(摘自:《中国经营报》2008年7月7日编辑:蔡文清)
  点评:数年前,还是皆大欢喜的中外合作,突然间成为千夫所指。在合资协议生变的背后,反映出地方政府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上,从战略眼光、全局观到技术细节等各个环节都存在短视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