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
2008-12-15许飞
许 飞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因此,对该问题的思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首先认真诠释了自主创新战略和创新型国家的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然后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和特定环境提出一些可行性强的措施。
关键词:自主创新创新型国家内涵必要性措施
一、自主创新战略和创新型国家的基本内容
(一)自主创新的内涵
所谓自主创新,是指依靠自身的技术力量进行研究开发,并实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最终获得市场的承认。我国在21世纪的新形势下提出的自主创新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2006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给自主创新规定了特定内涵,指出自主创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加强原始性创新。原始性创新是指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最初的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创造,它被认为是决定国际产业分工地位的基础条件。二是加强集成创新。把各种已有的相关技术融会贯通、有机融合,形成一种新产品或经营管理方式,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积极促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
(二)创新型国家的基本内涵
1创新型国家
目前,世界上寻求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国家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增加国民财富,如中东产油国家;第二类主要依附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如一些拉美国家;第三类是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国际学术界把第三类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
2衡量创新型国家的标准
具体来说,创新型国家至少应具备以下四个基本特征:一是创新投入高,国家的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目前我国研发投入占GDP的1.3%左右,而发达国家大都占到了3%左右。二是科技进步贡献率高达70%以上。三是自主创新能力强,国家对外技术依存度通常在30%以下。四是创新产出高。目前世界上公认的20个左右的创新型国家所拥有的发明专利(指美国、欧洲和日本三方授权的专利)数量占全世界总数的97%以上。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科学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如果不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就把握不了未来发展的主动权。2007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2002年,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到2020年使我国的GDP比2000年翻两番。2007年10月,十七大报告又首次提出实现人均GDP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按照这个目标,到2020年我国的人均GDP将超过3000美元,相当于那时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而传统技术体系下的工业革命在为人类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人类付出越来越难以承受的代价。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GDP年均增长率高达9.7%,但为之也付出了很大代价。目前,我国水资源、能源短缺以及环境恶化等问题日趋严重。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不包括香港、台湾和澳门,仅大陆每年能源消耗就占世界消耗总量的11%以上,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2。我们的目标是要翻两番,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如果不依靠创新推动技术进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还按照这种传统的工业化模式,就意味着资源消耗要翻两番,环境损耗要翻两番,这是我国的生态环境无法承受的。因此,特定的国情决定着要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不可能选择资源型或依附型的发展模式,而必须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依靠体制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和科技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指出:要“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坚持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转变发展观念。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新发展模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的途径和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特别是“九五”以来明确提出要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并且取得了不少成效。但是,2003年以来,能源消耗与GDP增速又明显加快,都达到10%以上,尤其是2003-2005年,能源消耗增长速度还超过了GDP的增速。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为特征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并未得到根本性的转变,环境压力日益增大。与此同时,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因此,要继续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如果不转变发展方式,资源将难以支撑,环境将难以承受。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推动经济增长由资源驱动、资本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战略性转变,实现科学发展。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本质上表现为科技的竞争,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升国际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和未来发展的核心要素和战略基点。大幅度提高科技投入,加快科技事业发展。2006年2月,美国发布“美国竞争力计划”,大幅增加对研发、教育与创新的投入,促进知识增长,提供开发新技术所需的工具,以保障美国在各科技领域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保障美国的强大与安全。加入WTO以后,我国的经济安全面临着更加严重的威胁。许多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处于产业垂直分工的低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使我们在发展中难以掌握战略主动权。缺乏自主创新核心技术已是中国的“软肋”,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更令人担忧。比如:在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的核心专利上,中国基本上受制于人;在一些关键技术,尤其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装备制造业,如航空设备、精密仪器、医疗设备、工程机械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中国主要都是依赖进口;在国家安全领域,一些重大武器装备和急需的关键元器件只能依赖进口,处处存在被别人“卡脖子”的危险。在今天的国际环境下,技术依赖远比资金依赖、市场依赖更加深刻
和难以摆脱。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缺乏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能力,不仅会使我国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发展受到严重威胁,还会影响国家竞争力的提升,使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所以说,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面向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措施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立足我们当前所处的国际形势和我国的实际国情,要想实现这÷伟大目标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是创新型科技人才。没有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作支撑,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是不可能的。当前,人才竞争已成为国际竞争的一个焦点。发达国家普遍加大了在全世界搜寻、吸引、利用人才的力度。虽然我国人才总体规模已近6000万,但高层次人才十分短缺,能跻身国际前沿、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科学家更是凤毛麟角。全球范围的人才争夺,我国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缺乏,要求我们必须以国际化的眼光来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使用人才,营造良好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使创新型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充分发挥作用。
创新是多层次的,既包括科研院所进行的原始性创新、企业进行的技术创新而且还包括广大工人农民开展的群众性创新。因而,创新型人才也是应是多方面的,蕴藏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为此,我们必须着重加强科技创新文化建设,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加强各个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特别是以中青年为主体的创新型领军人才;二是加强党政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三是加强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相信有了这样一支规模可观、结构合理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我们实现科学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有了强有力的支撑。
(二)加快科技体制改革,特别是要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要把中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就必须根据我国国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体系。在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二是要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以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为中心,高效利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技资源,稳定支持从事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科研机构,在产学研结合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形成若干优势学科领域、研究基地和人才队伍。三是要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军民科技资源的集成,形成军民高技术的共享和相互转移的良好格局。四是要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促进中央与地方的科技力量有机结合,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重要作用,增强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度。五是要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三)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胡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自主创新不仅在于能产生科研成果,更重要的是成果的转化、产业化应用和市场的开拓。在市场经济下,企业具有把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先天优势,有直接面向市场并了解市场需求的灵敏机制,有实现持续的技术创新的条件。因此,企业必然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创造条件、优化环境、深化改革,切实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活力,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一要发挥经济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投入是企业创新的物质基础,必需的资金投入和智力条件相结合,才能推进科技创新,取得创新成果。越是开发科技含量高的技术,投入就越大。美国的产品技术含量高,竞争力强,拥有最具优势的专利技术,得益于美国企业和政府长期、持续地投入。二要改革科技计划支持方式,支持企业承担国家研究开发任务。国家科技计划要更多地反映企业重大科技需求,更多地吸纳企业参与。三要完善技术转移机制,促进企业的技术集成与应用。大力发展为企业服务的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要向企业扩大开放。四要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把技术创新能力作为国有企业考核的重要指标,把技术要素参与分配作为高新技术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五要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扶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富有创新活力,但属于承受创新风险能力较弱的企业群体。因此要为中小企业创造更为有利的政策环境;积极支持中小企业的科技融资;加快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服务。
(四)创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
科技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结合最主要的是要通过政策的协调,创造一种平等的竞争环境,在税收、投资、贸易等方面,全面促进科技发展。首先,要加大对自主创新的财政投入,实施激励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和支持自主创新的金融政策。我国目前的科技投入总量明显不足,据有关资料统计,2002--2007年5年我国中央财政用于科技的投入总共是3406亿元。而美国政府仅2007年1月的研发支出就达1410亿美元,按当时汇率折合人民币约11300亿元。其次,还应通过政策和资源配置来培育我国的科技产业,进行自主创新。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投入方式、科技计划、宏观管理的具体制度等,都应按照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原则进行调整。再次,应进一步完善科技评价体系。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开展了各类创新能力的评价和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少。主要表现在:一是科技创新效率指标的选取忽视了科技投入和产出的独特性。科技投入特别是基础研究方面的投资具有回收期长、见效慢等特点,需要实行超前投资,且年际间投入又往往存在高低不一的波动现象,因而以当前某一年度的投入额来度量是不科学的。二是评价指标的选取侧重于科技创新的数量指标而相对淡化其质量指标。一般而言,自主创新可分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二次创新三个层次,它们之间存在层级差异,不同层级
的创新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不同,因而在确定评价指标及其权重时,必须反映出创新的质量差异。三是评价指标的选择偏重直接效应指标而忽视间接效应指标,偏重经济效益指标而忽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指标的现象较为突出,特别是技术创新的负面效应往往被漠视。
政策措施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应尽快制定一批完善、系统、相互衔接、互相配套激励创新的政策,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加快自主创新的步伐。
(五)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
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既是应对知识产权国际挑战的当务之急,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多数企业还没有建立专业的知识产权工作机制,对国际规则的了解比较贫乏,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参与市场竞争尤其是国际市场竞争的准备和经验不足。据统计,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占约万分之三。而在发达国家,知识产权已经成为跨国公司的重要无形资产。在国际领域,跨国公司基于研发优势,在我国申请大量专利,积极“跑马圈地”,然后利用手中的专利大棒压制、排斥和打击我国企业。在我国市场实施专利战略、商标战略,以及通过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全球化的方式来实现其“以标准制胜”的战略,获取超额利润。中国许多企业因此频频陷入外国企业的知识产权“陷阱”。可以说,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游戏规则由强者制定,要想打赢我们必须成为强者。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加强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积极培育企业创新能力,促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并抓紧制定和完善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业化的扶持政策,鼓励知识产权转移与实施。进一步完善形成既与国际接轨又符合我国国情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通过完善法律和加强执法,扩大宣传教育,把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落实到各个环节,形成激发创新热情、鼓励创新行为和提高创新回报的社会环境。
自主创新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用15年的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是一项极其繁重而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极其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任重而道远。只要全党全社会都积极投身创新、鼓励创新、支持创新,使创新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我们的国家就必将获得不竭的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