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走在无国界流动时代

2008-12-11

21世纪 2008年12期
关键词:无国界流动留学生

梁 可 荣 郁

“据预测,到2020年,国际留学生规模将从2003年的270万人上升到580万人,国际学生流动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一个显著的国际交流合作的形式。”

在不久前结束的第九届中国教育国际论坛上,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秘书长江波博士的这番话引出了国际学生流动的话题。

来自不同源头、流向不同方向的学生们,就像是一股股涓涓细水,相聚之后汇入到当今这个全球化时代由各个国家、各种利益群体无国界流动的大潮当中。

学生:你来我往熙熙攘攘

在地处中国西北部边境城市的伊犁市师范学院里,有8个来自地球背面的国家——美国的学生,问及他们选择到这里学习的理由,他们回答:“中国要实行西部大开发,我们到这里学习,可以为以后的发展寻找机会。”

去年暑期,一个由英国政府立项出资、由曼彻斯特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操办的项目如期举行,连续两期、每期100名来自英国各个大学的学生来到北京,学生们对包括学习汉语、书法、武术等内容的交流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据悉,这个项目将长期持续办下去。

北京大学自2003年起启动了学生海外学习项目,其中学生对“暑期学校”的参与一年比一年踊跃;而院系层面的一些国际合作,例如北大国际关系学院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合作、国际事务双硕士项目等也为学生搭建了到国外学习的桥梁。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目前在北大已经有30多个学生自发组织的涉外交流社团,“北大-哈佛交流营”是其中组织比较成功的一个。去年,国家留学基金委给了北大300个公派留学名额,在所有高校中比例最高,实际派出了282人。

天津南开大学的“百名人才项目”采用师生互换方式,每年送100名优秀学生出国学习。

……

学生的无国界流动,在当今“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地球上,实在是一种越来越热也越来越平常的现象。从欧洲到亚洲,从北美洲到大洋洲,还有非洲和拉丁美洲,学生交流的门槛在逐年降低,而在不同的交流项目中和以不同的交流方式流动的学生数量则逐年增加。以美国为例,美国国际教育协会最新年度报告“Open doors 2008”中的数据,目前有62.4万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到美国留学,比去年同期增长了7%。同时每年有20多万美国学生在美国之外的地方学习。说明学生无国界流动增长的另一个数字是,目前在欧洲,已经有大约1650所大学以英语为第二教学语言。

中国学生在这个无国界流动中增长的速度是独一无二的,而且流动的方向由最初的单向朝外和单一公派渠道为主,演变为如今的有来有往、多渠道、多元化流动的局面,成为国际学生流动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有权威部门公布的数据为证:

教育部公布:2007年度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14.4万人,其中自费留学12.9万人。与1978年的860人相比,30年来,中国留学生的人数翻了167.44倍。从1978年到2007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121.17万人。

2007年,在中国留学的国际学生已经达到了19.5万人,他们来自世界上188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中国544所高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2007年中国接收国际学生的数量是1990年的24倍,自费学生的比例目前已经接近9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6年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国目前是世界上出国留学生人数最多的国家,全世界几乎每7个外国留学生中就有1个中国学生。据有关方面预测,2008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将比2007年增长30%左右,有望突破20万人大关。而根据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初步统计,到2020年,中国将拥有50万来华留学生。

政府:制定政策花钱忙

在当今学生的无国界流动中,各国政府态度积极,充当了引导者和实际支持者的双重角色。如1999年29个欧洲国家在意大利博洛尼亚提出了以整合欧盟的高教资源,打通教育体制为目标,进而推进欧洲一体化的“博洛尼亚进程”,按照该计划的设想,到2010年,欧洲“博洛尼亚进程”签约国中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大学毕业生的毕业证书和成绩,都将获得其他签约国家的承认,大学毕业生可以毫无障碍地在其他欧洲国家申请学习硕士阶段的课程或者寻找就业机会,实现欧洲高教和科技一体化。

“博洛尼亚计划”的效果今天已经显现,欧盟国家之间的教育交流和学生流动已基本实现“无障碍”。

在吸引国际学生方面,最早将高等教育推向市场化管理的澳大利亚政府,制定了“奋斗”系列的奖学金政策;在意大利有“马可·波罗计划”;在苏格兰,有“新人才计划”;在日本,继上世纪80年代的接收“10万留学生计划”之后,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在今年1月的施政演说中又提出了新一轮“30万留学生计划”,呼吁日本的产业界、教育界、政府部门齐心协力,吸收更多国外优秀人才来日本的研究生院和企业学习工作。此外,一些国家对国际学生的签证门槛一降再降,对学生语言的要求不断调整,从雅思被1800所北美高校认可,到以荷兰为首的欧洲国家开始接受托福,这些,都成为了学生无国界流动的推进剂。

一条来自美国的最新信息引人注目,据悉,不久前美国众院已经通过“出国留学基本法案”,要在2010年后每年送100万名大学生出国留学,并为此做出了8700万美元的预算。国内的教育专家分析说,这100万人中,至少会有10%到中国来,就是说,每年到中国来的美国学生要达到10万,而在2005-2006年度,美国到中国来的学生总共才有8830个,2007年的数字有了很大的增长,也不过14000多人。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政府,在开放教育、鼓励学生的国际交流方面,始终实行积极的开放政策。据国家留学基金委负责人介绍,从1998年到2007年,留学基金委的留学基金数量增加了7倍,目前我国已经与33个国家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每年经过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的公派留学生从3000人增加到6000人左右,自2003年起,设立了“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对获奖优秀自费在读博士生予以5000美元/人的奖励金额,几年来共有1100余名在外优秀留学人员获奖。

在鼓励来华留学方面,中国政府设立了包括“政府奖学金”、“亚洲留学奖学金”、“长城奖学金”、“优秀外国留学生奖学金”等多种奖学金项目,据透露,中国政府计划到2010年,将来华留学奖学金名额扩大到2万名。

学校:硬件软件都要上

很多中国人都听到过洋人对中国这样的评价:最害怕在中国“方便”,特别惧怕去公共厕所。曾几何时,就是这样一个细节,不知止住了多少原本想到中国学习工作的外国人的脚步。

作为参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体,学校在学生的无国界流动中的作用无疑是至关重要的。美国加州大学校长曾说:“各高等学校的校长有责任迎接全球化教育,校长在全球化中占主导地位,要有远见。”

国外院校不论,就中国的高校来说,随着中国接收国际学生政策的深化,高校已完全成为接受和培养国际学生的主体。按照现行的政策,高校接收国际学生不受招生计划的限制,自行设定录取标准,按与中国学生相同的培养标准培养国际学生。国际学生来华留学,无论从国家之间、学校之间,还是学生个人申请的渠道都十分畅通,来华留学的签证手续也十分简便。从管理机制看,建立了全国来华留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和来华留学生医疗保险制度,以及建立国际学生学籍、学历的电子注册制度。对国际学生实行因材施教,在有条件的高校开设英语课程的专业。

当然,同三十年前相比,无论是高校的硬件设施还是社会的公共设施早已不能同日而语,有条件的高校里都建有专门的留学生公寓,外国学生再也不会因为“方便”的问题而感到尴尬和不适。

然而,硬件仅仅是一个方面。面对全球教育的大背景和国际学生的切实需求,中国的高校还不能完全适应,或者说还没有准备好。

以中美学生的交流为例,美国俄勒冈大学校长特别助理、教务长张春生在介绍中美教育交流的情况时说:“美国政府和美国大学都愿意送更多的美国学生到中国留学,中国政府和中国学校希望有更多的欧美学生到中国来,为什么这个事情没有发生呢?”

张春生的分析很有启发性。尽管在来华留学生中,美国是亚洲国家以外的国际学生中数量最多的,但是从统计的数据来看,美国每年有20多万学生出国留学,他们中占58.3%的大部分去了欧洲,占第二位的是拉美,超过13%,在去亚洲的学生中则多数选择了日本。

大部分美国学生在高中毕业时都会说,如果我被大学录取后,我肯定会出国留学。实际上当他们大学毕业后,最高的出国留学比例却只为50%。为什么?美国学生的需求是什么?他们出国留学都学什么?他们以什么样的方式出去?张春生的研究为中国高校在接收国际学生方面的准备提供了非常有用的参考。

首先,美国学生留学的方向主要是:社会学、商业管理和人类学,三个专业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1.7%、17.7%和17.2%,超过了留学总人数的56%以上。其次,美国20多万出国留学的学生,都是通过自己受教育的学校出国留学的,很少有通过别的渠道出去。美国的任何一所大学,让学生到任何一个国家读什么专业、多长时间、学分能否转换到母校等等,都会有一个详细的方案。

从美国学生的角度看,出国留学除了一定要有他需要的专业和能够承受的费用外,还一定要好玩儿,美国学生要“FUN”,尽管他们已经开始对中国的太极、电影、服装和歌曲感兴趣,但他们还是想象不到在中国有什么“FUN”的事情。

此外,更多的美国学生到中国,不是想做传统的出国留学,而是更想实习,不管是学经济的,学市场的,还是学教育的,他们希望不只是学习,而要在中国的合资企业、或者外资企业去实习。美国的大学教育强调服务,或者是一边服务一边学习,美国学生出国留学时一定要“Do something good for local people”,为当地居民做一些有益的事情。比如他到中国来,不只是像海绵一样吸收中国文化,而是要把自己的能量在这里发挥,做一些辅导性质的,或者到社区去让人们了解美国的文化等服务项目。比如布什的女儿到非洲去,一定要到非洲的孤儿院,拜访残疾人。类似这样的活动组织目前对中国高校来说,还属于教学体系之外的内容,没有受到普遍的重视。

张春生说,所以,中国学校在做项目时,要把自己作为一个美国学生能接受的方面来考虑,一方面,设计的项目一定要给学生想要的东西;另一方面,课程要和送方学校的课程挂钩;第三,能够自我评估,学生课程结束后测试,是否与设计的目标一致。

二、三十年前,中国学生争先恐后漂洋过海,为的是到美国寻找发展的机会。今天,中国传统的文化、悠久的历史和当今前所未有的发展为更多的人、包括中国以外的人带来新的发展和就业机会。这将是很多美国的年轻人会选择来中国学习的原因。

中国:接受国际学生的不平衡

国际学生流动通常表现为两种趋势,一种是教育科技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一种是邻国之间互相流动。在学生的无国界流动中,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和“教育科技欠发达地区”,目前更多的是输出学生,用教育部国际司来华处赵灵山处长的话说,中国在接受国际学生上有着极大的不平衡,具体表现为:

1、接受学生生源国别的不平衡。中国首先接受的是亚洲学生,其次是周边大国的学生如俄罗斯,接下来是与中国有传统关系的法国和德国,然后是美国。

2、中国接受国际学生的分量不平衡。准确地说是院校分布不平衡,北京、上海和东部沿海地区多,内地和西部地区少。

3、中国接受国际学生长期生、短期生数量不平衡。最新的数据是:长期生占35%,短期生占65%。

4、研究生的比例与本科生的比例严重不平衡。跟几万来华留学的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的数字实在是太少了,难以提及。

值得欣慰的是,这种不平衡在逐年改善。从2002年到2007年,来华留学生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9.2%,其中学历留学生的增长率高达27%,远远高于来华留学生的整体增长速度。赵灵山说,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高等教育越来越有吸引力。

那么,吸引国际学生的因素到底是什么?赵灵山说,是教育质量,是国际化课程。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大学教育中,保证国际学生在学校里能够在很好的人文教育的框架下来学习,有很好的知识和课程传授至关重要。因此,中国的大学应该联合起来打造一批能够推向国际、为大多数国家所接受的国际课程,形成国际课程联合体来招收国际学生。进而建立国家高等教育品牌,加入国际学术联盟组织,实现共赢。

学生无国界流动与教育的国际化

美国州立大学和学院协会主席克瑞斯博士说,学生在远离家乡的异国和人们交流是很好的人生机会,可以通过交流辩护自己的立场和信仰,也可以对其他文化保有一种赞赏,学会更加宽容和理解。

教育专家说,我们国家希望有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具有国际上经历的人才,才能帮助中国真正走出去,也同时能够把国外的东西请进来。

国际上公认的教育国际化指标包括如下内容,首先,本国大学生学习外语的占多少?外语水平如何?第二,学生中每年有多少有海外学习经历?第三,每年接受的国际学生是多少?第四,学校教师每年到国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有多少?第五,由学校举办的国际会议有多少?第六,学校教师中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有多少?第七,学校所在地的政府是如何支持学校开展国际教育交流活动的?包括中央政府和国家教育部门。第八,当地民众对国际化的容纳程度。

应当说,以上内容指标对中国学校开展国际教育交流,特别是吸引国际学生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猜你喜欢

无国界流动留学生
流动的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北京外国留学生的规模与结构
爱无国界