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评析及2009年备考方略
2008-12-12李宁陈绍忠
李 宁 陈绍忠
2008年高考已经尘埃落定,新一届高三的同学应该怎样复习才能在明年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要积累哪些基础知识,培养哪些方面的能力,都应心中有数。这个“数”从哪里来?唯一的途径就是分析高考语文试卷,只有掌握了高考的考查意图、命题思路和答题要求,才能在复习备考中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为此,我们对200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作一分析,力求从中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给同学们提供必要的借鉴。
有人评价200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稳定有余,创新不足”,这话不无道理。而“稳定”也许正是这套题目的最大长处。除了字音、语言运用和写作有所变化外,整套试卷的题型、题量、结构和赋分等基本延续了2007年的做法。总体来看这套试卷命制严谨、科学、规范,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热点,能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关注现实,又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既有利于中学语文教学,也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当然,试卷的相对稳定,也有利于备战明年的高考。
为了方便,我们按内容和结构把试卷分成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几个板块来评析,并提出相应的复习策略。
一、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
试题评析:
这一部分共7道小题,第Ⅰ卷4道选择题,第Ⅱ卷3道主观题。分别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能力,正确理解和使用成语的能力,病句辨析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第1题去年考查字形,今年考查字音,没有生僻的字,主要考查多音字和容易读错的字。第2题考查根据语境和词义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探囊取物”、“量入为出”、“异曲同工”、“出人意表”四个成语,高中生应该都不陌生,但如果平时注意不够,望文生义,也容易选错。第3题考查病句。三个病句的语病分别是搭配不当和赘余、成分残缺、不合逻辑,都是常见的典型的语病,平时只要训练到位,选出正确答案应该不会太困难。语言表达有四道题,第4题沿用了去年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的衔接连贯,做题时需要通读全部文句,把握文段内容,注意句间关系,理清思路,再结合选项,就能做出正确选择。第六大题的三道主观题,是语言表达的重头戏。其中第18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内容是对谦称、敬称的考查,这与去年的内容相近,各校在备考时应该都进行过针对性的训练,不会感到陌生。第19题考查语句的前后呼应和衔接连贯,所提供的内容是当前热门话题,难度也不大。第20题考查的仍然是语段内容的补充,是一个主题班会的开场白,内容与奥运相关,体现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难度不算大,但真要做到准确、鲜明、生动、得体也需要相当的语言功夫。整体来看,今年的语言表达题虽然有所创新,但还是以稳定为主,不在题型上为难学生,用平实的题目同样也能考出学生的语言水平。
备考方略:
语言知识主要靠平时积累。从近几年的考试情况来看,字音字形的考试,涉及到的汉字基本上出自2500个常用字,有时也会涉及到1000个次常用字。字形考查的重点是容易用错的形近字,如“矫健”误为“娇健”,“罄竹难书”误为“磬竹难书”等。字音考查的重点是多音字和容易误读的字,如圈(juàn/quān)养、牛虻(méng/máng)等。个别看来比较生疏的字词,如今年试题中的“愀然”、“靛蓝”,则出自教材中要求熟读的文章。复习中要抓好课本,找出常用字中自己容易混淆的字,强化复习。词语的考查,一般包括虚词、实词和熟语。虚词多考查关联词,实词多考查近义词甚至是同音近义词,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近年来此题多以成语的形式呈现,而成语的考查大多是以下几类:易望文生义类,如“万人空巷”、“屡试不爽”、“罪不容诛”等;易褒贬失当类,如“弹冠相庆”、“危言危行”、“炙手可热”等;易对象误用类,如“举案齐眉”、“豆蔻年华”、“美轮美奂”等;易谦敬混乱类,如“鼎力相助”、“不耻下问”、“蓬筚生辉”等;形近义近易混类,如“无所不能”和“无所不为”,“不负众望”和“不孚众望”等。这些词语,主要靠平时积累,在复习中要注意辨析比较。第3题考查的是正确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根据《考试说明》,高考涉及的病句类型为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六种。复习中要明确这几种常见语病,练习时,不能满足于选出答案,要明白“为什么”,要找准“病点”,弄通“病理”,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才能在考试中稳操胜券。语句衔接题和第Ⅱ卷中的三道题目,表现形式不同,考查的内容是一致的,无论简洁、连贯、得体还是准确、鲜明、生动,都是考查语言运用的基本功。复习中要结合近几年考试中出现过的题型,反复训练,以形成能力。做题时除了注意要求外,尤其要注意试题所提供的语境,注意上下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现代文阅读
试题评析:
高考现代文阅读题分为两大类,一是在第Ⅰ卷以选择题形式考查的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章;二是在第Ⅱ卷以主观题形式考查的文学作品。与去年相比,今年现代文阅读的考查形式与赋分均未变化,所选的文章是《盖天图仪考》,这类文章考生在平时阅读和训练中很少涉及,因而不少考生感到读起来很费劲,甚至有点晦涩难懂,因此,得分率不高。整体来看,该题难度较往年加大。第5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结合原文分析,可知B项属于偷换概念,张冠李戴。第6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主要也是考查筛选和处理信息的能力,A项把“可能”当作“必然”,明显不符合原文意思。而第7题作为想象和推断题,考查学生整体把握文本和综合概括的能力,难度比前两题要大。
文学作品阅读选的是寅公先生的散文《阳关古道苍凉美》,从题目设置来看,可以说既具科学性,又具稳定性。4道小题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做了全面的考查,从局部到整体,从思想内容到结构技巧的考查顺序,符合学生的阅读规律,具有科学性。考查的文体、形式、赋分都与往年相同,体现了高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的稳定性。第14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文意,说说古阳关为什么闻名遐迩”。学生大多失之片面,其原因又在于对“并不起始于王维的那首《渭城曲》”一句的理解,这句是说古阳关“之所以闻名遐迩”,《渭城曲》不是最早的原因,但仍是原因之一。第15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只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并联系上下文去分析,应该不是太难。第16题要求结合文中的描述,谈谈对“苍凉美”的理解,命题意图很明确,就是要考查归纳内容要点、评价思想内容的能力,考生只要细读全文,理解“苍凉美”应该并不是很难。但是答案有点牵强,前两个要点其实说的是一个意思,如果阅卷中再把握过严,得分就不容易了。第17题重点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以及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第一问时需要抓住全文内容和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思想感情,解答第二问时要明确结尾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
备考方略:
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的考查不同于文学作品,它重在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关注的是考生能否准确提取文中的相关信息。纵观近年高考题,可以明显发现命题者的“设误”比较有规律,一般是: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说法绝对,超前实现;因果颠倒,扩大外延;无中生有,以偏概全等几种。我们在解题时可以采取定位、筛选、比较、排除并验证四步来确定正确答案。具体来说就是:定位,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大致内容;再读题干,仔细审清题目要求;然后确定选项和原文对应的部分。筛选,把先前确定的要点仔细分析,弄清似是而非和似非而是的内容。比较,把筛选确定的内容和试题选项反复比照,特别注意其细微差别,比如,本质与现象、可能与必然、肯定与否定、结果与条件、部分与全部、已然与未然。排除,这是最有效的解题方法,排除一定要结合命题者设题的思路,把选定的答案与原文中相关语句对照,以辨别异同。
文学作品的阅读历来得分较低,据有关统计,22分的题目,学生得分大多在10分左右,说明这一块很有提高的潜力,不可轻视。在复习中,应通过切实有效的阅读训练,培养阅读理解的深刻性,提高应试答题的准确性。我们可以从阅读方法和答题技巧两个方面入手,提高自己的现代文阅读能力。从阅读方法来看,读一篇文章,大体要经过一个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的反复。先鸟瞰全篇,从整体着眼,弄清是何类散文及大致内容,把握散文的描写对象和抒情基调,然后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尽快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再仔细阅读,逐段揣摩,找出各段落的中心句,并由此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然后把各段内容归纳整合,理清层次,把握文章的思路,从而全面深刻地理解文意。从答题技巧上来看,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认真审题。充分发掘题干中所包含的信息,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命题者命制每一道试题都有明确的考查目的,有些题目是对文章具体内容的理解,有些题目是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有些题目是对写作技巧的阐述。能揣摩出命题意图才能明确答题方向,也才能找到答题的突破口。如果审题不到位,就有可能偏题,甚至答非所问。如第16题要求“结合文中对阳关古道的描述,谈谈你对‘苍凉美的理解”,就有不少考生在答题方向上出现了失误。在认真审题的前提下,还需把握答题的要领。比如“概括”题,要求运用求同思维从不同的信息区域抽取出相同点,化实为虚,化繁为简,这是一个分析综合的过程。有些考生由于寻找相关信息的失误,导致概括的内容完全脱离命题的要求;或由于概括方法的不当,导致概括时抓了芝麻而丢了西瓜。再如重点句的“理解”,这些语句有的是文眼或警策句,有的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来表达,往往使人感到扑朔迷离。要准确、明白地解释清楚这些含蓄的词语或句子,必须依靠语感去揣摩,联系语境去辨识,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相关背景去领会。有的题目可以利用文中现成的语句加以剪辑重组形成答案,如第14题;有些题目则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答案,比如第15、17题。最后特别强调一下“得分”意识,就是要“踩点”,用精练的语言明确地答出几个要点,如果把握不太准,在不超出规定字数的前提下,不妨多说几点。
三、古诗文阅读
试题评析:
古诗文阅读包括文言文阅读和诗歌鉴赏两个部分。总体来看,今年的文言文阅读题型稳定,难度适中。选考的语段节选自《宋史·廖刚传》,仍是史传类文章,考查形式、赋分跟去年也一样。三个选择题分别考查了文言实词、筛选文中信息和对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第8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结合原文语境可以看出:A项“檄”,这里作动词,意思为“用檄文征召”,可引申为“下令”。第9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在答题时,首先要准确理解题干要求,再推敲各选项句子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要求契合,进而选出准确答案。第10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并把选项与原文有关语句加以对照,从而选出答案。第11题文言文翻译,重点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翻译时注意以直译为主,联系上下文,落实关键词语,力求做到“信、达、雅”。两个句子没有什么生僻词语,其中第2句考查了“君”和“兄”两个词类活用,有相当的区分度。
古代诗歌鉴赏沿用了前几年的考查形式,考查的是一首宋词。两道题分别从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来设题,不偏不怪,很能考出学生的能力。第1题要求找出“用得十分传神”的字并说出其好处。客观地讲,找出这两个字并不难,而说出其好处,尤其是准确地说出则不大容易,这要求考生具有形象思维的基本能力。要由“拳”——拳头联想到“宿鹭”窝着脖子在洒满阳光的沙滩上栖息的神态,感觉到静谧和温馨;也要由“退”字想象到鸿雁逐渐飞出人们视线的景象:辽阔的天宇中鸿雁越飞越远,放眼看去,鸿雁不像是往前飞,倒像是从人的视线中一点点后退。这样才能理解词语运用的精妙,才能体味到这两句诗的意境。一写“动”,一写“静”,动静结合,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面。第2题问得很巧,其意图在于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把握,却从“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这一角度来问,可谓提纲挈领。作者说得很明白:“最羡渔竿客”,向往的是渔翁的生活啊。但仅仅理解到这一步还不够,作者向往的并不是到江中去打鱼。联系全诗,前两联由眼前景想到当年鏖战赤壁的豪杰,而今“万世功”皆随波东流,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苦苦追求建功立业呢?再往下看,“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何等的闲适安逸!所以作者由衷地生出“最羡渔竿客”的念头,他羡慕的不是江上打鱼,而是那样一种隐逸的生活。我们说这道题出得巧,就因为他从一个小角度入手,领起了对整首诗的理解和把握。
名句名篇的考查仍然沿用了2选1的考查形式,这就降低了难度,有利于考生发挥。第1小题考查的是名篇《赤壁赋》选段,第2小题考查的是名句。没有涉及课外的内容,都是课本中明确要求背诵的篇目中的句子,应该说不偏不怪不难。
备考方略:
相对于现代文阅读而言,文言文试题平稳,得分相对较易,也是考生在高考总复习中不可忽视的一大环节。那么,应该怎样进行文言文的复习呢?
我们认为文言文阅读的复习应该立足于课内,着力于课外。所谓“立足于课内”,就是以教材学过的文言文为基础,通过反复地诵读复习和归纳整理,熟练掌握其中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文言句式以及经常涉及的文学文化常识,要求背诵的名篇更是要烂熟于心,逐步养成阅读文言文的良好语感,从而形成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高考文言文的考查,无论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句理解,还是翻译语段、默写名篇,无一不是源于课内;历年的考点设置,几乎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高中生在必修和选修教材中学过相当数量的文言文,这是我们复习提高的基础,把这个基础打牢了,再来研究课外的语段就容易多了。
所谓“着力于课外”,就是通过相当数量的语段阅读训练,形成应试能力。要研究高考,通过研究《考试说明》明确高考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通过研究高考试题明确考试的基本套路,复习训练中才能有的放矢。在训练中要强化两个意识:一是语境意识。无论是实词、虚词还是语句的理解翻译,都要联系原文,把考题中涉及的词句放到原文中推敲,才能准确地理解其含义。二是得分意识,这在翻译题中尤其重要。有些同学对所给语句并不是不理解,但是翻译不规矩,该落实的重点词语没有落实,结果影响了得分。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就要有强烈的得分意识,不满足于大体正确,要力求字字落实,准确无误。
诗歌鉴赏的复习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必要的知识积累。如诗歌的类别:送别诗、怀古诗、边塞诗、羁旅诗、闺怨诗、山水田园诗等;诗歌常见的意象:梅、兰、竹、菊、残月、夕阳、大漠、孤烟、鸿雁、杜鹃、鹧鸪等;诗歌的语言风格: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明白晓畅、委婉含蓄、绚丽华美、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常用的表现手法:象征、用典、对比、比兴、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欲扬(抑)先抑(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以乐景写哀情等。有了这些积累,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诗歌,答题时才不至于表述不清或者说外行话。二是必需的能力训练。能力是练出来的,可以选择最近几年各地高考的诗歌鉴赏试题来训练,通过训练,不仅可以培养自己对诗歌的感悟能力,而且可以明确诗歌鉴赏的设题方式,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当然,在复习中能经常温习一下在教材中学过的古诗词,也是一种很有用的方式。比如解答今年的诗歌鉴赏题,如果能联想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那么对这首诗主旨的把握就大有裨益。
名句名篇的复习要课内外兼顾。教材中要求背诵的诗文,复习中要求逐篇过关,不但会背,而且会正确地默写,特别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同音字、形近字;既要会默写名句,还要能默写其中的任意一句;给上句要能写出下句,给下句也能写出上句。在复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自查、互查,以相互激励,相互促进。课外的名句,尤其是那些脍炙人口的、仍然活在人们生活中的名句也要适当背诵,不少复习资料上都有这类内容,考生可以自己掌握。
四、写作
试题评析:
高考作文向来回避社会热点,与现实保持着一种不即不离的姿态。今年作文题却不避热点,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样一场大灾难,令全国甚至全世界震惊,引起了全国人民、海外同胞和国际友人的广泛关注,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位热血青年,又怎能“两耳不闻窗外事”,袖手旁观呢?
题目提供的是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材料,选材更加贴近现实,立意更加宽泛,围绕着抗震救灾,从爱心、责任、奉献、坚强、团结等不同角度立意都可以。我们知道,自“5·12”大地震到高考那段时间里,全中国13亿人都心系灾区,都在密切关注着这场灾难,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中铺天盖地全是抗震救灾的新闻,只要考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留心灾情的发展态势,关注抗震救灾中涌现出的感人事迹,心灵就不会不受到触动,有了这个前提,就不难写出感情真挚、发人深省的佳作。但这并不意味着降低了难度,熟悉不代表着真正关注,能说不代表就能写好,捐款默哀不代表灵魂深处真正受到触动。立意是否深刻,情感是否真挚,结构是否明晰,语言是否动人,这些完全可以考出学生的真功夫。从文体上看,写记叙文、议论文、散文等都可以出彩,但文体必须明晰。
近年来,我们一直呼吁让学生关注现实,写真性情,但效果一直不理想,学生作文中空话套话虚假编造的现象仍然较为普遍。今年全国卷这道作文题,对引导老师和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祖国的命运,引导青年学子把作文和做人结合起来,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备考方略:
高三的作文训练要“标本兼治”。何谓“标”?那就是高考作文的应试技巧。考生要在有限的天地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立意要尽量深刻,还要力求有点新意;开头入题要简捷明快,层次结构要一目了然,结尾要自然升华,语言要有点华丽,卷面要整洁美观……这样才能赢得阅卷者的青睐,取得理想的成绩。为了这一目的,要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专门训练,比如怎样审题,怎样立意,怎样开头,怎样过渡,怎样结尾等等。
但是,仅仅这样还远远不够,要写出真正优秀的作文,要舍得在“本”上下功夫,这样不仅能在高考中稳操胜券,而且可以终身受用。那么,什么是作文教学的“本”?我认为有两点:一是“思想”,二是“语言”。文章是要表达“思想”的,有的文章空洞无物,就是因为作者没有“思想”;有些文章立意肤浅,那是因为作者“思想”苍白。谁都知道立意要深刻,可为什么有的作文深刻不起来呢?不是因为别的,其根子在于作者的“思想”。为了让自己有“思想”,为了能有比一般人深刻的“思想”,我们要着眼于平时的练,要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有人说:“思之,思之,神鬼通之。”能够经常对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进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思考,就能渐渐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学会从平凡的事物中提炼出不平凡的道理,从熟悉的事物中引申出新颖的见解,有了这种本事,你的作文自然就能高人一筹。有了“思想”,还要有好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而语言却又不是想精彩就能精彩的。谁都知道语言要精彩,但有不少同学绞尽脑汁也写不出一句精彩的话。所以,我们还要养成锤炼语言的习惯。下笔为文时固然要精心揣摩,平时说话也是很好的训练,一个意思,力争选用最恰当的表达方式、用最精当的语言表述出来。坚持训练,语言运用能力就能逐步提高,你的作文也就能精彩纷呈。当然,为了“思想”的深刻和“语言”的精彩,除多写多练之外,大量的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其道理无须多言。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怀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